品德的形成及培养(1).ppt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的形成及培养(1).ppt(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章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品德的形成及培养陈洪震陈洪震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o第一节第一节 品德概述品德概述o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o第三节第三节 品德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品德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o1.理解品德的实质及其基本特征,了解道德与品德的关理解品德的实质及其基本特征,了解道德与品德的关系。系。o2.并能运用价值观辨析理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并能运用价值观辨析理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第一节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品德心理概述 本节主要内容本节主要内容:o一、品德的实质一、品德的实质o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二、
2、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含义(一、品德的含义(P157)o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o品德的基本特征是:品德的基本特征是:(1)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做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做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为的有机统一。(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o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品德与道德的区
3、别反映的反映的内容内容不不同同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所属所属范畴范畴不同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产生的产生的力量源泉力量源泉不同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o(1)
4、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o(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o(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一)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o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o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o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5、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o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反映。o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念。o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品德心理结构的
6、成分o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o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o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析,主要有直觉的道德情感、形象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析,主要有直觉的道德情感、形象性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等三类。性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等三类。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o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o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o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
7、阶段。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o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o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o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o 他们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一般来他们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基础,是道德情感说,道德认识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基础,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在一定条件下,道德情感的激发会促进道产生的依据,在一定条件下,
8、道德情感的激发会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德认识水平的提高,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意志推动人们实现道道德意志的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意志推动人们实现道德行为。德行为。(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o1.复杂性复杂性o2.整体性整体性o3.历时性与共时性历时性与共时性o4.稳定性与可变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第二节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o本节主要内容:本节主要内容:o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o二、道德价值观辨析论二、道德价值观辨析论o三、品德社会学习理论三、品德社会学习理论一、品德发展
9、阶段理论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o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他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他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在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发展,在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P162)o皮亚
10、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为尊重准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为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够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够按照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按照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中国(中国+友好地)友好地)o皮亚杰揭示了儿童的皮亚杰揭示了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把儿童的道的发展过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o1930年的年的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道德判断等书中,提出了儿童道等书中,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德发展阶段的划分。1.自
11、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岁)(P162)o这一阶段的儿童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队规则这一阶段的儿童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队规则对儿童来说没有约束力。对儿童来说没有约束力。o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
12、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2.权威阶段权威阶段(6-7岁岁)(P162)o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判断受外部价值标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判断受外部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准所支配和制约。o他们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认为服他们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o另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另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
13、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8-10岁岁)(P162)o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o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约定的规则。对他
14、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4.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岁)(P162)o10岁以后,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岁以后,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公正观念是互敬互惠的产
15、物。观念上发展起来的,公正观念是互敬互惠的产物。o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o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P163)o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
16、科论和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多年的实证研究(即即从从20世纪世纪50年代中期到年代中期到80年代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o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体的成熟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道德两难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法o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
17、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o实例:实例:o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1010倍于成本的价值倍于
18、成本的价值2000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借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不成!我发明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我发明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店为妻子偷了药。o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为什么
19、?海因茨倘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P163)o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段品德发展理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水平一:前习俗水平o该水平的特点是:他们用来作为道德
20、判断的基准取决于该水平的特点是: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o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o阶段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惩罚与服从为定向。o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相对功利为定向水平二:习俗水平水平二:习俗水平o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
21、会成员的角度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行这些规范。o阶段阶段3 3:以:以“好孩子好孩子”为定向为定向o阶段阶段4 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水平三:后习俗水平水平三:后习俗水平o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以普遍的道德原
22、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威的标准。o阶段阶段5 5:社会契约为定向:社会契约为定向o阶段阶段6 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柯尔伯格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结论品德发展结论o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o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o9-15岁,多属习俗水平;岁,多属习俗水平;o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o柯尔伯格
23、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柯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o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他几个阶段的推理。o学生的道德判断可以通过道德推理的训练得以发展,道德两难问学生的道德判断可以通过道德推理的训练得以发展,道德两难问题是道德推理训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识题是道德推理训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同步的。所以他主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 形成 培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