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四章.ppt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四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四章.ppt(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对社会化的理解、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人格、自我与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化的历程对社会化的理解:n1 1、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 “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这场社会科学家们旷日持久的争辩持续了一个多世纪。n19世纪20世纪初:天性论占主要地位。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由于遗传的作用,不同的阶级、国家或种族也有优劣之分。许多心理学家罗列出他们设想中的“本能”战争侵犯本能;社会群集的本能;资本主义贪
2、婪的本能。n20世纪:教养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理论基础来自巴浦洛的关于“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沃森论证人的行为和个性完全可以改变,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熏陶和训练。“给我12名身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在我指定的环境成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意挑选出来的婴儿培养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培养成乞丐和强盗,而不管他的天资、能力、才能,以及他的祖先的种族情况如何”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的结论n如今,人们一致认为天性与教养之争是好无意义的,因为它将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四这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n生物学上的因素
3、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性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n社会化过程是我们籍以理解“天性与教养相互作用的关键,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彼此相遇并融为一体。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n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 婴儿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了联系。首先是母亲对他爱护和照料,提供奶汁和食品满足他生理上的需求;以温暖的母爱去抚慰他,满足他情感上的需求。他则以哭声反映饥饿与病痛,以满足生理需求或解除痛苦;以注视与亲人发生感情交往,获得亲人的喜爱。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
4、第一步。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单纯的“接触”(与他人身体的接触或相互作用),既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又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的实验说明,这种身体接触的需求是相当强烈的。n人类的成长时期很长人类的成长时期很长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的实验 n在实验中,小猴同两个人造的“母猴”妈妈(一只用铁丝绕成,身上带有奶瓶;另一只在铁丝外裹有同母猴毛相似的织物)关在一起。虽然小猴天天从带有奶瓶的“母猴”那里吸取食物,但它的大部分时间却是依偎着裹有毛织物的“母猴”度过的。如果把后者搬走,小猴就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这说明,小猴尽管有着强烈的生物需求,但也有着同样强烈甚至
5、更为强烈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实验还证明,由这些人造“母猴”养大的小猴,虽然小时候看不出明显示的异常,但长大后却不会当父母,其中许多母猴甚至不会生育。n婴儿也象小猴一样,有着基本的与他人接触、互动的生物和情感需求 由父母及其他亲人构成的家庭是婴儿获得情感和生理需求最为现实的社会环境童年隔离期的影响n如果人在与人类社会隔离的情况下长大会成为什么样子?菲特烈二世的实验 野孩 在隔离状态下长大的安娜 制度化的儿童:孤儿院长大的孩子n以上几个不同方面的证据都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没有社会化,我们几乎无法形成个性,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应付。由于我们不基本指导其它动物的本能,我们只能靠通过与他
6、人相互作用进行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和完全的人。社会化的概念n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第二节: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n文化n家庭n学校n同辈群体n职业背景n大众传媒文化n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社会经验n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n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极其群体建立社会联系。前苏联与美国两种文化儿童社会化比较家庭n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n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n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儿
7、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学校n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上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n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n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皮格马林翁效应n皮格马林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同辈群体n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8、。n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1)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职业背景n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n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n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大众传播媒介n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社会化起作日益重要的作用。n电视对人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n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
9、犯行为。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第三节:人格、自我与社会化n人格的定义人格的定义:人格(Personality)有时也译为个性,这个概念从词源上来说是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指的是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人格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奥尔波特的定义把人格看作个体内部的动力组织,它支配着人的思想行为的独特表现。人格通过社会化而形成n遗传的素质仅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加入的社
10、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的社会文化层次上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社会文化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等。个体在社会化或文化濡化的过程中形成人格的共同性的一面,如基本人格、社会性格、民族性格等等。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个体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会结成独特的人际关系,经历不同的生活事件,这造成个体人格的千差万别的方面,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的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抚养方式。人格与社会行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大学 社会心理学 课件 第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