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系统分析与规划研究方法.ppt
《区域系统分析与规划研究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系统分析与规划研究方法.ppt(9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区域系统分析与规划研究方法区域系统分析与规划研究方法第七章第七章区域系统分析与规划研究方法区域系统分析与规划研究方法 第一节第一节 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科学原理第二节第二节 系统分析概述系统分析概述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第四节第四节 预测方法及其应用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第五节第五节 规划和优化方法规划和优化方法第六节第六节 决策与对策分析方法决策与对策分析方法 第一节第一节 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科学原理一、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系统科学的基本范畴二、系统科学的基本范畴 系统、要素和子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要素和子系统;系统与环境;
2、功能和结构;功能和结构;三、系统科学基本原则三、系统科学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四、系统科学对象、性质和体系四、系统科学对象、性质和体系四、系统科学对象、性质和体系四、系统科学对象、性质和体系1.1.系统科学的对象系统科学的对象2.2.系统科学的性质系统科学的性质(1 1)横断科学性质)横断科学性质(2 2)综合性质)综合性质(3 3)功能行为性质)功能行为性质(4 4)方法论性质)方法论性质3.3.系统科学体系系统科学体系第二节第二节 系统分析概述系统分析概述一、区域系统分析基本原理一、区域系统分析基本原理二、区域系统分析和规划中的数学方
3、法二、区域系统分析和规划中的数学方法一、区域系统分析基本原理一、区域系统分析基本原理(一)系统分析的概念和原则(一)系统分析的概念和原则(二)区域系统分析的特点(二)区域系统分析的特点(三)区域系统分析基本范畴(三)区域系统分析基本范畴(四)区域系统分析步骤(四)区域系统分析步骤 (一)系统分析的概念和原则(一)系统分析的概念和原则1.1.概念概念 系统分析工作,都与特定的决策者相联系,其中决策者系统分析工作,都与特定的决策者相联系,其中决策者可以处在不同的层次;系统分析是一种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可以处在不同的层次;系统分析是一种思考和研究问题的策略体系,而不是具体的技术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必须根策
4、略体系,而不是具体的技术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必须根据研究对象和分析问题的不同而不同。据研究对象和分析问题的不同而不同。2.2.原则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优化性原则;模型化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优化性原则;模型化原则(二)区域系统分析的特点(二)区域系统分析的特点1.1.多学科性多学科性2.2.分析结果的多方案性分析结果的多方案性3.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4.4.创造性创造性(三)区域系统分析基本范畴(三)区域系统分析基本范畴 1.1.目标目标2.2.替代方案替代方案 3.3.费用与效益费用与效益 4.4.模型模型 5.5.评价准则评价准则 (1)(1)外
5、部条件与内部因素相结合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相结合 (2)(2)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3)(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 (4)(4)定性与定量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 系统分析的过程二、区域系统分析和规划中的数学方法二、区域系统分析和规划中的数学方法 n系统分析模型系统分析模型n系统预测模型系统预测模型n系统综合(设计)模型系统综合(设计)模型n系统规划优化模型系统规划优化模型n系统决策对策模型系统决策对策模型 类别目标方法/模型系系统统分分析析研究系研究系统统要素本身要素本身变变化化规规律律概率分析概率分析,统计统计特征特征值值分析分析分析要素分
6、析要素间间、子系、子系统间统间关系关系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线线性相关、非性相关、非线线性相关性相关),灰色关灰色关联联分析分析,模糊模糊贴贴近度近度,因子分因子分析析,空空间间相互作用分析相互作用分析,投入投入产产出分析出分析,诊诊断模型断模型,回回归归分析模型分析模型,计计量量经经济济模型模型研究系研究系统统要素空要素空间变间变化化规规律律趋势趋势面分析面分析,对应对应分析,空分析,空间罗伦兹间罗伦兹曲曲线线研究系研究系统统的的结结构特性构特性多多样样化指数化指数,集中化指数集中化指数,威弗威弗组组合指数合指数,专业专业化指数化指数,区位商模型区位商模型,聚聚类类(系系统统聚聚类类,灰色聚灰色
7、聚类类,模糊聚模糊聚类类等等)分析分析,投入投入产产出分析出分析,对应对应分析分析,因子分因子分析析,罗伦兹罗伦兹曲曲线线分析系分析系统统的功能、效益的功能、效益价价值值工程法工程法,功能功能对对比分析比分析,模糊模糊综综合合评评价价,生生产产函数模型函数模型,层层次分析模型次分析模型等等系系统统预测预测分析系分析系统统演化演化规规律,推断未来律,推断未来变变化化趋势趋势时间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定性序列分析方法,定性预测预测:专专家咨家咨询询法法,问问卷卷调查调查法等定量法等定量预测预测:回回归预测归预测,自回自回归预测归预测,平滑平滑预测预测,灰色灰色预测预测,模糊,模糊预测预测,仿真仿真预测
8、预测,类类比比预预测测等等系系统统综综合合设计设计开开发发方案方案特特尔尔菲法菲法,头脑风头脑风暴法暴法,情景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类类比法比法,比例法等比例法等优优化化与与规规划划控制系控制系统统朝着最佳方向朝着最佳方向发发展展运筹学模型运筹学模型:线线性性规规划划(包括包括0-1规规划划,整数整数规规划划),动态规动态规划,目划,目标规标规划划,网网络规络规划等,控制划等,控制论论模型模型:一般控制一般控制论论模型模型,大系大系统递阶统递阶模型等模型等决策决策与与对对策策评评价价,设计设计,实实施施模糊模糊综综合合评评价价,计计划划评审评审技技术术,功能功能对对比分析比分析,层层次分析等次分析
9、等依据可能出依据可能出现现的情况提出的情况提出对对策措策措施施单单目目标标决策决策: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风险风险决策等决策等多目多目标标决策决策:主主导导目目标标法法,线线性加性加权权法法,功效系数法等功效系数法等费费用效果法用效果法,序列序列优优化法化法,主分量主分量层层次分析法等次分析法等矩矩阵对阵对策策:双方双方对对策与多方策与多方对对策策,零和零和对对策与非零策与非零对对策等策等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 一区域经济的比较与评价一区域经济的比较与评价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方法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方法三区域评价案例三区域评价案例一区域
10、经济的比较与评价一区域经济的比较与评价 (一)比较的内容(一)比较的内容(二)比较对象的选择(二)比较对象的选择(三)常用区域比较和评价指标与指数(三)常用区域比较和评价指标与指数(一)比较的内容(一)比较的内容1.1.综合实力与总体规模的比较综合实力与总体规模的比较2.2.发展水平的比较发展水平的比较 3.3.发展速度的比较发展速度的比较 4.4.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比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比较 5.5.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比较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比较 6.6.经济发展条件的比较经济发展条件的比较 7.7.生存条件与生存环境的比较生存条件与生存环境的比较 8.8.社会秩序的比较社会秩序的比较
11、 (二)比较对象的选择(二)比较对象的选择1.1.横向比较对象横向比较对象:相邻地区,同级行政区的相似:相邻地区,同级行政区的相似(相关)地区,上级行政区的平均状况,全国(相关)地区,上级行政区的平均状况,全国的平均状况等。的平均状况等。2.2.纵向比较对象纵向比较对象:本区上一年度,上一发展阶段本区上一年度,上一发展阶段状况;上级区或全国上一年度上一发展阶段状况;上级区或全国上一年度上一发展阶段及其平均状况;相关相似地区历史阶段的状及其平均状况;相关相似地区历史阶段的状况等。况等。3.3.区域比较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区域比较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注意比较对象的可比性注意比较对象的可比性尽可能进行综
12、合比较、动态比较尽可能进行综合比较、动态比较尽量用常用的比较指标或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尽量用常用的比较指标或指标体系进行比较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n1.科学性原则n2.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与现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与现行的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统计标准相衔接。n3.可比性原则。选择指标时应当借鉴国际通行的统计标准和规范并与之衔接,能够进行国际比较分析;n4.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战略管理和决策需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n5.全局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完整、全面地体现生态安全的实际情况;n6.可操作性原则。考虑到统计工作的现状,设置指标体系
13、时应尽量采用易于获取数据的指标,提高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可操作性。(三)常用区域比较和评价指标与指数(三)常用区域比较和评价指标与指数1.1.ASHA(ASHA(美国社会卫生协会,美国社会卫生协会,AmericanAmerican Social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Health Association)指标指标ASHA指标值=(就业率识字率平均期望寿命70)*(人均GNP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2.2.生活质量指数生活质量指数(PQLI,thePQLI,the Physical Quality of Physical Quality of Lif
14、e IndexLife Index,也翻译成,也翻译成“生命素质指数生命素质指数”)PQLIPQLI值(识字率指数婴儿死亡率指数一岁期望寿命指数)值(识字率指数婴儿死亡率指数一岁期望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实际识字率识字率标准值(全国或全世界识字率指数实际识字率识字率标准值(全国或全世界平均识字率)平均识字率)生活质量指数的计算3.HDI:人类发展指数4.经济业绩指数EPIEPI=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纯收入总额(年均占用资金折算费率成本总额)6.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为产出(产值或产量),为资金投入量,为劳动投入量,a和b参数。7.评测技术进步对经
15、济增长贡献的指标体系(1)科技进步贡献率P;(2)年技术进步速度;(3)技术水平;(4)全部劳动效率;(5)劳动-资金产值率(元人);(6)投入弹性系数;(7)单位GDP能耗、水耗、碳排放8.全国全面小康十条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4000元人民币(约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人民币(约2000美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人民币(约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低于4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大学入学率达到20%;每千人医生数2.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5%以上。9.现代化的量化指标(第
16、一次现代化;还有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综合现代化等指标)项项目目现现代化代化标标准准中国2007年情况达标率人均人均GNP(美元)(美元)3000非非农产业农产业占占GDP比重比重(%)85第三第三产业产业占占GDP比重比重(%)45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占总总人口比重人口比重(%)50非非农业农业就就业业人口占就人口占就业业人口比重人口比重(%)70大学生占大学生占20-24岁岁年年龄龄人口比重人口比重(%)12.5人口人口净净增增长长率率(1990-1998年平均年平均,%)70平均多少人平均多少人拥拥有一个医生有一个医生(人人)80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方法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方法(一)评价的基
17、本范畴(一)评价的基本范畴 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因素、评语、评价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因素、评语、评价准则、评价结果准则、评价结果(二)区域发展规划中的评价问题(二)区域发展规划中的评价问题 1.1.项目评价项目评价 ;2.2.方案评价方案评价 ;3.3.政策评价政策评价 (三)评价方法(三)评价方法 1.1.直观判断法直观判断法 ;2.2.尺度对应法尺度对应法 ;3.3.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4.4.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系统评价方法归纳27单单 目目 标标 评评价价方方法法多多目目标标评评价价 方方 法法经验评分法经验评分法模糊评分法模糊评分法0-10-1累计评分
18、法累计评分法 相对系数评分法相对系数评分法算术平均值法算术平均值法 .简简单单综综合合法法关联矩阵法关联矩阵法关联矩阵法关联矩阵法模糊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DEA)方法)方法)方法)方法直接求和法直接求和法直接求和法直接求和法几何平均值法几何平均值法几何平均值法几何平均值法三区域评价案例三区域评价案例 n(一)我国各省区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一)我国各省区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n(二)中国百强县(市)评价的基本思路(二)中国百强县(市)评价的基本思路n(三)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评价(见有关文章(三)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评
19、价(见有关文章案例1:我国各地区工业经济效益评价n项目权重全国标准值权重/标准值n(2008年)n1.产品销售率1597.50%n2.工业资金利税率3013.55%n3.工业成本利润率156.61%n4.工业净产值率1025.44%n5.全员劳动生产率106205元n6.流动资金周转次数202.67次案例案例2: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评价的基本思路(百强县评选)实力评价的基本思路(百强县评选)n最初的 指标体系:n(1)人均耕地面积(2)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n(3)耕地面积变动度(4)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n(5)人均贷款额(6)农村人均用电量n(7)国内生
20、产总值(GDP)(8)地方财政收入n(9)各项税收(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n(11)人均财政收入(12)人均向国家提交税金n(13)社会劳动生产率(14)农产品商品率n(15)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比重(16)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与GDP的百分比n(17)支援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8)人口自然增长率(逆指标)n(19)每百万人中中学生的比重(20)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逆指标)n(21)人均财政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22)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卫生床位数n(23)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24)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n(25)人均储蓄余额(26)农民人均纯收入n(27)职工平均工资(
21、28)人均占有食品折合能量n(29)谷物折合能量占全部食品折合能量的比重(3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n指标综合方法:(1)原始数据标准化;(2)各指标的权重;(3)计算加权平均值百强县评价指标: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确定了33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最新指标)n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非农产业比重经济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每成人中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发展活力n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实际利用外资额与GDP之比出口总额与GDP
22、之比(出口依存度)外资企业比重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每百户的电话拥有量人均各项贷款人均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投资变动率发展潜力n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人均耕地面积公路网密度有效灌溉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重每万人中的中学生人数人均公共图书藏量每万人全年申请专利数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评价方法(指标合成方法)n根据确定的测评指标体系,采取主成分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计算出各系统分值n然后加权合成计算出综合发展指数n折算成0-100(0代表最差、100代表最好,这实际上不合适不便于作倍比分析)案例3:中国宏观社会特征的国际评价n参见待发
23、表的文章“中国宏观社会特征的国际中国宏观社会特征的国际评价评价”(略)SWOT分析方法n优势(strength)n劣势(weakness)n机遇(opportunity)n威胁(threat)或挑战n优势和劣势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认识研究对象、应注意从横向比较中识别比较对象的特点;n机遇和挑战则是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研究对象,要通过对未来有关环境因素的变化预测来认识研究对象可能争取到的有力条件或不得不面对的不利因素。如何甄别优劣势?如何判断机遇和挑战?n优势和劣势可以从区位、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产品或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概括;n机遇和挑战则可以从政策、市场、科技进步和外部环境变化中寻找。n优势和劣势更
24、多的是强调区域的内部本质;n机遇与挑战则更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SWOT战略优 势劣 势机会 SO战略(增长性战略)WO战略(扭转型战略)威胁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WT战略(防御型战略)SWOT战略n(1)机遇-优势(OS)。状态:外部有机遇,内部有优势;策略:充分发挥产业内部优势,抓住机遇采用发展型战略。n(2)机遇-劣势(OW)。状态:存在一些外部机遇,但有一些内部的劣势妨碍着它利用这些外部机遇;策略:利用外部资源来弥补产业内部劣势。由稳定型向发展型战略过渡。SWOT战略n(3)威胁-优势(TS)。状态:外部有威胁,内部有优势;策略:利用内部的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最终将威胁转化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系统分析 规划 研究 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