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仍能保持的豁达的心态。教学重点:简洁朴素的语言中深蕴的意味。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是我们非常熟悉宋代的文学家。二.走近苏轼:介绍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才华横溢的苏轼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对这篇文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过,对于这个评价我们不少同学在初读课文时
2、是持有疑义的,甚至有同学说是因为这文章是苏轼写的,有名人效应了才被评为“精品”的。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精读这篇文章,看看它是否当得起“精品”二字吧!三、一读课文,知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注意正音及停顿。2、学生齐读,要求字正腔圆地读。3、谈所得: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南一、字句解释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关键字: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起:起身。行:走。句译:月光照进屋子,我便高兴地起身走出去。2.念无与乐者。关键字:念:想到。乐:游乐,享受快乐。者:的人。句译: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享受快乐)的人。3.相与步于中庭。关键字:相与:共同,一起。步:行走,这里可
3、以译为“散步”。句译:我和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关键字:如:像。空明:清澈透明。明:明亮,引申为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连词,承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这里可译为“原来是”。句译:庭院中的月光就像一潭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色下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关键字:但:只。少:缺少。闲人:无事要做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功名,而能从容流连于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因此他自称闲人。句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
4、这样的闲人罢了。二、内容理解1.作者:宋朝苏轼,字子瞻,号东坡。2.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实践、地点、起因。第二层写景,描写承天寺庭院中美好的月色。月色:清澈空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第三层议论(抒情),诉说闲人洒脱中的无奈,无奈中的洒脱。3.中心归纳:本文记叙了一次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美景,表现了赏月的闲情雅致,更抒发了被贬谪的苦闷无奈,和无奈中的洒脱旷达。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释承
5、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1083)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藻荇(xng姓):藻和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指水草。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
6、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他不必具体去写张怀民如何如何,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可以跟“无与为乐者”一句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光的极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钩魂摄魄,精练得无以
7、复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连发二问,却用不着作答。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孕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这是有幸呢,还是不幸呢?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是以“闲人”自傲的。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许不无牢骚吧?但他自宽自慰,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他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他发现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在发现自己,吟咏自己。美学中所谓“物我同一”的境界,在苏轼这类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被罪之人,谪居的境遇,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绪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