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的高二语文备课教案参考五篇.docx
《2021年人教版的高二语文备课教案参考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人教版的高二语文备课教案参考五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人教版的高二语文备课教案参考五篇好的教案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掌握文章条理清晰、语言平实、通俗易懂的写作特点。2、引导学生了解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正确认识机器人技术在21世纪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2、了解21世纪机器人将要涉足的领域和将要发挥的巨大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国内公映的美国科幻大片我,机器人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电影里的机器人十年,新的
2、机型、功能不断涌现。但什么是机器人?人们仍莫衷一是,由于机器人涉及“人”的概念,成为了一个迷人的哲学问题,给了人们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21世纪机器人在工业、服务业、娱乐业及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2、什么叫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存在哪些区别?3、21世纪的机器人将在哪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三、分析课文:全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由机器人“深蓝”战胜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提出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出了两个问题:1、机器人是否真的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奇特而神秘呢?2、机器人的大量出
3、现会在我们习惯的生活中掀起些许波澜吗?第二部分:机器人的昨天和今天。重点介绍了机器人的起源及发展的历史。1、机器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我国西周的工匠偃师就已制造了会歌舞的偶人,堪称人类记载最早的机器人。2、1950年,美国的乔治迪弗发明了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3、1995年,全世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约为65万台,同年世界机器人的销售额达到了57亿美元。4、1995年,日本每万名制造业人员中就拥有机器人210台。5、我国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A:用于焊接、装配、搬运等用途的工业机器人;B:用于水下、爬壁、管道等实用性机器人;C:用于防核辐射、防化侦查、防暴排险的特种机器人
4、;6000米自治型无缆水下机器人;F:1994年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出“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第三部分: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着重介绍了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1、智能机器人的功能特征:能够部分模拟人脑活动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有自学习、自治和容错、纠错功能2、机器人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区别:无论是什么机器人,都需要人类设计与制造,它的“聪明“与否直接取决于人类赋予它的能力。的。第四部分:机器人走向21世纪。预测21世纪的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服务领域、娱乐领式。四、总结:1、依次说明,条理清晰。文章由机器人“深蓝”战胜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引入,然后用三个小标题清晰地
5、标示出2、宏观把握,全面系统。文章对机器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有较详细的介绍,给人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印象,对机器人的全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不至于只见源而不见流,或只见流而不见源。3、语言平实,通俗易懂。文章善于用人们熟知的事例来介绍抽象的高科技知识,将具体的说明和抽象的事理分析结合在一起,语言平实,读来通俗易懂。人教版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六国论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
6、法。教学设想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2.研习课文第1自然段。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
7、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
8、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预习指导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预习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
9、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第3小段,介绍了文章的结构。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读课文时可以一一与之对照,细加体味。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作者的观点。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进步性和今天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2.预习提纲: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内容,但侧重于字词,未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本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暴
10、()霜露暴()秦之欲无厌洎()牧以镵()诛胜负之数()数()吕师孟叔侄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散约败(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与()而不助五国也()粮而景从悉使()兵负草填之革灭()尽之标()然自得()笑大方(风景谈)(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六国互丧思厥先祖父始速祸焉至于_(4)辨析加点字的意义:(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较秦之()所得(),与战胜
11、()而得者,()其实()百倍。()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丹以荆卿()为()计译文:(6)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3.简介时代背景: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但北宋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附预习提纲参考答案(1)sngshuipbojchnshshcngzng(2)嬴赢羸殆怡贻(3)(古义见注释,练习“四”见“教参”,仅举今义)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12、,一般不单用,常见于成语中或作合成词语素。先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祖父名词,父亲的父亲。迅迅,快。用阴谋手段从内部_合法政府。(4)定数(命运)屡次计算交好欤(文言语气词,用于句尾)拿攻克有人或许像还爱惜吝惜发语助词(表原因)大概弊病困顿(失败)(5)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之。诸侯;秦。刺秦王;抗秦之。译文(略)。(6)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谓语前。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研习新课1.关于段落层次的划分提示及练习:方法提示:议论文一般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引论提出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或中心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本论是分
13、析问题的论证部分,在文章中占重要地位;结论是在分析析,则应参考第三册第3640页“合理安排论证结构”的知识短文所说的进行。根据上面介绍,参看课文“预习提示”,阅读课文,看看本文5个小段可划分的三个部分,是下面的哪一种(叙线是段界符号,数字是小段序号)?A./B./C./D./2.读课文第1段,本段共6句,其段内句间关系是下面图示的哪一种(数字是句子序号)?3.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文章开篇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结合第一段课文思考:(1)本段所提中心论点在文中是指哪句?()A.第1句B.第6句C.第1、6两句D.16句E.1、2、4、5、6句(2)如果中心论点是第1句,按“
14、预习提示”所列那样删去“非兵不利,战不善”和本段最后一句,可以吗?如果是最后一句,删去第1句,怎么样?(3)本段所列两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把分论点删去,可以吗?(4)比较本篇提出中心论点方法与过秦论的不同之处。附“研习新课”答案及提示1.C2.B3.A(说明:B是本段论证结论。D、E误把分论点当中心论点)。提示:中习相似);过秦论卒章显旨,先以论据论证,然后归纳出论点。布置作业1.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一、三、四。2.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第1至第5小段,落实教学目的第1、4两项。2.总结全文。教学内容与步骤检查作业重点检查背诵、朗读。字、词、句练习在
15、学习下面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口译课文即可检查纠正。关于“思考和练习”一,可让学生口头回答。1.学习课文第2小段。(1)学生口评本段课文,教师订正。订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文没有注释而学生容易理解错的文言词。如:“诸侯之所亡”的“亡”(丢失、失去)与后文“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灭亡)不同。这类词多在课后练习或预习提纲中出现,但仍然难免遗漏,如虚词“以”“之”等。特殊句式:除练习中提到的,本段仍有。如“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所大患”前两部分构成判断句,后一部分之前又省略了“赂者破灭”,译时对这类句子一定要仔细辨别。(说明:以下各段都有这两种情况,在学生口译前一定要告诉以上两
16、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认真辨析。兹不赘述。)(2)课文“预习提示”指出,本段承上文第一分论点展开论证。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即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对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弄明白。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来回答上述问题。提示:读时注意文中的关键字词:“较”“古人云”和大量的反义词。为了便于大家思考,我们不妨来做如下填空:作者用和相比较,和相比较,两相对照,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论断。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秦得地的主要原因是,诸侯失地的原因是,“固不在战”四字,深化了上面中心论点中的“,”的道理,证明了“”的观点。为了说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即赂秦之弊,作者
17、进一步作了如下对比,诸侯为“一夕安寝”,今日与明日相比,说明割地次数的频繁,且数量越来越;秦得“五城”“十城”之后。“”三字说明秦的“大欲”是“”的。从而证明:并不能苟安图存,实乃“”。在这一对比说理中,作者又将赂秦诸侯的先辈创业之艰难与子孙的“”相比,先辈的“暴霜露”与子孙的“”相比,斥责了赂秦者的卑鄙无耻。以上两层用了论证,下面作者又用古人名言“”印证了自己的论证。这是用法来论证的。附填空答案秦攻取之外所得;战胜所得;诸侯赂秦所亡之地;战败而亡之地;诸侯赂秦;赂秦;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割五城;割十城;大;又至矣;无厌;赂秦;破灭之道;不甚惜;一夕安寝。对比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18、引证。根据上面练习,自己口答本题开始的问题。(3)本段文字生动,充满情感。为了体味这些,我们可用“删减质疑法”来研读这段文疑。如:删去“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句,可否?删去文中关于创业之难的内容,表达效果如何?(提示:从反复修辞格的作用去考虑;从对比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去考虑。参看“思考和练习”二。)请用上面质疑法自己设疑,然后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求得答案。2.第3小段自学提示:本段承上文中心论点的第二分论点展开论述。作者运用例证法,分析了“不赂者”齐、燕、赵亡国的原因,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读本段课文,应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本段的“不赂者”指哪三国?由此可知,上段的“赂者”
19、指的是哪些诸侯国。(2)本段和上小段在写法上的不同点之一是,上小段把赂秦的诸侯国放在一起总写,本小段则把齐和燕赵分两种情况写。若本小段像上小段那样处理史实,可否?(3)作者在分别写齐和燕赵时,对这两种情况使用了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请从课文中挑读课文,力求把这两种不同情感色彩表达出来。思考提要“赂者”指楚、韩、魏,“不赂者”指齐、燕、赵。作者把楚、韩、魏三国合写,是因为他们对秦的态度完全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段,是因为他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但是,不赂秦的三国在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
20、守土抗秦。因此作者把两者分述,以使人明白:齐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所以作者用“齐亦不免矣”这种平淡冷漠的语气陈述其亡国之因,以示对其鄙夷);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值得肯定、赞扬(所以作者用了褒义词)。他们的灭亡,不在“用兵”,而在“用武而不终”。燕把抗秦的希望寄托于刺客,赵自去良将,毁其“长城”,这是值得惋惜的(注意“惜”字);同时燕赵灭国还有失掉强援,智力孤危的外因(所以作者用了“且”强调外因,“诚”表示理解),值得同情和理解。我们朗读时应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努力再现作者的情感色彩。本段最后一层,用假设举例法总括2、3小段,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也为下文的结论提出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人教版 语文 备课 教案 参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