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约束并严格管控,适时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标准。高质量规划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打造防汛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
2、景观岸线,推进“江、园、城”有机融合。持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城市亮点区块。优化城市设计,强化城市色彩、整体风格、建筑造型管控,推进地标建筑群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和谐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界面。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注重空间留白,优化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布局。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二、高标准建设城市修订提升城市建设标准,突出安全、立体、多元、高效,推进地上地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促进地下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集约利用,在确保地下资源保护红线和工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科学
3、安排轨道交通、停车、人防、管线管廊、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及地下深层轨道、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系统等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保护深层地下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因地制宜进行“微规划”“微改造”和“留改拆”,有序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传承地域文化。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新城区街、乡、镇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加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创建建筑品质示范工程。到2025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200平方公里。三、精细化管理城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
4、平台,打造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的城管指挥调度体系,增强城市综合管理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健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基础的公共参与机制,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施城市“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扮靓城市容貌。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业安居,更好满足他们融入城市的期盼,不断提高“新市民”归属感和安全感。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不断放宽户籍准入限制。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
5、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69二、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推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健全住房保障制度,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带权进城、带资进城。提升新城区、功能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推动
6、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发展。加强一批城郊新城建设,推进特色小镇繁荣发展和美丽乡村振兴发展,形成“新城拱卫、街镇繁荣、村社美丽”的城乡新格局。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城市品质提升工程饮用水品质提升工程。按照“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保障思路,采取“1套市政管网+1套小区管网”模式,在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东湖高新区光谷中心城等区域优先开展高品质饮用水项目试点工作,从原水、水厂、管道输送至用户龙头,保障每个环节水质均达到高品质要求,普惠用户。探索直饮水系统建设。城市垃圾分类治理工程。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推进建筑弃土、弃料、装修垃圾全周期管理,提升垃圾
7、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7%,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超过2万吨,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建筑垃圾集中消纳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维修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改造水、电、气、路、消防、安防等配套基础设施,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完善提升小区及周边公共卫生、养老、托育、停车场、充电桩、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25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616个。停车场建设。坚持高标准建设和配建停车泊位,同步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弥补中心城区基本停车泊位刚需。重点推进停车矛盾突
8、出的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区域周边公共停车场库,以及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P+R)、新城、景区等周边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加快停车场库信息化建设,配套完善停车场库新能源充电设施。“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万个。海绵城市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结合城市更新和新建区域等建设,以黄孝河-机场河汇水区、汤逊湖汇水区、沙湖汇水区等为重点,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完善干线、支线、缆线综合管廊等级体系,优化综合管廊系统区域完整性。推动长江新区(新区大道、谌家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汉市 新型 城镇 十四 规划 2035 远景 目标 纲要 推进 中心 城区 集约 发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