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语文同步教材教案五篇.docx
《2021年高一语文同步教材教案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一语文同步教材教案五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高一语文同步教材教案五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高一语文教案1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
2、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教师补充: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
3、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校园网语文第一册),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癸丑修楔流觞游目骋怀趣舍万
4、殊齐彭殇会稽感慨系之若合一契曾不知老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四、疏通字词1、重要词语a.实虚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以之兴怀修短随化喻之于怀故叙时人b.通假字虽趣舍万殊c.活用词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多义词乃重修岳阳楼邹忌修八尺有余内修政理茂林修竹修禊事也终期于尽度已失期不期修古行有期年其致一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致市民,聚万货颇有野致临文嗟悼把酒临风曹公已临其境哀临三日列坐其次引次江北破军次之贤能不待次而举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吾知所以拒子矣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
5、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游目骋怀(开怀)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暮春(孟春仲春季春)修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五、再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2、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3、总结文章的意思三、赏析课文1、第一段:(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
6、哪几个方面写的?风景:人物:盛况:感受:写法:(2)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四、小结五、全文小结六、【考考你】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A.全部B.毕竟C.完结D.毕备(2)曾不知老之将至A.竟然B.曾经C.通“增”D.从前(3)或取诸怀抱A.有的人B.有的时候C.或者D.间或(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陈列B.陈述C.陈旧D.通“阵”2.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
7、林修竹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E.何不委心任去留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着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过一生。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飘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B.全
8、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5.创新能力训练阅读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完成下题。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物之逆旅也逆旅:旅店B.古人秉烛夜游秉:持,拿C.群季俊秀季:兄弟中排行第
9、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D.而浮生若梦浮生:轻生2.下列对文章的解释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缘故。意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烛光游玩,实在是有缘故(有道理)啊。C.“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指天地;“文章”,绚烂的文采。即“广阔的天地给我提供了如此绚丽灿烂的大好春光”。岂能辜负!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D.“惠连”是人名,很有才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悦之情。【学科
10、渗透训练】迎着将要落山的太阳,小李看见对面过来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只见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手拿渔杆,一个挎着大弓。觉得很有趣,于是跑过去问。“您二位姓什么?”只见拿渔杆的人随手抓起一条大鱼,站起身,对着夕阳高高举起说:“我就姓这个!”接着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劲儿拉开后回答:“看,这就是我的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想和这几位搭讪,没想到会这样。请你帮助小李想一想,这三位各姓什么?【延伸阅读】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
11、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资料补充1.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以申其志。2.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高一语文教案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教学难点: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
1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板书课题: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二师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导。(注意:以下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扔给学生。)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的发现。如果教师还想从语言点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果不用可以不用考虑。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2马克思“还发
13、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3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4马克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参考答案: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民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人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2“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3“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
14、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相呼应。4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30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样的人实在是伟大的。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作者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板书:赞其功三师生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下列练习可做引导。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究竟指什么?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作用。3第七段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4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的工作?参考答案:1主要的”是指“马
15、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2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3“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到自为的阶级。4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板书:赞其功四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八自然段)。用下列练习引导。1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3马克思有如
16、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参考答案:1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3不是,他没有“私敌”。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的人格魅力。板书:颂其德五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1“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
17、格斯看来,他的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呢?不可估量的损失。六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参考答案:“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
18、遗憾的感情。“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第二自然段用两个“对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板书:述其哀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
19、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实,无私奉献等等。七、作业: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看法。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高一语文教案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结构关系,感知文章明晰、谨严的结构所表现的逻辑力量;2.体会文章简洁的语言所表现的深沉而内敛的情感和理性力量。3.深入体会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过程和方法1.建基于文本的分析,努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与分析能力。2.问答与拓展。在设疑的前提下
20、,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图片、文字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悟马克思那种生命不息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崇高的献身精神。2.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并树立为百姓谋福祉的无私精神。一、课前准备1.通读全文至少三遍,正音正字。2.查找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及其革命活动的资料。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厦门也出现了甲型H1N1!某些学校的校园也出现了流感病例!这样的消息令我们陷于恐慌之中。但是甲型H1N1毕竟是可防可控的,去年有一场几乎使全球面临覆顶之灾的危机,至今为止,这场危机还深刻影响着全球人们的生活,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金融危机)经常关注
21、世界形势的同学知道,这场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远甚于对中国的影响,历史再次证明了了一个伟人对历史发展的判断的先进性,也证明了我们国家所选择的立国道路的准确性,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马克思)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马克思交往40年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的发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显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图片)(二)、文章情感基调1.问:大家课前已经查找过资料,谁来说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和葬礼的情况?资料:卡尔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
22、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从
23、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高 语文 同步 教材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