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知识有哪些.docx
《中医文化知识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文化知识有哪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医文化知识岐黄之术: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医中圣手: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悬壶: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
2、“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杏林: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虎守杏林:传说,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
3、声喘气,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样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老虎点头走了。第二天董奉把两个铁环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张口,铁环用来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咙里的骨头,治愈了老虎的病,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垂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扬像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再世华佗: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神医”。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后人用“再世华佗”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青囊: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后汉书华
4、佗传张冀补注:“吴押狱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可往取之。吴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妻日:纵学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因华佗精医术,生前行医各地,声名颇著,所以,“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苍生大医: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学界的典范。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身命。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
5、“苍生大医”。中医文化的发展一、中医的起源炎帝-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带),与黄帝结盟击败蚩尤。中华儿女将炎帝和黄帝奉为华夏始祖。“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后人为纪念他,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二、中医理论的奠定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
6、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著有难经。开启了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方式的医疗里程,并一直沿用至今。三、中医临床的灵魂张仲景-张仲景(约公元150约公元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四、中医的变革华佗-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
7、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发明了茵陈蒿治疗黄疸病的方法,创办了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五禽戏”,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可以说华佗开启了中医临床的重要变革。五、中医理念的进步孙思邈-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
8、新本草。他是第一个提出对妇女和儿童单独设科的,(这也是最早的提倡妇女儿童保护意识的),他是第一个完整阐述“医德”的人,也是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的,第一创建巴豆排毒的,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六、中医的完善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
9、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11096种,附药物形态图1100多种,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补充了不足,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学著作。经典药方比如:露水杀虫,外敷治疗蚊虫叮咬;中草药枕头。中医文化的传承顾名思义,中医是中国的医学,或者说是中国汉民族的医学。中医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与融合了其他兄弟民族乃至外国的医疗经验和方法,但其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这是没有争议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表现为极其多样的形态,却往往有着基本一致的内核。文化的形态可以随着年移代革而有所不同,但精神的内核则往往历久而恒新。中医在中国的土地上迁演数千年之久,药物从数百种增加到数千种乃至上万
10、种,方剂从数百首增加到数万首乃至数十万首,文献从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增加到洋洋万种之多,理论的更新、方法的丰富、技术的创新、效果的提高,自不必言说,但其内在精神则一直是稳定的,并且总是贯穿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各个方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在它的千年之旅中是变而不变的,变的是形态与数量,不变的是精神。因此,中医可以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改朝换代是历史上常有的事,但民族精神却一直被秉持着,绵延着。敬畏天地、顺应自然、强调伦理与秩序、关注人事、注重整体、主张和谐,是中国人一贯的情结。中医历经千年而其内在精神始终不曾有大移易,原因也在于此。中医早已深深地烙下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印记。“天行有常”,并不因尧
11、或桀的作为而变易,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当顺应自然,而后可以“长有天命”。先秦这样的生命观,引导了中国医学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多与违背自然规律有关,与精神情志失调有关,于是强调外慎风寒,内调情志;中医认为内在的病变一定会表现为外在的征象,于是主张“司外揣内”;中医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祛除“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邪气,扶助“冲气以为和”的正气,于是有了扶正与驱邪的治则治法。所有这些,既是医学家专门提出的概念,也是一般人普遍理解的思想。实际上,中医的理念一直便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外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记忆的反映。中医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以及据此而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文化 知识 哪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