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5篇.docx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5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5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雨的诉说是新课程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2、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3、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活动准备1、学生: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
2、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和歌曲,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2、教师: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教学实录师:(多媒体播放一幅幅雨的图画)春雨细轻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梧桐锁清秋,冬雨缠绵心愁凉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它滋润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它,快乐而沉静,伴着欢快的足音;它,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胸脯轻轻地贴近土地。“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这是雨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今天,让我们来倾听雨
3、的诉说,请同学们翻第第18页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并饱含深情地齐读第一段(多媒体显示课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雨的诉说一、听听雨的足音生(一齐朗读):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欢快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师:雨欢快的足音怎样?让我们来听听吧!把你收集到的雨韵播放给大家听,并讲讲过你听雨的感受好吗?生1(把磁带放到录音机播放,是一阵震耳欲聋的雷雨):我喜欢听暴风雨,因为它给我力量,给我面对挫折的勇气,(伸出双手)“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学生热烈鼓掌)生2:我录的是小雨,我喜欢听那“沙沙沙”的声音,它充满了梦幻,充满了期待。生3:我喜欢雨中散步,雨中听雨,身临
4、其境,我自己仿佛也化作了雨。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也和你们一样深爱着雨,我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听雨,那么安详,那么静谧,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雨,抒写过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雨的诗意,体味雨的诗情吧!(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二、感受雨的诗意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字幕:杏花、春雨、江南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学生朗诵“雨”诗生1: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液,润物细无声。生2: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生3: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5、【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
6、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
7、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二)整体感知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
8、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三)深入研读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水、云、花、草_远景,静景莺、树、燕、泥_近景,动景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2.这样写有何好处?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从距离上讲,
9、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
10、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四)拓
11、展延伸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五)小结作业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黄果树瀑布的知识。【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酣畅的景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12、【难点】个别难理解的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一起看一组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图片,俯仰高低角度不同大家看完的感受如何?老师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很壮观。的确,黄果树瀑布素有“天下奇观”的美名,图片旁有相应的资料大家可以看一看,好,看大家都很迫不及待的样子那咱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黄果树瀑布,看看作者笔下的瀑布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吧!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以前对黄果树瀑布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身临其境的情感。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心情变化是什么?明确:心情变化: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语文 特级 教师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