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再别康桥高一上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再别康桥高一上册语文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再别康桥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2、的“意象美”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教学手段: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阅读注
3、释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三、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指名朗读3、欣赏配乐诗朗诵4、体会、找差距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
4、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句式:四行一节(整齐)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
5、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五、比较阅读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
6、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七、再次朗读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八、迁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
7、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
8、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再别康桥赏析王川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
9、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十一月六日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
10、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
11、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
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
13、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
14、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第二篇: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
15、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
16、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
17、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