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_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单元计划单元计划单元要点分析单元要点分析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 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 好情操。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从 热爱祖国语言方面来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它以倾诉的形式抒发作者对沦 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 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在第二单元的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都要共同
2、关注“黄河文化大巡 视”的研究性和拓展性活动。前面五课的学习,应为本项活动做好充 分的准备工作。 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 一八事变、抗日战争)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 义情操。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 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 能力。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诵读, 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培养语感,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
3、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设想教学设想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_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 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活动。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单元总览课单元总览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2.讨论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4、,交代本课时的任务(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本单 元教学目标)。2.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内容。3.思考本单元内容的联系,自订单元教学目标。4.小组讨论本单元学习目标。5.小组代表发言,统一认识,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见单元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黄河颂黄河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_ 1.反复朗读,理清诗歌层次;2.体会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 内涵;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设想:教学设想:1.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应设法激发并 强化这
5、种感情,可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 胸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可诗意化 ,以读启悟,品读诗歌。2.教学流程上安排三个板块:话说黄河历史,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 生情感吟诵黄河颂歌,进入课文情感的波涛,感受体会诗中颂扬 之情学习黄河精神,激发黄河情爱国心。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所描绘的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显示黄河照片和录像,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大家都知道“中华儿女”又被
6、称为什么呢?(华夏儿女、炎黄子孙)-_ 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 哪儿?(黄河两岸)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 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 河知多少。(生谈)二.研析新课:1.简介作家,音乐创作背景。2.自由朗读诗歌。3.联系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的感情诵读本诗。4.指导朗读诗歌。 明确本诗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序曲点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特点,读时要显出一种磅礴 的气势。(一生试读) 主体主要歌颂黄河,找出描绘黄河的语句,明确表现黄河雄 浑、磅礴的特点。(全体男生读) 找出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深处的黄
7、河情的明显标志。(“啊 ,黄河”)共出现三次,也就把颂黄河分为了三小节。朗读时注意: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 高亢激昂。(分配:第一节由女生读,第二节男生读,第三节齐读 ) 尾声号召学习黄河精神。(小组竞选读此部分)5.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读要点。 教师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词?(以本课为例) 学生思考讨论。-_ 明确: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把握好诗词的节奏、重 音。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调节自己的感情。6.再次齐读整首诗歌。7.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谈理由。(生谈)8.点出诗歌主旨。(明确: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的深
8、厚感情)三.拓展延伸:1.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骚客赞颂了我们的母亲河,你能不能也说出一 些关于黄河的诗句。(播放黄河大合唱)2.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黄河的精 神永远激励着祖国的儿女前进。同学们,爱黄河,爱祖国,让我们一 起深情的咏唱黄河歌曲,想想你自己如何来表达这份爱。四.总结。五.作业: 以“由黄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 550 字左右的文章。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黄河颂黄河颂黄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舒缓深沉河 主体:望黄河、颂黄河 坚强有力-_颂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高亢激昂第三、四课时第三、四课时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
9、情节。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 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 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 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2.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录音机 幻灯机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第 三三 课课 时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了解本文三要素并初步感知主题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激发兴趣 字词积累1.导入新课-_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
10、国家的尊严。学习热 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 品。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板书:最后一课) 2.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这篇小说写于 1873 年。普法战争于 1870 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 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 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 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 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
11、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 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 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 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 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3.出示幻灯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 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二.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_
12、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 的过程中了解。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 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 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 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理 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交流讨论后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 ,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第二 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
13、课,其次还写了习 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 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 (一) 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 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 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 物的思想感情。(形成书面笔记,准备下节课交流)(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 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
14、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 热爱祖国。-_ 四.布置作业: 参看课后练习第二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第第 四四 课课 时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 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 (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并派代表 发言。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 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
15、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 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 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 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 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_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 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
16、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 40 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 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 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 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 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 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 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 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二.指导诵读 加深理解1.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诵读。2.学生评读,教师作朗读指导。3.
17、教师选精彩片段,进行范读。4.学生散读。三、激活思想 迁移运用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 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 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 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_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示例: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 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 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
18、华人民共和国! 2.迁移运用(1)如果小弗郎士真有其人,而红岩中的小萝卜头还活着并读到 这篇课文,请你以小萝卜头的口吻给小弗郎士写一封信,以安慰和鼓 励他。(2) 当你到烈士陵园凭吊并聆听园长讲革命英雄事迹时,当你观看世 锦赛中国乒乓球队艰难迎战外国名将时,当你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刘 翔取得 110 米跨栏冠军及我国国旗伴着国歌徐徐升起时,当你你 心情怎样?你的心情为何会这样呢?你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爱国表现 ?附附: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故事情节: 课前、上课、下课环境描写爱国爱国小弗郎士 人物形象 (动作 心理描写) -_韩麦尔先生(语言 动作 神态 外貌描写)第五课时第五课时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
19、的国民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 义。3.分析比喻的含义,体会文章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领悟文章的 语言美。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感悟雄健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整体感悟(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国歌,精心导入-_ 同
20、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 首歌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它如战鼓般震撼了 中国人的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在 20 年代,也是我国处于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 同样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2.课前热身(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 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他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 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2)本文写于 20 世纪 20 年代,当时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 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部分一
21、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入了迷惘之中。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艰 难的国运,作者在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二)感悟内容1.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和雄健国民这两种情况时 ,该如何把握课文标题的重读?(“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标题中哪个词语该 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2.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采集信息,以“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_ _ _ _ _”的形式各抒己见。3.文章充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选取你喜欢的比喻句,读给大家 听,并谈谈理由。师投影:-_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浩浩荡荡中华民族
22、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引导归纳:作者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用雄健 精神战胜困难,具有说服力。4.品味句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 ,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结合课文内容,试阐释“ 雄健的精神”的含义。明确:遇到艰难险阻,如果退让、妥协是无法通过的,只能成为失败 者。而“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指的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困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学 设计 人教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