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活动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活动7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活动7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活动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得例题和第55页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口算1255382544指名说出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便2出示两组算式(6+4)767+4720(5+2)205+202(10+2
2、5)4104+254先口算,再说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结果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等号)谈话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我们要学习乘法的另一个定律。二、探究新知1、谈话:同学们,学校马上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体育老师准备给比赛的同学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看。出示课件:(课本第54页例题情景图)2、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每件短袖32元每条裤子45元每件夹克衫65元)3、提问:体育老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自己列综合等式解决这个问题吗?4、学生试做5、教师巡视,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
3、口答。教师板书:(65+45)51105550(元)655+455325+225550(元)6、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列的算式和思路解法一: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解法二: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7提问:这道题的两种算法不同,比较一下他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8谈话: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相连接板书:(65+45)5655+4559照上面的等式,你还能再说出一个吗?课件出示(+)+10谈话: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等式的规律。三、概括定律1提问:观察例题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学生回答后(65+45)5是用65与45的和同5相乘;655
4、+455是把65和45分别同5相乘。2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把等号左边算式的特点概括出来?右边呢?板书: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两个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3提问:既然等式两边计算结果相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相加4同桌把乘法分配律完整地说一遍5谈话: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6练习(1)、(42+35)2(2)、2712+43127、提问: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8、谁会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四、巩固练习1根据乘法分配
5、律,填出另一道算式1526+1514()72(30+6)2课本第55页“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用手势判断(2)谈话:第三题意见不统一,你是怎么判断的,不能确定时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提问:怎么改算式,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他们相等?(74可以写成741)(3)提问:第4题的两个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写可以使它们相等?3选择题24(49+51)与下面的式相等(1)2451+2449(2)(24+49)(24+51)(3)2449514拓展题: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多少元,可以怎么做?学生试做后发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减,
6、这也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活动篇2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教学设计思路: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
7、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2、组内研讨
8、,并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3、汇报交流:(1)探讨第一种方案。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列式为:(10070)5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即:上衣价钱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705)(2)探讨第二种方案。(3)探讨第三种方案。(4)探讨第四种方案。教师板书:一套套数=5件上衣5条裤子(150100)5=15051005(15070)5=1505705(100100)5=1005
9、1005(10070)5=10057054、生列举例子。(1)出示:活动要求A、写出三个这个的算式。B、交流: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2)汇报、师板书学生说的等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证明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5、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算式?6、学生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520)12=121225(49)=498(105)=3024=3030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4812521215182618(1518)26254025425(404)(4852)1214(455)114
10、254(1125)41445145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的吗?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活动篇3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27+73)8409+40114(10+2)106+1042、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25634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05+580(1250+125)8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二、探究新知1、导入:刚才
11、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2、教学例6:(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下载(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18+7)6=150186+76=150(18+7)6=186+76(5)教师出示:20(15+9)=4802015+209=48020(15+9)=2015+209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
12、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4、反馈练习: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32+35)4=4+4(62+12)3=+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a+b)c=ac+
13、bc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下载(1)出示例7:10243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教师板书:(2)出示937+963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
14、什么形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9(37+63)=9100=900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师生共同总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三、巩固发展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习1、练习十四第1题、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43+25)2=+847+853=(+)
15、36+67=(+)8(7+6)=8+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1)(24+8)125=+(2)25(20+4)=25+25(3)459+559=(+)(4)827+738=8(+)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1)3248+325232(48+52)(2)(24+8)8245+248(3)20(l+15)017+2015(4)(40+28)5405+28(5)(10125)8108+1258(6)4(30+25)430425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
16、)、(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4、选择题:(1)28(42+29)与下面的()相等2842+2829(28+42)(28+29)284229(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a+b)8(a-b)(8+8)(a-b)8(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105+85+9510+58+59105+58+9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
17、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80+8)253537+653732(200+3)3829+38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活动篇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
18、一个运算定律。二、新课探究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2、汇报: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4+2)25=625=150(人)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425+225=100+50=150(人)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三、巩固练习1、P27做一做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验证:18x5-5x8(18-8
19、)x5265105-2655265(105-5)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
20、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
21、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1、出示口算题: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58+25+7572+493+282519412125816852142=交流:你是怎样想的?2、分组计算比赛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出示:脱式计算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第一、三组:(45+5
22、5)12(72+28)34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84+54(8+5)4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3、师:仔细观察,
23、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1、填一填:4(25+8)=+3837+6237=(+)50219+11502=(+)4899+481=(+)ab+ac=(+)2、判断对错:8(125+
24、9)=8125+9()278+738=27+738()(12+6)5=(125)(65)()(25+9)4=254+94()3、试一试(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4、分组计算比赛8516+1516(40+8)2568128-682834(100+20)四、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五、课外思考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活动篇5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
25、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
26、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
27、5)5。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3、揭示规律。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
28、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1、“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2、“想想做做”第2题。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3、“想想做做”第3题。(略)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
29、说?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4、5题。说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
30、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活动篇6教学内容: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和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31、、复习旧知,作好铺垫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2、课件例题情景图。(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65+45)5655+455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
32、的是什么。)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4)计算验证。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3、探索、发现规律。(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可能说:等号左边有6
33、5、45和5这三个数,右边也有这三个数;都有乘法与加法;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得出:65加45的和与5相乘,等于把65和45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3)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谁再来举个例子?指名举例,计算算式结果,得出等式,教师板书。师:会不会是巧合呢?请你在本子上再举些例子验证一下。(学生独立举例验证。)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等式。问:还有许多同学要发言,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举得完吗?(板书:)师:这么多等式,看来这不是巧合了,而是藏着一
34、定的秘密在里面。你有什么发现呢?再与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4)指名2到3人说说发现,教师随机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5)刚才几位同学在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时感觉有些困难,你会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你可以用文字、图形、字母等表示它。展示各种表达方法,集体交流,估计会有学生想到用字母或图形等来表达。表扬写对的同学,并指出:刚才的这些表达方法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写出(ab)cacbc的同学,你们和数学家想到一起了。在数学上,我们就用字母
35、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顺着读,逆着读)师: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你又有什么感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1、对于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会了吗?真的会了吗?好,那就考考你自己!(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学生自己判断。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第3小题汇报时要问:为什么是对的呢?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问:为什么你认为第4题不对呢?说说你的理由。怎样改就对了呢?2、掌握得真不错!下面打开书看55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讨论第2小题时问:两个乘
36、法中相同的乘数是几?应该把相同的乘数放在括号外面,而且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长64米,宽26米)问: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长方形菜地的什么信息?你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吗?(1)学生完成在自备本上,指名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2)集体交流,出示:(64+26)2642+262师:刚才大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长方形的周长,看这两道算式,问: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它们的结果怎样?符合什么规律?师:看来我们早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就已经接触过乘法分配律了。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题目,观察这两组算式,想想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为
37、什么?比一比:请你从每组中各选一道喜欢的算式进行计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计算后,集体交流:你们选的哪两道?为什么喜欢这两道?(估计大多数学生会选择(64+36)8和25(17+3),因为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简便。)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麻烦的算式如果让你来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出示2题)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用课件展示简算过程。小结:看,我们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麻烦的题目变简单了。明天我们还会更深入地来学习简便计算。5、谈话:开学初,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大课间活动,购买了一批体育器材,看看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和信息:空竹每个17元,飞盘每个8元,铁环每个15元。)每种玩具都购买了60个
38、,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吗?师小结:看来,乘法分配律不仅可以是两个加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还可以推广到3个加数的和去乘,甚至更多的加数呢!四、总结回顾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教后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课我比较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首先我先创设了设计买衣服的情景,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再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39、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而后让学生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是不是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字母形公式。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一些扩展型的练习:由(17+8+15)60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
40、算埋下伏笔。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是不够,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在本节课中的一些具体的环节中也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要多加注意。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活动篇7【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教材简析】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
41、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学目标】1、结合相遇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42、,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出示情境图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信息预设: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问题预设: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生独立解答。预设:2、结合情境,感知
43、规律。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回答预设: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济青高速的全长是多少千米。我先求这辆大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小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然后把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设计意图:把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结合情境理解算的合理性,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存在。】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谈发现。预设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教师引导学生从算
44、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特点观察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预设区别:左边有3个数,右边有4个数,两个乘法算式中都有相同的因数2。左边有小括号,应该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谈话:根据前面运算律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预设回答: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设计意图:抛开情境,观察算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种方法的结果一样。通过观察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不同,渗透规律特点。使学生建立“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这样的研究意识。】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1、举例验证规律。谈话: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进行验证吗?如果有需要,可以用计算器进行举例。学生独立计算举例。指生代表板演,
45、再指一名学生举例。其余学生同位交流,并用计算器帮助同位验证。谈话:请你先和同位交流你举的例子,并用计算器帮同位验证一下他的等式是否成立。预设举例:(2535)4=254354(6050)2=602502(6555)42=6542554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像这样的例子举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2、观察几组等式的相同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什么相同点。预设回答:这几组等式的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这几组等式的右边都是把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3、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规律。谈话小结:刚刚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乘法分配律。教师出示乘法分配律。谈话:请你边读边理解,并把它记在心里,比比谁记得又快又准确。生按要求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谈话:我们用这么多的算式和文字来表示它,麻不麻烦?有没有简便的方法?预设回答: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要求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着用字母abc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学生试着在答题纸上写字母表达式。指生板演(ab)c=acbc。谈话: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么样?预设回答:简洁、明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就是数学的美,一种清晰而简洁的语言!教师小结:刚刚我们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能用字母把这么多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明规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