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案上册五篇.docx
《九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案上册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案上册五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案上册五篇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于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1诗经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感。(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
2、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一、情景导入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制胜的方法。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
3、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郭(gu)粟(s)亲戚(qngqi)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6、学生赛
4、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诗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三、教学过程: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1、师深情朗读第一节。2、自由、放声朗读。再
5、请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节。3、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生:有一样的地方,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生:三节诗歌结构都非常相似。师:是的,这是诗经的一大特点,称为重章叠句。大家来齐读一下,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下面我们来细读诗歌,走进这首诗,走进这副画,你依稀看到?片段一:生:有位恋人在芦苇丛中对情人深情的吟唱。师追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片芦苇丛。生:茂盛的。师再追问;是诗中哪个词告诉你这么多的?生:诗中的“苍苍”。
6、生读,出示:A、蒹葭苍苍B、蒹葭苍苍再读。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苍什么意思?怎么读?生多次试读。师:这是一副苍茫的凄美的画面。如果改为蒹葭苍盛,你觉得怎么样?生读,回答:这样就没有韵味了。师:说的很好,有韵味。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蒹葭这样声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双声叠字。类似的还有:学生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齐读,感受韵味。片段二:师:这位美丽的女子在哪里?生:在河的对岸。师:还可能在哪里?生:在心中。师:在河的对岸,有一段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你还依稀看到什么?生:?2、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但它们都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
7、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请再次细读全诗,以“我仿佛听见了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片段三1:生:水流的声音。师:很好,你直接走进了诗歌的心中。诗中哪儿能听出来呢?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师:这个伊人在哪里?生:在水之一方。师追问:虽然在河的对岸,伊人是否真的在。生齐答:在!师:是的,诗人坚信伊人一定在,尽管有一定的距离。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幸福、满怀憧憬的。这种憧憬集中体现在什么地方?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生读,体会这种幸福感和无限憧憬。师:在朗读中那个字可以体现?生:“在”。师:所以在读时“在”要拖音。屏幕出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假如要加个感叹词,应该加什么?生答:“啊”。
8、出示:所谓伊人,啊!在水一方。这个“啊”不能响亮的读,为什么呢?生:这种憧憬是放在心中的。师:你最懂主人公的心了。一起读,读出这种默默地欣喜、憧憬、幸福。把“啊”的情感都放在“在”个。男生读,全班和。屏幕出示:男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齐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师:读的真好,再看。片段三2:屏幕出示: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师:主人公什么心情?生:焦急,看到却不能到达。师:哪个字体现了这种情感?生:“宛”。师:读出主人公心中淡淡的惆怅。个读,齐读。如果加个感叹词,应加溯游从之,唉!宛在水中央。师:我们不能篡改诗歌,所以应该把“唉”的情感加在“宛”上。女生读,全班和。屏幕出示:女生:溯游从之,宛在
9、水中央。齐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片段三3:师:在这首诗中,除了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从哪个词语看出?生:“溯游、溯洄”师:这种划船是轻松的还是艰辛的?生:艰辛的。师:这种艰辛还能体现在哪儿?生:“阻、长”读出“艰辛”。生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齐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溯洄从之,道阻且右。3、这是一首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副有温度的画面。请以“我真切感受到了句式,说说你的感受。片段四:生:我感受到主人公真挚的真情。师追问:你从什么地方读出真挚的真情?生: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10、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可看出主人公奋力向前,不停追寻。师再追问:奋力向前,追寻了多少次?生:“两次”、“三次”、“六次”师:其实既不是两次、三次,也不是六次,而是无数次,只要生命不息,追寻就不止。我们读到什么精神?生:执着师:是啊,正是主人公的执着成就了他的经典。让我们站起来起读这首诗歌表达对他的敬意吧!学生起立,师读第一节,学生齐读后二节。四、走出课文,探究主旨1、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生:寻梦、看到摸不到的东西、幸福、寄托、最美好的东西。师:是的,就像一则广告中所写: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
11、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心情。2、师赠言共勉: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和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五、设计作业,巩固所学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3诗经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常识2.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3.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教学重点1.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2.领会全诗的情感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
12、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二、简介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2.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的罪恶。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为宗庙祭祀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新课 标语 文教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