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新编授课教案汇集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语文新编授课教案汇集五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上语文新编授课教案汇集五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金色的脚印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
2、单谈对狐狸的印象。)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2.认读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3、汇报初读情况。(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2)“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出示要求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1.根据自学要求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
3、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2.集体讨论交流:(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与爱护。3.教师
4、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检查预习情况1、同学们,课前通过互联网搜索,你对中国的民居有了哪些了解。2、共同交流。(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进入六年级,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前那样,把进入课堂的学生当做一张白纸,而应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以生定教。)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同学们,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2、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游戏,猜猜下面出现的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民居。(出示老师课前以“民居”为关键字在
5、“百度图片”中搜索整理出的有代表性的民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搜索的方法学生在信息课中已掌握,这里不必现场演示搜索)3、小结学生回答情况。4、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让人眼花缭乱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前读了这篇课文,大家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种民居?2、就让我们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3、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4、先联系上下文或利用“百度词典”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如:闽西南粤奇葩夯筑竹篾)5、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6、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画一画。四、自主
6、研读,了解民居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体会民居特点。五、体会说明方法: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六、拓展延伸1、中国民居各具特色,比较出名的还有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土家族吊脚楼等课后请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去了解它们,每个小组完成一份特色民居小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3孔子游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7、文,感悟课文语言,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2、熟读课文,能揣摩课文前后的联系,感受文中洋溢着的深情。3、初步学会批注式阅读的方法。4、会借助互联网自主学习并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由“春”导入1.说春天的词语猜季节。鸟语花香绿草如茵万象更新繁花似锦2.板书:春3.扩展春天的词语、诗句等。二、思考。1.板书课题。孔子游春2.你想了解些什么?三、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演示课件。(配乐朗诵)四、交流、反馈。你听明白了什么?(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五、还有很多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1.借助网络,自主学习。2.自主选读,感悟语言、批注阅读。板书:阅读的感受
8、、发现的疑问、提出的挑战(学生自主选读,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体现教为学服务。)3、交流。六、教学:“泗水春景”今天是一个好日子,我们不紧迎来了听课的老师,连“泗水旅游公司”的经理也赶到了这里。了,可是还缺导游,听说金南中心小学六(3)班的同学不但人长得潇洒、美丽,而且能说会道。今天我是来招聘导游的。你们想不想报名参加导游竞聘?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导游?(1)学生读2节。(2)指名读课文。(3)设计导游词。(4)学生交流。(5)大家表演精彩极了,本公司决定,全部录用。(在学生自主选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意境美,表达方式的美,更好地诵读好这段文字。)七、学习字词。八、你还想了
9、解些什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家你打算作些什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4理想的风筝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重点: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
10、: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_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3、交流所得。三、品读、探究。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
11、习情况。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
12、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四、总结、扩展。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五、课后延伸。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2、(选做题)以“我最_的人
13、”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5理想的风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总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
14、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
15、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指名读第2自然段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
16、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
17、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出示词语组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一)笑谈腿疾(二)旋转板书(三)喜放风筝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思念)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3、续写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