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三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三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三篇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1 摘 要1997 年以来,我国连年增发国债,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计量经济模型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在研究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关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92 - 2005年的样本数据,利用 SPSS软件进行分析和预测.文章认为国家财政收支差额和还本付息是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债规模;财政收支差额;还本付息;计量分析 1 引言 国债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已成为各国政府不可缺少的宏观调控工具。我国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国债规模日趋庞大,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末,为阻
2、止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对抗国内的通货紧缩趋势,我国连续 6年实施以扩大国债投资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国债发行量大增,对刺激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功劳巨大。但是国债发行有一个适度问题,它最终需要清偿。国债发行规模研究,既有规范分析又有实证探讨。 2 模型变量的选择: 影响国债规模的一般因素分析 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很多,有宏观也有微观。本文只考虑宏观的因素。选取的数据变量包括当年的国债发行额(Y),国内生产总值GDP(X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X2)、国家财政收支差额(X3)、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X4)、国债累计余额(X5)、信贷规模(X6)。选取以上系统变量的原因是基于传统研究对国债发行规模所受影响因素
3、的考虑。 第一,GDP(X1)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一国的国债发行规模明显地受制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发展水平越高, 则国债发行的规模和潜力就越大。 第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X2)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用于两个项目即储蓄与消费。国债余额与居民的储蓄存款之比即居民应债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居民的应债能力,应债率越高,则国债发行的可能规模越大。 第三,国家财政收支差额(X3)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国债发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弥补财政赤字,所以分析国债的发行规模,就必须考虑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情况。当国家财政收支差额较小时,用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压力就越小,因此本文选取国家财
4、政收支差额来综合衡量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第四,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X4)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国债还有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运用,随着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逐年递增,每年需要偿还的国债本息数额也在逐年增加,2005年这一数字已达到3923.4亿元。因此,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也是国债发行规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国债累计余额(X5)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一国所能承受的国债总量是有限度的,所以国债余额也是分析国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货币信贷规模对国债规模的影响,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种重要工具,货币信贷规模直接影响到国债发行,两者具有相互替代作用。 本文研究时间区间
5、是从1992年到2005年,并选取近十年我国国债年度发行额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被解释变量为国债发行额(Y)。各解释变量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GDP(X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X2)、国家财政收支差额(X3)、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X4)、国债累计余额(X5)、信贷规模(X6)。mu;为随机误差项,描述除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对国债规模的干扰作用。分析的主要统计数据来自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分析软件是SPSS。 3 结论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首先,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国家财政收支差额(X3)和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X4)。 其次,国债发行规模与居民储蓄正相关,表明我国城乡
6、居民是国债购买的主体的事实,说明居民储蓄为国债发行提供了空间。 再次,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积极型财政政策,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存在较大的国家财政收支差额,而通过发行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长期实行积极型的国债政策,在大量增发长期国债的影响下,国债到期还本付息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我国长期处于举新债还旧债的处境;. 最后,GDP 是衡量国家还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那么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越大,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国债发行规模与当年 GDP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任安军,杨艳芬.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4,3:12-15
7、. 2张新立,王青建.风险资本的组合投资最优模型研究J.经济数学,22:4(2005),389-394.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2 一、绪论 利率期限结构,是描述某一时点上,具有相同风险水平的同一类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其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也称为收益率曲线。利率期限结构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利率体系,是资产定价、投融资决策、金融产品设计、资产组合和风险管理等的基准。而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是指某一时点上国债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又称国债收益率曲线。在宏观经济领域, 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具有连接货币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功能,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指示器;在微观领域,则是固定收益证券,利率衍生产品的定价基准,同
8、时也是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因此研究国债收益率曲线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对国债交易的历史数据的分析,找出国债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本分析工具。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利率期限结构一直是金融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国债交易品种不断丰富,期限日趋多样化,国债二级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隐含在国债价格中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基准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正日益凸现。因此研究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有效地构造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变得日益重要。 (一)研究意义 在为金融产品定价时,利率尤其是即期利率是最基本的要素
9、。但在金融市场上,我们所能得到的即期利率是通过被视为无风险的国债市场零息票利率得到的。零息票一般剩余期限比较短,大都在一年内。中长期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只能通过市场上发行的附息债券来获得,这就需要使用各种拟合技术。因而只要不能从市场上获得连续的即期利率,研究利率期限结构就很有必要性,此外,利率期限结构不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在宏观层面,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说明我国国债市场上不同期限国债的利率关系,优化国债融资成本 在广义上,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同一信用等级债券在某时刻的收益率与该债券剩余期限间的相关性。在金融市场
10、中,利率期限结构通常应用其狭义的概念,即根据国债一种相对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与其剩余期限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描述利率期限结构。该利率期限结构反映了当前和未来的市场基准利率或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因此是影响国债还本付息即国债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国家的国债管理目标均提出了使国债融资成本最小这一目标,因此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分析我国国债的还本付息情况,支持基于融资成本最小化的最优国债发行。 2.有利于宏观政策的制定 尽管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直接反映的是收益率与其剩余期限的关系,但是由于该期限结构是市场决定的基准利率,因此,该值与社会总产出、通货膨胀、市场对远期利率的预期等均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开
11、放市场下还与汇率相关)。通过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分析,可以获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预期、市场投资等大量经济信息,可以推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目标。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的背景下,将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与财政政策等宏观变量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国债发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而且为将来国债在宏观政策等变量上的运用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3.有利于保值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 利率风险是投资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风险,通过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估计,就可以对未来利率变动进行一个比较有效的预测,从而为投资者的保值和风险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4.有助于我国国债发行人合理设计产品 从国债市场的参与主体看,市场投资主
12、体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非独立法人等。国债发行人必须综合考虑众多市场参与主体的构成、结构及需求,只有通过这种策略,国债发行人才能确定合理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及收益率曲线的中短期走势,合理安排债券发行的时点、节奏和品种,实现既降低发债成本又顺利完成债券销售的目的,达到最优平衡。 这些作用的发挥都有赖于一个精确的利率期限结构。因此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角度,我们都需要对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及模型进行深入地研究,尤其需要探讨如何把实际上已有的理论方法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采用CSMAR国泰安数据库中的上交所国债基
13、本数据和交易数据,运用MATLAB采用步步为营法拟合国债收益率曲线,并将拟合得出的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政策建议。 本文先对传统利率期限结构理论进行理论陈述,在此基础之上,用MATLAB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进行建模,并给出自己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主要是定性描述阶段,这期间主要有预期假设、市场分割理论和流动性偏好假说等。70年代末期以后,主要是定量模型阶段。 (一)描述性理论 1.预期假设 预期假设认为,不论人们所投资的证券期限长短,投资取得的单一时期的预期收益率都相
14、同,也就是说,如果某个人投资的期限为一年,那么,他投资于一年期的证券,或是最初投资于两年期证券并在一年末出售证券,或是投资于五年期证券并在一年末出售证券,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别。在最初投资时,对于所有可行的期限策略来说,预期的持有期收益率都是相同的。 2.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短期、中期、长期利率之间没有关系,短期、中期、长期利率是由各自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市场分割意味着短期和长期证券不能互相代替,投资者只能在两者之间转移。某种特定期限的利率完全取决于该期限的供求状况,与其他期限的供求状况不相关,换言之,借款者和贷款者具有呆板的期限偏好,不论其他期限上的收益率具有多么强的吸引力,也不
15、会背离它们的偏好。因此,贷款市场是完全分割化的。有几个分割的市场,就会有几组供求曲线。 3.流动性偏好假说 如果市场中存在完全确定性,很明显,远期利率就是未来短期利率的准确预测。套利活动会使所有期限的利率与预期一致,从而使投资者不论投资的纯贴现债券为何种期限,都会取得相同的收益率。远期利率中不包含任何风险补偿。然而,当我们进入不确定社会时,就会出现了风险问题。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预期假设必须加以修正。 债券期限越长,投资者本金价值波动的风险越大。由于存在这种较高风险,投资者倾向于提供短期贷款。但是,为了降低不能偿还本金的风险,借款人倾向于借入长期借款。为了使投资者购买长期债券,就必须提供风
16、险溢价,这种溢价附加在当期平均短期利率和未来短期利率之上。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都偏好于流动性比较强的证券,所以长期利率必须含有流动性补偿,从而高于短期利率。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和投资于短期债券并在每个到期日重新进行短期投资相比,长期债券投资会产生更高的预期收益。 (二)现代期限结构理论 随着我国国债发行机制的完善和规范, 期限结构也不断丰富, 国债市场日趋成熟, 运用现代期限结构理论研究中国国债市场已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王小川(2008)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国债的即期收益率进行拟合。王亚男和金成晓(2011)应用频段谱相回归方法对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进行了检验。谈
17、正达和霍良安(2012)以Fama-Bliss方法获得的上交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卡尔曼滤波法方法实证分析了无套利Nelson-Siegel(AFNS)模型在中国国债市场的适用性。赵晶等(2015)从经典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和数量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中选取了三因子Vasicek模型、三因子CIR模型、多项式样条模型、指数样条模型、DL模型和动态SV模型等6个应用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分别基于2008年7月至2014年3月中国和美国市场的月度国债收益率数据进行拟合与预测,并采用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对实证效果进行判别。陈浪南和郑衡亮(2015)在分析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特征的基
18、础上,采用因子模型,使用逐步回归法、全局筛选法和多变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宏观经济变量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陈映洲和张健(2015)证明了动态Svensson(LSCC)模型具有更加显著的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能够更好地反映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特征。 三、实证研究 目前,中国国债市场主要是由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商业银行柜台国债市场组成,其中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以上交所国债交易市场为主。由于上交所国债交易以对市场利率较为敏感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为主,国债现券交易较为活跃,其形成的利率期限结构更能反映出市场的即期及远期利率走势,且上交所国债市场可获得的债券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国债 发行 规模 影响 因素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