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杜甫传》的读后感13篇.docx
《2023年《杜甫传》的读后感1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杜甫传》的读后感13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杜甫传的读后感1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杜甫传的读后感,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1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洪先生引用杜甫给李白的诗,用来说明杜甫的一生。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时,我有点小小的疑问,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诗人何止成百上千,杜甫是最伟大的诗人,是不是有点过誉? 很惭愧,我了解的杜甫只在于以前读过的零零散散的诗:比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读过这几首诗,感
2、觉那未必是李太白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豪迈可比的。而杜甫那幅有名的愁容满面的画像更加增加了我对杜甫是个失败的印象。 我在看洪先生的这本书之前,查阅过新唐书文艺传内的杜甫传记:什么少贫不自振,困,流落等等词不断,可见诗人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短短的几百字的传记,却显得杜甫毫无建树,除了忠君和诗歌为人称道。 看过洪先生的这本书,我却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杜甫,洪先生以时间为横轴,杜甫的足迹为纵轴,以杜诗为Z轴,给我呈现了一个立体化的杜甫,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画里愁容满面,营养不良的诗人,而是一个忧国忧民,内心充满对普罗大众的怜爱之心的圣人,诗人只是这个圣人的一个外在的形式。 杜甫的诗,不像李白
3、的诗,给人浪漫的想象,而是对社会的反映极尽写实,举个例子:早在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期,杜甫并不是去歌颂盛唐的辉煌,他已经看到,唐朝的对外战争造成的悲剧,比如兵车行这首诗: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人不是看到朝廷开疆拓土的胜利,而是关注着民生的艰难。又比如,在贫病交加的时刻,他由自己的困苦而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不是仁者爱人的嘛。 诚然,在中国的编纂史书的人眼中,唯一值得记载的是明君和贤相,这也就意味着新唐书里那些肤浅的记载不足以表明诗人的伟大。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个人越属于他的后世,亦即属于整个人类大众,那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的贡献对象不仅是他的时
4、代,他为之奉献的是整个人类。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2 旁人写诗,大都描写风花雪月,只有杜甫,声声呜咽,字字泣血描写这人世间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诗大多深奥精妙,只有杜甫以诗写史,心忧天下。 在我看来,杜甫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概括。他前期与后期的生活境况与唐王朝息息相关。他出身士族,家境优渥,足以支撑他游历江南的经历,当时的他有“裘马颇清狂”的豪迈不羁,他用放荡和轻狂鄙视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为家族的影响,杜甫与所有的文人一样,有求取功名的上进心,于是他来到长安渴望凭借诗情与宏图伟志在官场上大展身手。但当时,官场的争斗让他无官可做,他却仍然不死心,困居长安十年之久。十年间政治显露腐败,百姓生活日益艰苦,他心
5、中的矛盾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愈加严重,十年的磨砺让诗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开启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见证了繁华的衰败,经历了百姓的疾苦,他长期处在社会的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亲人的悲欢离合都写进诗中,把自己的哀叹与对国家的期待融进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但他仍然为天下的寒士发声,为贫穷的老妇送去食物,他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担忧,念念不忘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公元770年,杜甫在一叶孤独的扁舟上逝世,一颗明星就此陨落。 杜甫一生拥有数之不尽的朋友,有些引荐他,有些接济他,有些担忧他
6、,却只有一个人杜甫受他影响,仰慕其风采,那人就是李白。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后人评价李白与杜甫之间犹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杜甫在听到“李白,世人皆欲杀”的言论写下“不见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诗句。杜甫一生写了15首关于李白的诗,他们的友情像大鹏与鸿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鸿雁不断的为相遇吟鸣,而大鹏已经怀着热情的心翱翔。 杜甫从世家公子到官场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没有李白的潇洒,没有陶潜的避世之心,有着屈原式的坚忍却比屈原更坚韧。杜甫的一生虽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但却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3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
7、者深刻的兴趣。但我的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
8、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
9、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
10、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4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传 2023 杜甫 读后感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