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马氏体转变优秀PPT.ppt
《第五章马氏体转变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马氏体转变优秀PPT.ppt(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马氏体转变第一页,本课件共有69页研究目的:淬火研究目的:淬火高的强韧性、硬脆不是M的唯一特性-低碳马氏体高强度、高硬度,较低的塑韧性-中碳马氏体很高的强度、高脆性、低塑韧性-高碳马氏体研究内容:研究内容:1.组织形态与性能关系;2.影响组织形态的因素及控制形态的方法;3.影响残余A量的因素及控制方法第二页,本课件共有69页重点:1.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2.马氏体的组织形态;3.马氏体的热力学分析;4.马氏体的力学性能难点:1.马氏体转变的特点;2.影响马氏体转变的因素。第三页,本课件共有69页5-15-1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一、马氏体的晶体结构AM 无扩散型相变
2、只有点阵重构而无成分变化 C C在在-Fe-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M M或或 1.晶体结构-体心正方点阵体心正方点阵短轴方向空隙:0.038nm 碳原子有效直径:0.154nm 水平:0.707a 垂直:0.5ac c轴伸长、轴伸长、a a轴缩短轴缩短体心正方(体心正方(a=ba=bc c)第四页,本课件共有69页c/a-正方度或轴比 取决于含碳量:cc/ac0.2%-体心正方c0.2%-体心立方无序分布、完全有序分布、部分有序分布2.马氏体的反常正方度-M正方度与碳含量的关系不符合上式1)无序分布,c/a 反常低正方度 碳原子在碳原子在M中有序化转变中有序化转变2)c原子几乎
3、都处于同一组空隙位置(完全有序化):T回升至室温无序转变c/ac=a0+a=a0-c/a=1+(5-15-15-15-1)第五页,本课件共有69页二、马氏体转变的特点1.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与M相交的表面,一边凹陷,一边突起,牵动相邻A也呈倾突现象;刻划一条直线,马氏体形成后变成一条折线说明:马氏体转变以切变的方式实现;M和A的界面为共格界面 切变共格切变共格M形成伴随弹性应变产生、蓄积弹性应变能(共格弹性能)M尺寸当M长大到一定尺寸,使界面上A中弹性应力超过其弹性极限两相间的共格关系遭破坏M停止生长第六页,本课件共有69页2.无扩散性无扩散性实验依据:马氏体转变前后,
4、碳浓度无变化;Fe-Ni合金在极低温度(-190)下,M长大速度仍可达到105/s。在低碳钢中存在C的扩散现象3.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1)取向关系K-S关系:011/111;/24种取向西山关系:011/111;/差516 12种取向G-T关系:011/111差1;/差2 对K-S关系的修正仅适合259马氏体,有局限性第七页,本课件共有69页2)惯习面位错密度较大,畸变能高,而所需形核功小,易于形核。特征:不应变、不转动的平面c0.6%-惯习面为1110.6%c1.4%-225c1.4%-惯习面为259T 0-111或225T 0-259板条状M-低碳111、中
5、碳225片状M-中高碳225、高碳259惯习面与c的关系惯习面与T的关系惯习面与M形状的关系第八页,本课件共有69页4.转变的非恒温性和不完全性转变的非恒温性和不完全性Ms点以下形成M-在连续冷却条件下未获100%M,有残余奥氏体存在AR冷处理针对高碳钢、高碳合金钢和某些中碳合金钢的Mf点低于室温,将此类钢继续深冷至零下温度的操作。5.转变的可逆性转变的可逆性Fe-Ni、Ag-Cd、Ni-Ti冷却时AM;重新加热时MAAs-逆转变开始温度;Af-逆转变终止温度 快速加热一般观察不到M加热时在温度尚未到达As点的过程中发生分解(回火)6.相变产物内部具有亚结构相变产物内部具有亚结构低碳马氏体:密
6、度较高的位错高碳马氏体:细的孪晶有色金属M的亚结构为孪晶或层错相变时不均匀切变的产物相变时不均匀切变的产物第九页,本课件共有69页5-2 马氏体相变热力学一、马氏体相变热力学条件马氏体转变为什么需要深度过冷?马氏体转变为什么需要深度过冷?热力学条件:G0转变时的能量消耗(相变阻力):形成新的界面而消耗界面能;因新相的比容增大和维持切变共格而引起的弹性应变能;产生宏观均匀切变而作功;产生宏观不均匀切变而在马氏体中形成高密度位错和细微孪晶(以能量的形式储存于M中);使邻近的奥氏体发生协作变形而作功。第十页,本课件共有69页相变热力学表达式:G=G+GS+GE+GPGs GE-(弹性应变能消耗)GP
7、-(塑性应变能消耗)M形成条件:G0 则 G GS+GE+GPM转变的驱动力主要是为了克服相变时的切变和形变(塑性转变的驱动力主要是为了克服相变时的切变和形变(塑性+弹性)的阻力弹性)的阻力母相中缺陷的作用(两个相反效果):形成一定的组态而提高母相的强度,使相变阻力增大;为相变提供能量,使相变驱动力增大。二、Ms点的物理意义 奥氏体和马氏体两相自由能差达到相变所需的最小化学驱动力值时的温度,或反映了使马氏体转变得以进行所需要的最小过冷度。马氏体转变为什么需要不断降温马氏体转变为什么需要不断降温?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9页三、影响Ms点的因素Ms点在生产中的重要意义:1.化学成分的影响c0.2%
8、c Ms点线性降低c0.6%c Mf点急剧降低c0.6%c Mf点下降缓慢且降至0以下合金元素:除Al、Co提高Ms点外,其余大多不同 程度降低Ms。强碳化物形成元素(V、Ti、W):大部分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很少溶入A中,对Ms点影响不大。淬火冷至室温存在较多淬火冷至室温存在较多淬火冷至室温存在较多淬火冷至室温存在较多A A A AR R R R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9页2.形变与应力的影响 拉应力、单向压应力-Ms点 多向压应力-Ms点塑性变形Ms点-应变诱发马氏体 转变的温度最高限:MdMd则不会产生应变诱发M 原因:形变能为马氏体转变提供附加的驱动力(机械驱动力),补偿了所需要的部分化
9、学驱动力,因而使转变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发生,即相当于Ms点。适当的塑性变形可以提供有利于M的形核的晶体缺陷(层错、位错),从而促进M的形成。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9页应变诱发M与形变度的关系:在MsMd温度范围内塑性形变度越大,则形变诱发M的形成量越多,但形变对随后冷却时继续发生的M转变起抑制作用。原因:大量塑性变形在A中引起的晶体缺陷组态强化了母相,阻碍M的形成。在 Md进行塑变 少量塑变-促进M转变 大量塑变-抑制M转变3.奥氏体化条件T t 利于C及合金元素溶入A,成分均匀-Ms A晶粒长大,C原子活动能力在A中位错线上偏聚-MsA晶粒的大小不是影响Ms点的主要因素4.存在先马氏体的组织
10、转变 应用:高速钢的等温淬火工艺1)部分转变为P剩余A为贫碳区(相对)-Ms2)部分转变为B剩余A为富碳区(相对)-Ms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9页5-3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模型一、Bain模型将面心立方点阵看作体心正方点阵-轴比c/a=1.41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9页Z轴收缩X、Y伸长M:c/a=1.001.08优点:解释了AM时,原子作最小距离的简单移动;取向关系确定。缺点:不能解释表面浮凸效应和惯习面的存在二、K-S模型过程:在(111)面上沿112方向第一次切变,切变角1144在(211)面上沿011方向第二次切变,12010928线性调整-膨胀或收缩使晶面间距和测得的相符合优点:清晰展示
11、了切变过程;很好反映了晶体学取向关系缺点:惯习面的问题;表面浮凸与实测结果相差较大c/a=1c/a=1体心立方体心立方体心立方体心立方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9页三、G-T模型在接近259晶面上发生第一次切变,产生整体宏观变形,表面出现浮凸均匀切变,确定惯习面;在(112)晶面的11-1 方向上发生1213的第二次切变体心正方点阵宏观不均匀切变;微小调整,使晶面间距符合实验结果优点:可解释浮凸效应、惯习面、取向关系和亚结构变化缺点:不能解释c1.4%的取向关系四、K-N-V模型全位错分解形成滑移型不全位错+堆垛层错铬镍不锈钢、高锰钢和Fe-Ni-Mn合金:A(fcc)中间相 M(体心正方)层错作
12、为M二维核胚,即 取向关系(111)/(0001)/(011);10-1 /11-20 /1-11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9页5-4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一、马氏体的形态1.板条状马氏体:低中碳钢、M时效钢、不锈钢、Fe-Ni合金1)光镜分析:群集状M、位错M束、块、板条-板条M的组织单元束:指惯习面晶面指数相同而在形态上呈现平行排列的板条集团。大角度晶界块:指惯习面晶面指数相同与母相取向相同的板条集团。大角度晶界 60 并非所有M束中都有“块”存在板条长:25m 宽:0.10.2m2)晶体学关系:K-S关系 惯习面111束只可能有四种取向3)亚结构:高密度位错 0.30.91012-2切变以滑移方
13、式进行4)残余奥氏体:薄膜状 厚:100200埃断裂韧性形成原因:机械稳定化;碳原子扩散使得奥氏体中碳浓度升高A A A A晶粒大小对板条的宽度无影响晶粒大小对板条的宽度无影响晶粒大小对板条的宽度无影响晶粒大小对板条的宽度无影响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9页2.片状马氏体:中高碳(合金)钢、Fe-Ni(29%)光镜下:针(竹叶)状立体形态:双凸透镜片状特征:1)首先形成的M晶粒贯穿整个A晶粒,尺寸较大较厚,后形成的M多取向分布尺寸,大小不均匀-取决于A晶粒的大小(结构钢)第二相质点的数量和大小(工具钢);母相的晶体缺陷密度 隐晶马氏体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9页2)惯习面与取向关系 形成温度高 22
14、5 K-S关系 形成温度低 259 西山关系3)中脊片状M中间一条明显的筋厚度:0.51 m c1.4%明显 相当于惯习面?4)M的片之间总有残余奥氏体的存在相变的不完全性5)亚结构:孪晶+少量位错 孪晶M孪晶面:112 孪晶方向:111 孪晶中脊面附近的中央地带(孪晶区)间距:50100埃Ms点高,则孪晶区范围缩小位错片的边沿地带(非孪晶区)高密度位错小结:比较片状M和板条M的区别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69页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9页3.其它形态的马氏体1)混合马氏体2)蝶状马氏体Fe-Ni合金或Fe-Ni-C立体形态:细长杆状断面:蝴蝶形两翼结合部分像片M的中脊,向两侧长成取向不同(孪晶)
15、的两片M亚结构:高密度位错,未发现孪晶 符合K-S关系混合混合混合混合M M M M蝶状蝶状蝶状蝶状M M M Mc0.3%板条M0.3%c1%板条M+片Mc1%片M 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9页3)薄片状马氏体:Ms点极低的Ni钢立体形状:薄片状金相:细带状,相互交叉、分枝、曲折亚结构:由112孪晶组成,但无中脊惯习面:259 符合K-S关系4)马氏体:Cr-Ni(Mn)不锈钢、高锰钢密排六方结构立体形态:极薄片状 厚10003000埃亚结构:大量层错 层错能低易形成取向关系:111/1000;110/1120 惯习面:111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9页二、影响M形态和内部亚结构的因素1.马
16、氏体形成温度碳钢:cMs、残余奥氏体量 c0.3%板条MMs下较高温区0.3%c 1%板条M+片M c1%片状MMs下较低温区 缩小相区板条M 扩大相区随Me,板条M片M改变A化温度不同Ms点结果:随Ms,M形态由蝶状片状薄片状片状M:随形成温度相变孪晶区变大2.奥氏体的层错能层错能低利滑移产生位错板条M层错能高不利滑移产生孪晶片M合金元素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9页证明:18-8型钢不锈钢,其A层错能较低,在液氮中淬火板条MFe-33Ni合金,层错能高,淬火后其孪晶区扩大3.A和M的强度Ms点处 s206MPa 低111 板条M 高225 片M s206MPa 259 片M4.M滑移和孪生变
17、形的临界分切应力大小Ms以下 较高温度: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较低位错M 较低温度:孪生的临界分切应力较低孪晶M1)低碳钢:c0.3%形成温度在MsMf范围偏高 则滑 孪只能滑移板条M2)高碳钢:c1%形成温度在MsMf范围偏低 则滑孪只能孪生片M3)中碳钢:形成温度在MsMf范围适中 两种倾向混合M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9页5-5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一、马氏体转变的形核1.热形核说出发点:把M转变看作单元素的同素异构转变,形核功(W)和核胚长大激活能(U)决定形核率形核功来源于热起伏,核胚的长大靠原子一个个地从母相转入新相实现。2.缺陷形核说形核位置结构不均匀区域(晶体缺陷、内表面、形变区)缺点
18、:只能说明形核的不均匀性,不能解释变温瞬时形核。3.核胚冻结理论基本观点:在A中已经预先存在具有M结构的微区-存在于与各种晶体缺陷有关的位置。微区随T而被冻结到低温,在没有成为可以长大成M的晶核以前称为核胚。T,则rk。冷却时:核胚尺寸该温度下临界晶核尺寸,则成为晶核并长大当大于临界尺寸的核胚消耗光时,转变停止,进一步降低T才能使更小的核胚成为晶核-解释了变温瞬时形核等温过程中,小于临界尺寸的核胚有可能通过热激活而使尺寸长大到临界晶核尺寸-等温形核的解释4.自促发形核先生成的M使其周围A协作变形而产生位错促成M核胚形成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9页二、马氏体转变动力学的类型1.变温(降温)转变M
19、转变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M转变量决定于Ms点以下的过冷度,与等温停留时间无关。非热学性转变长大速度极快相变驱动力较大,加之相变的共格性和原子的近程迁移长大激活能较小M转变量的增加是依靠降温过程中新的M片的不断形成,而不是依靠已有M片的继续长大 10-410-7S动力学特点:变温形成、瞬间形核(无孕育期)和高速长大(长到极限尺寸)动力学曲线:体积分数f f 0.075,f上升慢0.075 f0.5 T,f上升快f0.5:T,f增加减慢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9页2.等温转变Fe-Ni-Mn、Fe-Ni-Cr、1.1C-5.2Mn动力学曲线:具有孕育期;等温时间增加M转变量;随转变温度转变速率、孕
20、育期但达到某一转变温度,v、孕育期特点:等温形核、瞬时转变热学性转变(通过热激活过程形核);M的等温转变具有不完全性;原因:热稳定-G=0;机械稳定M转变的体积变化引起未转变A的变形,从而使未转变AM转变时切变阻力具有等温+变温转变的合金:GCr15、W18Cr4V-以变温为主,一定条件下出现等温转变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9页3.爆发式转变:Fe-Ni、Fe-Ni-C Ms0现象:爆发相变点MB(Ms)瞬时形成,伴有响声并释放大量相变潜热惯习面:259 有中脊 呈“Z”字形排列尖端具有高应力场特点:自促发形核、爆发式转变动力学曲线:直线表示爆发式转变,转变后随温度降低,又呈现正常的变温转变;
21、随镍含量增加,M的爆发转变量先增后减。影响因素:M的爆发量与MB的高低有关;M的爆发量与A晶粒大小有关。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9页4.表面转变:Fe-30Ni、Fe-Ni-C只产生于表层的马氏体-表面马氏体特点:等温条件下形成,形核需孕育期;长大速度慢(110-2/s),深度0.3ms2030m;条状,惯习面112或111 符合西山关系;形成原因:自由表面不受压力(Ms),内部三向压力(Ms)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69页5-65-6 马氏体的性能马氏体的性能一、马氏体的强度和硬度1.硬度:主要决定于含碳量,合金元素的影响较小cHRC c0.4%显著提高 c0.4%提高不显著 AC1 淬火 c0
22、.6%HRC不再增加出现ARAC3 淬火 c0.6%HRC降低 AR大量增加2.强度:cs c0.4%s不再增加 强硬化机制:1.过饱和碳引起的强烈的固溶强化过饱和碳-间隙固溶体-点阵畸变应力场(与位错交互作用)-碳钉扎位错M强化 c0.4%-碳原子靠近应力场相互抵消强化效果合金元素:置换固溶体强化效果小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9页2.马氏体中亚结构引起的强化c0.3%-板条M位错碳钉扎位错引起固溶强化c0.3%-片状M孪晶阻碍位错运动附加强化3.马氏体的时效强化淬火、淬火后室温停留、外力作用自回火碳原子发生偏聚或碳化物弥散析出M晶体内显微结构不均匀时效强化 c时效强化显著小结:低碳M:固溶强
23、化+时效强化;c,除固溶强化,亚结构强化作用原A晶粒和M束尺寸越细,sM的硬、强度主要受c和亚结构控制问题:A和M含碳量相同,为什么固溶于A的碳原子强化效果不大,而固溶于M的碳原子强化效果显著?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9页二、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1.c0.3%M的塑韧性高位错型亚结构 滑移系多;板条M平行生长,互不撞击,不产生裂纹;AR薄膜包围板条M周围2.c0.3%cM的塑韧性 孪晶滑移系少(只有孪晶面及孪晶方向一致的滑移系才能在塑变中起作用,滑移系减少塑变难以进行);片M成长时,相互撞击显微裂纹;C原子偏聚在孪晶界上脆性3.显微裂纹1)产生原因撞击机理 只在片M中产生M的长大速度极快引起片M
24、相互撞击M的脆性大,且片M不能作相应的塑变来消除应力应力-产生裂纹 类型:穿针型、边界型2)影响显微裂纹的因素裂纹敏感度:单位体积中的裂纹面积裂纹敏感度:单位体积中的裂纹面积 S SV V碳含量的影响:c1.4%225 cSVc1.4%259 cM形态改变(厚而短)M尺寸-撞击几率-SV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9页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A晶粒 SV;奥氏体化温度 SV淬火冷却温度:T越低 AR减少M量 SVM转变量的影响:f SV,当f27%,SV不再随f增大3)控制措施使奥氏体化温度降低-晶粒小,M中含碳量少;等温淬火-下贝氏体;淬火后立即回火,以利于裂纹的焊合。4)M的断裂机制高碳片状M:
25、裂纹源是M内的显微裂纹低碳板条M:小应力变形自我吸收;大应力沿M束的横截面扩展 100小结:塑韧性主要决定于亚结构的类型孪晶塑韧性Ms孪晶塑韧性;AR的存在提高断裂韧性和疲劳寿命。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9页三、马氏体的相变诱发塑性合金在M转变过程中塑性有所增加产生原因:应变诱发M加工硬化率形变困难,阻碍颈缩-提高均匀形变的塑性;应力集中处产生应变诱发M,比容比母相大应力松弛防止裂纹产生应用:变塑钢 Md20Ms四、马氏体弹性模量E金属间原子结合力的大小M中固溶碳量晶格畸变Fe原子间结合力 E 回火后,过饱和碳脱溶析出E恢复 五、马氏体的其它性能1.比容:单位质量物质的体积密度的倒数MPA 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马氏体 转变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