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doc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设计(论文)专用纸第 1 章 绪论1.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演进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动化变电站综合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强烈交叉性质的新型科学,将目前最为前卫的微机、信息处理、网络通信以及控制技术进行了犹记得融合,其目的在于实现对变电站内部的继电保护和控制,电路信号及其故障信号的监测,控制和录波。并且优化重组站内的各类型远动或自动设备工作,实现基于内网的数据信息共享和交换,以求对站内的各类设备线路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测,维护和控制。这一套自动化的变电站综合控制系统基于站内的各个微机控制单元和彼此之间互通的信息网络构成。系统本身具有对整个变电站的二次控制特性,实现了基于信息共
2、享和系统简化为目的的,对已有变电站二次系统控制形式的变革。这样的系统既可以实现对占地面积和电缆长度的节约化,从而在稳定和提升变电站安全运作水准的同时提升运行维护工作所能产生的效益剪刀差,这一改革措施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电能的输出服务。基于微机,电子通信和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相关技术的融合所产生的自动化变电站综合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对诸如继电保护、测量控制、信号和故障录波以及自动或远动装置等多类型变电站二次设备所具备的功能的优化组合,并对变电站内的全部设备运转状态进行自动化的全局监测和协调控制。所谓综合的变电站自动化,就是指:将诸如模拟量、脉冲量、开关状态等电量信号和一些非电量信
3、号通过基于微机的保护和远动技术来加以收集,通过重组后的功能,根据事先设定好的一些程序和指标来对变电站的自动化集群及其运作过程加以监测,控制和协调。以求通过共享资源和运行数据来提升自动化的变电站运作所带来的全局性效益的过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产品:是采用现代工业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针对变电站的变压器、线路、开关等输供电设备,完成实时监视、测量、控制、调整、保护和信息管理等功能的装置。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特征/*-功能综合化:微机,网络数据传输和子系统化软件设计都是综合化变电站自动技术的发展根基。这样的综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将通过融合化的保护和监控功能彻底替代以往变电站内的一连串
4、诸如保护和显示装置,信号中枢和RTU等设备彻底替代。结构微机化:综合自动化系统内主要部件是微机化分布式结构,网络总线连接,将微机保护、数据采集、监视控制等环节的中央处理器(CPU)同时并行运行。操控监视屏幕化:综合的自动化变电站系统将以屏显数据的模式取代以往的表盘数据指针设备,所有对变电站设备的监控和操控都可以通过微机屏幕实现控制。运行管理智能化:自动化的报警、显示和电压无功率调节、小规模电流地线筛选以及故障判定处理等常规功能并非智能化操控的全部内容。自动化还包括了对系统自身的在线故障判定和远距离判定结果的传输。1.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要求应用于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控制水平及其结构体系
5、在长期的探索和应用指导下有了长足的完善和进步。而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作标准,从全局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较高的可靠性。在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设计时所要满足的首要标准就是系统本身日常运作的安全可靠性。因此就必须通过诸如在每个关键点留有一定余地,通过网络来实现各部分连接来为扩充接口做准备等模式来实现这一需求。系统内部的网络可以以星形,总线型或者环状结构来搭建。且在选择网络介质的时候,可以重点选择通信光缆来保证网络传输的可靠程度。(2)技术的先进性。以往使用的二次变电站控制系统在国家电力工业迅速腾飞的大环境下,在保证当前电网运作的可靠性方面已经显得捉襟见肘。而全新的变电站综合自
6、动化系统在二次系统的基础上微机保护,自动化的监控和信息处理以及网络通信等领域的最顶尖研究成果融为一体,让这些最顶尖的技术应用通过在变电站系统内部的实际运行,来彻底实现变电站管理运作水准的全面提升。(3)明显的综合性。变电站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继电保护、自动化的监控和测量、信号远动控制和传输功能通过综合自动化系统多项合一,基于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了分别承担保护、测量、效用控制和通信等职责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网络综合系统的搭建。在彻底取代传统二次设备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操控功能的体现。(4)系统拥有的更高标准化和开放度。国家或者电力部出台的一系列标准是研制开发综合自动化系统所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开发过程必须
7、尽量符合标准化要求,包括:不同种类的设备开关和继电器传输子系统必须呈现相同的硬件规格且尽量实现子系统的简单化以方便维修保护。系统本身要具备可以互联于多种智能设备及不同出产商产品的开放程度和互动成都,便于系统未来的升级工作。(5)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充性和环境适应性。电力系统网络内的各类变电站会对综合自动化的应用情况提出多种类型的标准。事实上,也存在着具备多种规格和技术水准的高性价比综合化系统让各类变电站可以根据自身在全网的地位和功能高低来进行选择和适应,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拓展,例如:变电站可以在其扩建和扩容的过程中将对应的监控保护装置加入系统之中。(6)共享信息功能。综合化系统要充分利用网络通信
8、模式来实现信息和数据的传输共享,这也是出于精简自动化系统机构,避免冗余设备配置的考虑,以求得对多重信息测量短板和成本较高问题的实际解决。(7)多样化的人机互动手段和简单的使用维护方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必须拥有多样化的人机互动手段,让操控者可以用最简洁的方式接收和判断信息并完成相关控制步骤。1.4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1、集中式结构:这样的结构主要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的初始设计过程之中。具体的方式是将系统内部的各类设备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相应化归并以此实现若干独立运作系统的存在,这些独立的运作系统的相应功能都分别通过集中化的设备来体现的。但这一结构有着很严重的短板:过于冗余繁复的设备安
9、装占用了大量变电站面积,屏柜和电缆。既无法实现对资源数据的共享,也拉低了设备及其功能的运作发挥的范围及其可靠性。所以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图 1-1 集中式结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2、分散式结构:该机构的设计过程是基于一次回路来实现的。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备基于自身的一次安装位置按照功能单元进行化归。其中,负责控制,微机保护和数据收集工作的相关单元设备被安装在室外的高压开关周围或者室内开关屏柜里。用网络电缆将每一个独立安装的单元加以连接,从而实现一个散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搭建。这样系统结构优势明显:各个设备功能单元有着独立的运行空间但是也可以通过光缆实现统一运作,这样就降低了扩容和维修的
10、难度,避免了设备冗余安装,即使需要二次配置,也可以让新增加的设备占地面积和电缆线的使用长度得到最有效地节约。图 1-2 分散式结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3、分层分布结构:基于逻辑设计的该结构,将整个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分别为“站级测控单元(又称电站层)”和“间隔单元(又称间隔层)”这样的两层划分。在某些变电站还存在着“电站层”,“通信层”和“间隔层”这样的三层划分。这种机构属于集中式和分散式的中间状态,且存在多种形态变化。但其主要设计特点无非是基于元件和断路器进行间隔设计。通信光缆实现了层级之间的连接,这样就可以同时降低电缆使用长度和信息传输遭受的电磁干扰程度。即使在某一层级出现了故障也不会影
11、响其他层级,厂商可以在现场一次性地完成现场装配,长期的维护修理工作也会因此变得简单。这些都赋予这一结构较高的可靠程度,也确定了其未来变电站技术革新潮流的地位。图 1-3 分层分布式结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第 2 章 清龙潭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分析2.1 电气主接线概述电气主接线图就是通过国家颁布出台的限定电气图形和文字符号来表现主接电线中每个电气元件之间的相连次序所形成的图形。主要表现模式为单位线,一根线就代表着实际的三相接线,但是在三相接线不同的局部位置要用三根线表示。2.1.1电气主接线图的特点通常情况下的电力主接线图主要包括按照限定顺序连接,集中并分配电能的一系列的一次电气设备所组成的电路组
12、合体。这些一次设备包括主变压器、母线、多类型闸刀和断路开关以及载荷开关、空中进出电线电缆和各类并联电容器。这张图的作用在于为选择和确定电气或配电装置,并进行从安装到调试再到运作,以及进行故障维修等一系列活动提供参考依据。2.1.2电气主接线的类型有母线和无母线是变电站主接线图的两个分类。收集和分配点能量的导线就是母线,这也被称为汇流排。按照制作材料的异同可以将母线划分为“铜排”和“铝排”两类。与各类电路输入输出线路相连的母线即被称作主母线,反之均为支路母线。黑色粗线是电气主接线图中母线的表示方法。而电器主接线的核心模式问题就在与结构中是否存在母线。2.1.3电气主接线的基本形式图 2-1 电气
13、主接线的基本形式2.1.4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1)可靠性。用户能够以可靠的途径使用电能是电气接线要满足的首要需求,因此在接线方式的选择上必须按照负载类型的重要与否来进行安排。这样才能够让多类型的措施能够同时保证电气接线的可靠程度。(2)灵活性。多类型的运行模式会对电气系统接线提出许许多多的要求。接线必须要完全适应和满足这些要求,并且保证给用电者输送高质量的电能资源。(3)安全性。在全天候和多种可能并存的运转状态下,设备和操控人员的安全都必须得到电力系统接线的充分保障。(4)经济性。这一点主要是年度投资规模和运转成本的最低化。扩容和发展的可能性。在设计电气主接线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未来五到十年的
14、电网发展可能性加以考量。在装机容量,安装和接线模式及其富余空间的设计过程必须考虑未来五到十年内可能达到的装机容量,并留出相应空间。2.2 110KV清龙潭变电站的主接线分析110kV 清龙潭变电站位于马关县马白镇,设 110/35kV/ 10kV 三个电压等级,最终容量为 250MVA,本期建成 150MVA,预留#2 主变安装位置。其中110kV 配电装置采用户外 GIS 设备,位于站区南面;主变压器位于 110kV GIS 设备与 10kV 预装式配电装置之间;10kV 预装式配电装置布置于变电站中央,紧邻两台主变布置于两台主变的 北侧;35kV 预装式配电装置与 10kV 配电装置平行布
15、置,布置与 10kV 配电室的 北侧;电容补偿装置布置于变电站东南角,站用变分别布置于 10kV 和 35kV 预装箱体内;警传室布置于变电站北侧进站大门口处,主控制室及生辅间布置于变电站东侧。清龙潭变电站布置形式详见110KV清龙潭变平面图(YT12-B0016S-D0101-04)。110kV 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最终进出线 6 回,本期新增 3 回进线,I 段上 1 回进线、II 段母线上 2 回进线;I段上预留2回进线、II段母线上预留1回进线。35kV终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本期建成I段母线,预留II段母线进出线间隔,终期35kV出线8回,本期建成4回(即35kV小天中线、3
16、5kV金欣铁合金线和2回备用间隔)。35kV出线采用电缆敷设至站内终端构架后转架空的方式。10kV终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本期建成两段母线,终期10kV出线20回,本期建成14回(本期出线10回,电气备用4回,预留6回),即10kV下寨线、10kV文华线、10kV坡脚线、10kV雨波线、10kV清龙潭I回、10kV清龙潭II回、10kV清龙潭III回、10kV清龙潭回、10kV清龙潭V回和10kV清龙潭VI回。10kV出线均采用电缆敷设至站内终端塔后转架空的方式。此外,本期新建24008kvar10kV无功补偿装置,预留两组无功补偿装置安装位置;全站设置两台站用变压器(容量均为160KVA
17、),一台接于10kVII段母线上,另一台接于35kVI段母线上。主变压器选用了具有有载调压功能的SFSZ11-50000/110GYW(天威云变)变压器,接线组别为Yn/Yn0/d11,主变中性点接地方式:110kV为不死接地;35kV和10kV为不接地(35kV侧预留消弧线圈位置)。110KV侧采用断路器为2000A 40KA CT30弹簧操作机构一台,隔离接地开关2000A带CJB手动/电动操作机构,五组LRD-126 400/800 1A的电流互感器和一组JDQXH-126(A相)型号的电压互感器,母线PT为JSQXF-126。35KV配电装置采用预装式设备KYN-40.5,其中,断路器
18、为VD4-40.5型号的固封式真空断路器,隔离开关为GW14-40.5GYW,每组出线共使用四组干式电流互感器(LZZBJ9-35D),母线PT为JDZX12-35。10KV配电装置采用预装式设备KYN28A-12,其中,断路器为3AE1-12型号的固封式真空断路器,隔离开关为GW4-12,四组型号为LZZBJ9-10K2的干式电流互感器,母线PT为JDZX19-10G2。第 3 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在以往存在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基于微机的监控和继电保护以及远动装置的设定,执行都是相互独立的,设备及工作流程的设定也是各自独立存在的。显而易见,
19、这样的分离设置既让设备的配置和联系变得十分冗余和复杂,也无法将微机的相关作用彻底发挥。而且配置基本相似的三种设备却执行着完全不同的功能。所以,未来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更新趋势将会存在于对自动化设备及其系统的优化课题领域。目前认为,对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设计原则:(1)固有的二次设备应彻底被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全面取代。对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监测控制和通信在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将处于一个层级分布系统内,这一系统将由分别负责微机保护,测量以及多种控制职责的子系统构成。用以实现对原有继电保护、显示仪表、信号中枢、各种模拟控制屏幕和运转设备实现全面取代。(2)多类型接口通过兼容设
20、计构成保护测控单元接口,按照外部环境需要选择并使用合适的网络通信规则,使得保护性的定值或者动作数据可以通过微机监控或者RTU系统进行发送。(3)变电站内部的保护用微机软硬件在设置时必须要同时考虑自身的独立性和与监控系统之间的配合性。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的最重要部分即为微机保护,所以必须实现软硬件搭配的相对独立,不管是哪一个运行部分出现问题都只会造成局部性功能障碍,整个子系统不会因此受到干扰。但是软硬件设备必须要和监控系统之间保持不断通信。(4)不管变电站是否有人值守,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作用及其设备配置都必须满足全局上的相关要求。系统中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实施和推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电网调度管理的发展
21、方向。传统的四遥装置不能满足现代化电网调度、管理的要求。因此,不管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配置上来讲,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都必须能够实现上级调度通信和全面的RTU作用,从而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满足和提升变电站管理水平。(1) 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要好。变电站的自动化设备必须要根据不同的电站实际情况,实现对不同规格和科技水准的系统的组装,以满足对老旧变电站的改扩建要求。(2) 高度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能在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在进行全局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环节之间的主次关系,要给较为关键的部分留出足够的流转空间。组成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必须存在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让因为部分环节运行
22、故障所造成的影响能够尽量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并且能够得到最快速度的解决。所以,必须为每个子系统设置单独的故障判断和自修复功能,任何一个部分发生了故障,应通知监控主机发出告警信号,并能迅速将自诊断信息发送到监控中心。(3) 系统的标准化程度和开放性要好。研究新的产品时,应尽量符合国家或部颁标准,使系统的开放性能好,也便于系统以后升级。(4) 数据共享的功能必须基于数字通信的巨大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未来自动化系统的革新走向的数据共享,是实现对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及其设备的精简,从而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5) 统必须有足够前卫可靠的网络通信协议作为支撑,以求得简单化的维护操控步骤和多样化的人机互动类
23、型。存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的人机互动必须实现多样化,从而让操控人员可以快速接受并判断处理相关信息,实现相关的操控。(6)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本身的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和多领域涉猎程度也比较强。因此全套的开发流程,必须统一规划、协调工作。各个方面要相互配合,避免各自为战。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相互干扰。3.2 110KV清龙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模式的选择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模式有集中式、分散式、分层分布式。集中式结构的系统设备搭配重复冗杂,功能多样性程度和运转可靠性都很低,数据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传输,占用过多线缆、屏柜和占地面积,被舍弃这种模式。分散式与分层分布式相比较,分层分布式不仅
24、具有分散式结构的全部优点,还采用了集中式组屏,非常有利于系统的设计、安装与维护管理。故110KV清龙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模式。在这之中,中央控制室内部通过组屏模式安装的主要设备测控和保护设备、针对110KV电缆及其母线和针对公共位置的测控设备,这是由于集中组屏安装可以让在电网内担负重要角色的110KV的管理可靠程度有所提升。至于回路较为繁杂且重要性较低的10KV和35KV线路选择散布安装更为适宜。因此针对35KV和10KV的一体化保护测控装置(线路、母线、电容组)都可以直接安装在对应的开关柜内。从而节省投放在电缆上的相应成本。3.3 110KV清龙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电站 综合 自动化 系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