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5论美术教育与学生心理的发展.docx
《6875论美术教育与学生心理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875论美术教育与学生心理的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中的作用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美育作为人文教养的载体,凭借着美术所具备的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过程中摆脱社会压力,在自由创作中寻找自我,激发自身的潜能,增强自我认可能力:在对美术欣赏过程中,陶冶情操,形成一种善良、自信、团结的良好品质;更能使学生以自己最直接的感官接触和体验生活,探求世界的奥秘。这也弥补了学术教育中缺乏生气的短板,从而促进学生德
2、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关键词:美术教育 人文性质 学生心理发展 一、 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治疗理论概述艺术鉴定家弗里德尔伦尔曾说过:“艺术活动、研究属于心理学范畴。”西方学者认为,艺术研究与心理学相辅相成。而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类心理的教养、对行为的指导、对知识的启蒙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社会压力日益繁重的今天,学生作为时代进步的传承者,是未来的希望与象征。但是,在学业压力、社会压力等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美术心理治疗则为心理学家提供了治疗当下社会性心理问题方法。(一)美术教育理论介绍百度文库对美术教育的定义为“美术教育,
3、亦称美术教育专业,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罗恩菲德则在其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阐述:“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根据这两种观点,美术教育是一种具有传播性的学科,它以美术为基本内容,教育为传播手段,传授给学生为终极目标。美术教育不是机械式的临摹、不是传统式的强制灌输,它的手法更为巧妙,即赋予学生极大地自主创造力、给他们足够的自由想象空间。正如罗恩菲德所说,美术教育极为忌讳以大人对孩子创作的评价与修改,因为孩子的艺术感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纯净。抛开绘画种类的手法,不探求专业的绘画技巧,学生能在美术世
4、界里创造自己的王国,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二) 绘画心理治疗理论介绍早在史前时代,绘画治疗便有案可循。因畏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将一些超人类的自然现象绘于岩壁之上,以表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心,各种象形符号以及远古文字是人们用来表达和进行交流的工具。艺术心理治疗的奠基人是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她于1915年创立了沃尔登学校,将艺术融入心理治疗中。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通过隐晦的视觉性语言传达内心的感受,也可以说,美术是沟通灵魂的桥梁。在必要时,我们应该借助美术的治愈性作用,让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内心的潜能,协调学生的智力能力,美术的审美知觉,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最终
5、达到帮助学生拥有阳光、乐观、自信的健康心理的目的。二、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美术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定义:健康不是无病或不虚弱,它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处于一种完全安宁的持续状态,即人的知、情、意、行 、人格能在长时间内持续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包括:有正常的智力,能顺利完成学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有很好的自我调解能力,可以很快的适应瞬息万变的客观环境;有积极向上的情绪,能从容地面对挫败,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学会发泄不满情绪;有良好的品德,善待他人,自尊自爱。然
6、而,在物质需求急剧膨胀、精神需求空前匮乏的今天,青少年的心理慢慢变得扭曲。(一) 过度膨胀的心理防御意识主观因素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心理防御是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恐惧心理时,为了减轻内心的烦恼和不安,借助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意志力跨越心理障碍。但是,过度膨胀的心理防御会使主体总是以防御的心态面对来自外来的打扰,进而封闭自己。更为严重的会产生自闭症、焦虑症、抑郁症等众多心理疾病问题。绘画疗法早在1950年就被澳大利亚的一个精神医学研究所引入心理疾病治疗的临床试验中,该所至2013年共收集了30多幅抑郁症患者所创作的画。其中有一幅画是一名30岁女性所作,她因为产下的宝宝是死婴而不幸
7、患上抑郁症。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让她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创作,绘画中描绘的是她和她怀里抱着的婴儿安静睡觉的画面。主治医生表示,绘画可以使人释放许多负面情绪,最后使心理疾病患者恢复正常。(二) 激烈竞争引发心理冲突客观因素竞争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激发主观能动性,驱动主体不断地学习,积极探索。然而,过度激烈的竞争环境会使学生丧失自我认知能力。学生每时每刻不面临着成绩的考核、老师的检查、家长的监督,这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潜在的竞争意识很容易引发心理冲突最终导致心理疾病。在高中临近高考的那段时间里,由于强大的竞争压力使整个班级氛围极为紧张。班主任为了让我们从客观的竞争环境中解脱出来,特地
8、安排了一堂别有风趣的美术课。美术课的主题就是“画出你所感受到的周围环境”。经过这节课,好多学生都从自己扩大化的竞争环境中脱离,班级氛围也变得融洽,同学们的心理压力也渐渐消失。四、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绘画活动相比语言交流和行为交流来说,更能给人一种简单轻松、安全感、隐蔽感、自信感。它依靠个人的大脑想象、成图最后跃然纸上,更直观地表现主题的内心独白,更能释放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美术是一门与人物心理学密切相关的艺术。美术通过对人的知觉的影响,进而对人的主体意志力、情感情操、行为习惯、智力能力等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依赖于美术的艺术魅力,也就是其独特的形象性、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的
9、特点,美术在对人的智力启蒙、创新探索的敏感、和道德情操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 美术教育形象性作用美术课堂多采用临摹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之初,老师会要求学生临摹画作,在美术课堂上最常见的就是在讲桌上放一颗苹果,每个学生照着苹果来画画。此时,每个学生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苹果的观察,最后得到自己的作品和真实地苹果一样传神、形象的效果才算一份完美的答卷。无心插柳,看似简单的模仿,其实是锻炼孩子运用自己对艺术形象的知觉,捕捉最传神,最美妙的自然之作。物品的形象便呈现在孩子的大脑里。这种锻炼,使孩子获得了一种想象能力,即既尊与现实,却又增加主观色彩,丰富了主观世界。尤其是对色彩的运用,使孩子在呈于纸面
10、上的色彩中体味多彩缤纷的世界。美术教育就该以娱乐为最终目的和最高要求,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自信,友善的种子植入孩子心底。1、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加入主观的思想情感。思想主观和事实客观的结合才能创造出美术作品。美术创作方法论引导着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中,遵从客观存在,加以美术创造的艺术感,往往会使学生意外获得创造构想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客观世界的色彩亦丰富了行为主体主观世界的感情色彩。在美术世界的探索中,学生很容易从中学会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发现并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更多的是色彩的视觉影响很容易使学生放松心情、调节压力。2、 思想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美
11、术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立足于美术教育的高雅趣味,美术教育经常会被用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个人气质。鉴于美术是一项极为富有博雅性以及生活性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直观地视觉感受,随时随地培养雅致的思想趣味。(二) 美术教育情感性作用美术创作是带有情感的,人往往会不自觉的移情于景,手绘于画。在美术术语中,有写生和移情这两种绘画类型。写生往往是主体以客观世界为主,主观世界为次;移情则相反,是以主观世界为主,客观世界位次的创作方式。然而,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绘画手段,但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作者都或多或少得带有自己的主观情感。否则,同样的一幅景致,同样都是写生,两个人画出的意境和画风却是两
12、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特色。美术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美术的情感性作用,让学生在绘画中投入自我。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画面的描绘,更是内心的宣泄。学生受到来自社会四面八方的压力,在无处宣泄,却又不屑于向人倾诉时,往往会情绪低落,处理事情固执,情绪不稳定,更严重还会导致学业的难以完成。结合美术教育,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中获得视知觉心理的释放,有利于孩子疏解郁闷的心理,更快地走出阴霾区,进而使学业更加顺利。1、 情景美术教育提升情感能力写生教育即情景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中国美术历史发展史中,各个艺术家喜欢投身于自然山水中,追求心灵的纯净和自然壮阔的融合。所以细心的观察力和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6875 美术教育 学生 心理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