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修改.doc





《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修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修改.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摘要:将古诗译成英文的过程也就是重构诗歌意境的过程,在翻译时,译者发挥着极大的主体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进行深入分析,以探求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在还原意境方面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关键词:夜雨寄北;翻译;意境引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最为精髓的部分,中国古典诗歌通过凝练精简的语言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出非常丰富的内涵。在欣赏古典诗歌时,要特别注重它的意境,它是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与意义最为集中的体现。所谓意境,就是指在诗歌等艺术创作中,为了表达主体的思想感情而塑造或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学者陈
2、植锷曾经说过,通过诗歌中每个独立的词语而表达出来的意境,是诗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诗歌意境的重构是最为重要的内容,这个过程包含了意义的传递、语言形式的转换以及文化的传播,而译者在这个过程中则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主体性作用。译者能否准确解读、理解与把握原诗的意境,决定了翻译后的诗歌能否完全表达出原诗所包含的意境与内涵。本文将通过对李商隐的诗歌夜雨寄北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地位的作用。1、 原诗的创作背景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是我国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于公元813年生于怀州河内,也就是今天的河南
3、沁县,猝于公元856年,短短46年的人生历程铸就了他非凡的一生,李商隐与同时期的杜牧被后人称为“小李杜”。而与李杜中的两位前辈相比,他的诗风更接近于杜甫,王安石曾留文,“义山学老杜而得其深邃,纵观唐人,惟一人耳”。青年时期的李商隐,文学才能已经开始暂露头角。一次偶然的机会,十七岁的他入了当时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法眼,令狐楚将李商隐留在身边并教他学写奏折。二十五岁时,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帮助下考取功名,进士及第。后被泾源节度使王茂元收入帐下,并将女儿王氏许配给他,李商隐很早就喜欢这个知书达理,聪慧美丽的女子,也对王茂元十分感激,但是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由于党争影响,李商隐一生都没有飞黄腾达,只
4、做过一些县尉或校尉之类的小官,甚至寄身于一些大幕僚府中度日,长期穷困潦倒、四处漂泊。李商隐一生坎坷,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仕途艰难,另外他的感情经历也是充满苦恼,他一生邂逅过许多女子,但是都没能修成正果,最后大部分以痛苦结局。最后虽然娶了自己喜欢的王氏,但是幸福并没有伴随李商隐很长时间,王氏在他三十八岁时,也就是婚后十三年就早早离开了人世。妻子的去世几乎将李商隐击倒,从此李商隐孤独地度过了剩下的八年人生而没有再娶。夜雨寄北这首诗是李商隐在蜀中时所作,但是学术界对这首诗争议颇多,许多人认为此诗是为思念友人而作,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思念妻子而发。这首诗在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为夜雨寄内,在古诗,已婚男子将妻子
5、称为“内人”,而在后来流传中,这首诗被题作夜雨寄北,古人也用“北”来表达对远方的友人或者妻子,曾有人考证过这首诗是在王氏去世后所作,应该理解为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但是我们从内容分析,觉得是写给妻子的更恰当些。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思念逝去的亡妻更为贴切。2、 此诗意境在不同译本中的体现 美国诗人怀特宾纳(1881-1968)对中国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非常钟情于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他与江亢虎一起合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中就有对这首诗的译文。通过对译文的解读,我们发现,经常出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意境词语如“巴山”、“秋雨”等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译文是有很大差异的。巴山是当时的蜀中,也就是
6、现在的四川省的一处地方,当时诗人暂住巴山而作此诗,怀特宾纳将“巴山”译作“your mountains”意思是诗中所表达的对方在“巴山”,所以本来是巴山的“夜雨”也就成了诗中主人公所在地的“雨”。这两个最能表达这首诗意境的词语在译文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个问题我们要放到整个译本的环境中去看,整本译稿都是由江亢虎先用“Bynner”来解释诗歌的含义,然后再将Bynner译作英文,然后再由两人共同敲定。这样,怀特宾纳就无法从原诗中体会含义,而是依靠来源于Bynner的含义,原诗中所包含的意境和内涵就在不同译者的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下出现了偏差。其实,宾纳用“brimming”来表达原诗中雨水“涨”的
7、意义还是比较到位的,基本表达出了秋池水满的那种意境。宾纳曾在希腊与希伯来文化的影响下专门在中国做过学术研究,他十分钟情于专研中国文学,自己也是一个意境派诗人,翻译时更推崇散体意译,也就是注重翻译原诗的意境与含义,而不刻意追求原诗的格律。宾纳用“hearing your voiceagain”来翻译原诗中所表达的对相聚的期望而作的“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散体意译形式的最佳体现,通过一个简单的意境来想象来表达诗人未来相逢时“共剪西窗烛”的温馨画面。但是在翻译时,宾纳加入了一些如“I dream of”这样在原诗中并没有出现的意境,主观上的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在这里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散体意译的这种翻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夜雨寄北 译本 夜雨 诗歌 翻译 意境 体现 修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