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情心的研究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同情心的研究 (2).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号15姓名何星 专业及班级 12学前(4)班论文(设计)题目 幼儿同情心的研究开题报告内容论文研究意义、目的、内容一、论文研究意义 同情心及其道德价值一直被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所关注。近几十年来,心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儿童同情心的发生、发展、表现、构成、影响因素及功能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同情心能促使儿童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进而在行动上给予相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增加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以往研究也曾对儿童同情心的培养和促进进行过探讨,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研究不多以往的研究多为教育理论上的探讨,没
2、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以往研究多为短期训练,形式单一,尚未形成可操作的模式。本研究尝试从同情心的结构出发,结合幼儿同情心发展特点,运用移情体验、情绪追忆、情境讨论、讲故事、言语提示和角色扮演等各种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训练,分析实验因子对幼儿同情心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对其同情心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而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促进幼儿同情心发展水平的有效教育途径。通过研究发现,本研究设计的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教育活动是可行、有效的,教育活动促进了幼儿基于他人利益的情绪体验、认知理解和助人行为中班是幼儿同情心培养的关键年龄幼儿的同情心发展存在性别差异,教育实验活动要考虑幼儿的性别差异。二、论文研究目的幼儿阶段的儿童已
3、经产生了同情心,但是不同年龄幼儿的同情心发展特点不同。因此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非常必要,而且针对不同年龄幼儿同情心发展特点和水平采取不同的培养策略值得深入探讨。 1、了解现今幼儿同情心发展特点 2、分析、探索教育训练对培养幼儿同情心的影响 3、验证教育活动是有效、可行的 三、 论文研究的内容 同情心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儿童同情心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己经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成果丰富了人们对儿童同情心发展的认识与实践。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对儿童同情心的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探讨,对同情心的发展特点、结构、机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儿童同情心的培养上,
4、学者们尤其是国内学者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对儿童同情心进行动态、系统的教育实验还很少。所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适合于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龄阶段同情心发展的活动类型。(2)从同情心结构入手,依据幼儿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设计“以情绪体验、认知理解和助人行为促进幼儿同情心发展”为实验因子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观察幼儿同情心水平的发展变化,从定量、定性两方面分析实验因子对一岁幼儿同情心发展的影响规律并提出教育建议。四、文献综述 笔者主要采用网上搜索方式寻找文献,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幼儿同情心”,搜索相关文件20多篇。主要研究现今幼儿同情心发展特点以及性格因素影响。 幼儿期是儿童情感
5、、道德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幼儿认知和观点采择迅速发展时期,所以,在这时培养儿童的同情心非常重要。另一个方面,目前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我中心,缺少对他人的关心、同情,甚至对他人的不幸遭遇和社会困苦现象表现出了冷漠态度,这将不利于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所以培养儿童具有同情、怜悯和助人之心成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有关儿童的研究证据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指导策略、同伴的影响都可以使儿童的同情心得到抑制或加强。成人经常运用强化、诱导、角色扮演、情境故事对儿童的同情行为予以干预。国内很多学者也对幼儿同情心的培养提出了各自的
6、看法。邱云在论述幼儿同情心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幼儿同情心形成是主客体的相互建构过程,成人应首先教给幼儿主体有关同情心的知识客体。幼儿最初的同情心与模仿有关,成人应多给予儿童同情心的知识,引导他们从最初的模仿或顺从成人指示过渡到按自己对同情心的理解来做出相应的行为,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李幼穗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同情行为的强化练习和移情,力图揭示幼儿的同情心在教育影响下的发展。该研究结合幼儿周围生活中各种具体的人和事,促使幼儿初步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华著、林红认为,通过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幼儿的日常交往中,从爱护小动物做起,以及从各种游戏活动中可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汪秀珍提出
7、,在培养幼儿的同情心这个过程中,必须把专门教育、随机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教师要根据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门教育活动,以发展幼儿的同情认知,激发幼儿的同情体验,促使其产生同情行为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随机对幼儿进行同情心教育,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幼儿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品质。在家庭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懂得爱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学会给予爱,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参考文献】1李幼慧.儿童同情心发展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7-29.2王景英、盖笑松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59-72.3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5:68-87.4李福芹、叶文君、陈丽.移情训练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2:42-59.5李丹、李伯黍短期训练对儿童助人行为动机定向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78-99.课程成绩评定(从选题、理论与实证准备、研究(设计)方法、工作安排等方面给出评价)教师签名:年月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