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养成与改善措施.doc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养成与改善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养成与改善措施.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论文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养成与改善措施学前教育 杨春肖 摘 要: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时期最典型的问题行为,这种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共性和个性的养成,严重的还会引起幼儿心理的问题。相关专家根据观察得出数据,幼儿一般表现出攻击性最多的年龄是四岁左右,即幼儿上中班的时候,此时,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由“我”引发起的一系列攻击性行为,出现“这是我的玩具、这是我的娃娃、这是我的笔,这是我的朋友”等现象,所以教师会经常听到幼儿告诉你他动手打人理由,是“他不听我的话,他抢我的东西、他不理我”等。 本文主要以观察中班幼儿一日生活为主,真实记录幼儿发生的攻击
2、性事件,了解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以及表现,并从幼儿自身发展、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关键词: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解决措施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middle class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Preschool education Yang Chunxiao Abstract: Aggressive behavior, also known as invasive behavior, is the
3、most typical problem behavior in childhood. Such problem behavior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but also caus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Relevant experts according to the observed data, children generally shows the most aggressive age aroun
4、d four years old, when the young children are in intermediate grade, as the childrens sense of self develops. Due to I triggered a serie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such as this is my toy, this is my baby, this is my pen, this is my friend. and so on phenomenons, so the teacher will often hear children
5、 tell you the reason that he began to beat people, such as he does not listen to my words, he robbed my things, he ignored me and so on.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observing the intermediate grade children one day life, truely records childrens aggressive incidents, knows about the reasons for childr
6、en in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their performance, and from the childrens own development, family environment, the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our aspects,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intermediate grade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puts forward to the solutions o
7、f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Key words: middleclass children;aggressive behavior;influencing factors; solutions摘 要: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时期最典型的问题行为,这种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共性和个性的养成,严重的还会引起幼儿心理的问题。相关专家根据观察得出数据,幼儿一般表现出攻击性最多的年龄是四岁左右,即幼儿上中班的时候,此时,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由“我”引发起的一系列攻击性行为,出现“这是我的玩具、这是我的娃娃、这是我的笔,这是我的朋友”等现象,所以教师会经常听到
8、幼儿告诉你他动手打人理由,是“他不听我的话,他抢我的东西、他不理我”等。1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概述3(一)研究背景3(二)研究概述4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42、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43、攻击性行为的分类54、研究意义5二、国内外研究6三、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调查8(一)研究对象8(二)研究方法81、文献法82、观察法83、访谈法84、案例分析法8(三)研究手段9四、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9五、分析养成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12(一)幼儿自身发展的因素12(二)家庭因素121、父母教养方式的错误122、家庭环境氛围不好13(三)幼儿园因素131、活动资源的影响132、同伴之间的影响1
9、43、教师评价的影响14(四)社会环境的因素14六、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养成的预防与改善措施15(一)家庭环境措施151、父母要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152、父母要树立正确榜样,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153、鼔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幼儿的助人行为16(二)幼儿园环境措施161、教师要灵活改善区域活动的条件,合理制定规则162、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163、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17(三)社会环境措施17七、结束语17八、研究不足与反思18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概述(一)研究背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值取得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也随之提高,但作为国家希望的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行为却呈现上升趋势,使得国
10、家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行为,据统计,占比例较大的是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由于家长们接受的教育越高,对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开明思想,引起了独生子女家庭的热潮,但家人的过分宠爱,把孩子养成了不可一世的性格,稍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而大人的包庇放纵满足其各种需求,给幼儿行使了不断任性和不顺心时采用各种攻击性行为的权力,理所当然,被捧在手心里的“宝”来到了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则会由于性格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攻击性行为。同时,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对幼儿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做出很有效的解决方法,只是进行了问题表面的调节和制止,并没有从问题的反映上去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没有深入了解导致幼儿出现
11、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这些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幼儿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发展,而且也会使幼儿在儿童期就出现多种攻击性行为,长期以往,便会转化成幼儿的固定性人格,导致今后交友困难,没有交际圈,甚至是养成犯罪行为的罪魁祸首,有研究表明,06岁是幼儿塑造共性和个性的最佳期,在成人暴力犯罪行为当中,约七成的犯罪分子在儿童期就被认定其具有攻击性行为人格,而洛伦兹的关键期提出幼儿的一些特殊的技能或行为模式在某个固定的准备时期会发展的最迅速,如果在这个时期使幼儿接受正确的教育,灌输良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幼儿正确的成长方向,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几率,因此,在这个关键期内教育幼儿正确的
12、是非观念成为了首要任务,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次研究在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理论的基础上,以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观察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和各种表现形式,并提出有效预防和改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二)研究概述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个体内在的情绪状态通过行为展现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它可能是言语上或者身体上的一些攻击,如拍、掐、抓、踢、咬、辱骂、威胁、欺负、推搡和破坏等,这些行为都是幼儿期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其本质是幼儿学习社会行为的稚嫩尝试,它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影响。2、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13、性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很容易被同伴排斥,不能接触到幼儿正常的生活,导致幼儿性格的扭曲,在他人的行为刺激下,激发实施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影响到他人以及集体的发展,严重者还会影响到实施者的身心健康,阻碍幼儿个性和认知的发展,据数据显示,从小喜欢打架的幼儿,到了成年时还是喜欢打架,同时会伴随着讲脏话、嘲笑等侮辱性语言,与别人动手的倾向强,不被社会融纳,更有甚者,还会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所以父母和教师要及时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3、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攻击性行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工具性的攻击是幼儿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和他人发生的身体上的冲突引起伤害他人的行
14、为,幼儿最常用的方式是向别人砸东西、踢、打等攻击性行为,出现这类行为的原因一般是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引起。如幼儿的反击报复行为,当一些幼儿在他人身上受到挫折时,在本能的应激反应之下便会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从而使得攻击性行为更加严重;模仿行为,幼儿生活中的一系列行为来源于模仿,当幼儿在看流行的电视、电影或者玩一些暴力游戏时,便会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来和他人进行打闹,引发过程中出现某些不可控制的攻击性行为,导致他人受到严重的伤害。敌意的攻击是以伤害别人心理和生理为主的行为,常用讽刺、嘲笑的语言,或身体为工具向她人施以攻击,用来打击、伤害他人,实施者从中取得精神愉悦
15、、心理快乐的攻击性行为。如幼儿的取乐行为,以语言为工具向他人实施攻击,当某个幼儿由于特殊情况而导致的生理缺陷时,一些幼儿便会用语言来嘲笑这个幼儿,从中获取心理快乐;习惯行为,当幼儿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时发生的打人、丢东西、砸人等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便会强化这些行为,使它形成了一种发泄情绪时的习惯性攻击方式;迁怒行为,当孩子受到他人的责骂时,压抑不住心中的怒气,不能在父母或者老师的面前发泄,便会怒气发泄到离自己最近的物品或者小朋友身上,从而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妒忌行为,因为妒忌其它小朋友被别人夸奖或者自己没有的东西而产生的一种攻击性行为,方式以语言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班幼儿不单只抢夺物品
16、,言语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人身攻击,如随意给别人取外号、在生气时用脏话骂人等,由工具性转向了敌意性。4、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成长迅速,常常会伴随对同伴进行语言攻击,而且敌意性攻击开始增加,工具性攻击逐渐减少,但中班幼儿仍然无法自行有效的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攻击性行为,与此同时家长和教师对这方面的问题缺少足够重视以及缺乏良好的策略和应对方法,都使得幼儿教育不是那么的健全完备,希望这方面得到社会各方重新讨论研究,重视相关教育,为中班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分析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观察记录中班幼儿的
17、攻击性行为,为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解决策略提供实证论证,充实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内涵,为后续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方向。(2)实践意义幼儿比较常见的问题行为是攻击性行为,而在家长群内会经常看到这些投诉的问题点:我家小孩被抓伤了,他家小孩被打了,攻击者的家长解决问题后,没有对幼儿进行教育,认为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园常见的现象,以孩子还小为借口,逃避幼儿所犯的错误,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到中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认真收集中班幼儿攻击性的第一手资料,归纳中班幼儿攻击性的类型和行为表现,在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者之间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探索,使家长和老师正确对待中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8、丰富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相关教育理论提供实证材料。二、国内外研究关于攻击获得和发生的机制,根据知网期刊上检索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国外文献,笔者发现,国外有关幼儿攻击性的研究较多,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简单讲述国外研究资料如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他提出攻击是人的两大本能生与死的本能,当生受到威胁时,便会以死的行为来维护,是一种对内的自我倾向死的本能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以攻击的形式表现出来;约翰多拉德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提出挫折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必然前提。家长过分的苛责和专制性会使幼儿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认为自己怎么
19、做都不对,使幼儿个性受到压制,产生强烈的反击和不遵从,并引发攻击性行为;习性学家洛伦茨表示攻击和争斗是人的一种本能。两者相互依存,不指向毁灭,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体现;康纳德温尼科特从精神上分析幼儿的情绪,认为幼儿的恨意、嫉妒心理以及施虐手段都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发展,是幼儿从外部环境的接触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内在情绪情感体验,当情绪低落或过分高兴时,都会影响幼儿产生攻击性的方式。阿尔伯特班杜拉从幼儿的心理上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为幼儿的攻击行为是在人与人交往之间产生的碰撞而导致的一种社会行为,使幼儿在接触周围的人或事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而获得的这类社会行为,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断得到强化,成
20、为他发展中的个性特征。近几年来,我国对幼儿的攻击性也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以国外著名学者的理论学说为基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的重视程度,笔者通过以关键词“幼儿攻击性问题”在知网上检索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文章,下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介绍:著名教育学家张文新认为,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类型也在伴随着变化。从幼儿园小班到中班、大班乃至小学,攻击性也从工具性转向了敌意性,发展为以敌意性攻击为主导。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工具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而语言攻击是最易被儿童模仿的行为。”王江华老师通
21、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到挫折和模仿的影响,而且与父母的惩罚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父母不分对错责怪幼儿时,幼儿内心不平,便会采取攻击性行为来反抗父母,养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李月琦老师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幼儿自尊两者之间关系分析得出,父母采用错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当父母对幼儿过分溺爱或对幼儿过度要求时,使幼儿的失去自信感,对幼儿的自尊产生影响,便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父母要通过改善教养方式从而提高幼儿自尊水平进而预防或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徐文老师、唐雪珍老师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比较中班和大班幼儿两者攻击性行为特点的比
22、较,得出结论,该年龄段的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有一定的了解,中班幼儿主动性攻击高于大班幼儿,较多的运用工具性攻击,且以攻击“同性别”幼儿居多,大班幼儿间接性攻击高于中班,大多数是出于报复、危害他人为目的,较多的运用敌意性攻击,而综合来说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多于女孩子。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分析,本文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危害、分类、表现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发现他们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了解更为深入和完整,研究出的数据、理论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实践基础。三、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调查(一)研究对象 南宁市某幼儿园八个中班全体幼儿,男孩119人
23、,女孩112人,平均年龄四岁,共有231名幼儿。(二)研究方法1、文献法根据研究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国内外有关记录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各类书籍、期刊等有关教育类的信息来源,对所获得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得到大量的研究思路,在研究中作为研究基础。2、观察法观察法是幼师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指在研究过程中,以不打扰幼儿正常活动为主,深入到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认真的观察、真实的记录,来获得真实丰富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客观的分析中班幼儿在不同情景中产生的攻击性行为。3、访谈法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笔者采用结构式的访谈方法,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对全园的中班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4、(访谈提纲见附件1),以此获取被访者自发性的反应,获得教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更为真实的看法。4、案例分析法为了进一步全面、动态的展示中班幼儿在各类情景活动中产生的攻击性表现,笔者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归纳出各类情景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关结论。(三)研究手段本文主要以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和案例发生情况分析为主,以教师评价、数据统计为辅,开展幼儿攻击性行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四、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案例1区域游戏,中一班,敏敏和元宝一起在欢乐小剧场玩耍,但是不到一会儿,她们两个就争吵起来了,原来,敏敏和元宝之前说好了,一个先弹钢琴伴奏,一个先唱歌,等会两个人在交换,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班 幼儿 攻击性 行为 养成 改善 措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