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思维”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创新思维”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1、新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和升学制度的环境背景,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以及对于现有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而对于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则缺少重视,尤其是在僵化的教育制度下,逐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社会竞争愈加激烈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内,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共同的特点是越发注重人才本身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可能,也符合人才的长久培养策略;基于社会环境需求和教育环境供给之间存在的不对称性,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课程当中加入“创新思维”校本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和地方教育中无法
2、照顾到的特性,也符合现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通过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提高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和对于知识体系更加透彻的理解,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学校本身的育人目标。2、新开发课程目标 根据事物的特征,抽出事物的本质; 根据事物的本质,寻找事物之间内在的共性和关联性; 以事物的共性、关联性为出发点,进行发散、联想; 通过发散、联想,进行现有事物的创新应用; 将现有事物的创新进行聚合,锻炼聚合、逆向的思维能力。3、教学内容分析能力素质行为目标使能目标教学内容聚类确定教学模块1、根据事物的特征,抽出事物的本质1.1 清晰明确地认知事物1.2 清晰明确地归纳出事物的特征
3、1.3 根据事物的特征抽象出事物的本质1.1.1 清晰明确地认知事物,能够将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理论)1.2.1 在进行基础分类的基础上,归纳出事物本身的特征,并且进行准确、凝练又细致的描述1.3.1 通过分析事物表面表现出来的特征,来分析其内在的影响因子,摒弃干扰因素,抽出事物的本质2、根据事物的本质,寻找事物之间内在的共性和关联性2.1 清晰明确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2.2通过事物的本质来寻找事物之间的共性或者是其他关联性2.1.1 结合案例来具体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其属性,2.2.1在对事物本质的属性认知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抽象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共性2.2.2在对事
4、物内在共性认知的基础之上,来寻找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例如直接因果关系、间接因果关系以及部分相关的因果关系3、以事物的共性、关联性为出发点,进行发散、联想3.1清晰明确地认知事物的共性和关联性对于事物本身的影响3.2在以事物的共性和关联性为出发点,最大程度地脱离本身进行发散、联想3.1.1在事物之间的共性以及其他关联性当中,认知事物本身在关系当中充当的角色,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力;3.2.1理解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含义及内容,3.2.2通过最大限度的进行联想和想象,发散思维的广度,并且尽可能脱离事物本身,跳脱到完全不相关的领域,进而活跃思维,即从a事物所处的A领域尽量发散联想到B
5、、C、D等领域4、通过发散、联想,进行现有事物的创新应用4.1清晰明确地认知到事物发散、联想的基础点4.2基于事物发散、联想的基础点进行创新和跨领域应用4.1.1在基于a事物所处的A领域进行发散到B、C、D等领域的结果中,要清楚地掌握B、C、D领域所表现出来的A领域的a事物的本质特性,即掌握发散的基础点;4.2.1将发散、联想的本质进行跨领域的融合应用,融合的过程当中不单单拘于双向融合,可以将多领域进行共同发散开发,此处需要大量的应用实例5、将现有事物的创新进行聚合,锻炼聚合、逆向的思维能力5.1清晰明确地理解聚合、逆向思维的含义及内容5.2基于已经发散、联想出来的多个结果,进行聚合和逆向思考
6、5.1.1能够清晰明确地理解所谓的聚合、逆向思维的含义、内容以及具体的思考方式5.1.2将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思维方式的特征5.2.1通过将已经发散的、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发散结果进行聚合,通过逆向思考锻炼思维的活跃度和灵活程度,此处需要大量的实例进行锻炼4、教学内容聚类,形成单元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整理)教学内容聚类确定教学单元1.1.1 清晰明确地认知事物,能够将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理论)1.1.2 在进行基础分类的基础上,归纳出事物本身的特征,并且进行准确、凝练又细致的描述1.1.3 通过分析事物表面表现出来的特征,来分析其内在的影
7、响因子,摒弃干扰因素,抽出事物的本质1、清晰明确地认知事物,能够将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理论)(1.1.1)2、在进行基础分类的基础上,归纳出事物本身的特征,并且进行准确、凝练又细致的描述(1.2.1)3、通过分析事物表面表现出来的特征,来分析其内在的影响因子,摒弃干扰因素,抽出事物的本质(1.3.1) 事物认知及本质抽取2.1.1 结合案例来具体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其属性,2.2.1在对事物本质的属性认知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抽象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共性2.2.2在对事物内在共性认知的基础之上,来寻找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例如直接因果关系、间接因果关系以及部分相关的因果关
8、系1、 清晰明确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2.1.1)2、 在对事物本质的属性认知基础之上,进一步确定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包括有特征共性、直接因果性、间接因果性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的相关性(2.2.1,2.2.2)寻找事物内在的共性和其他关联性3.1.1在事物之间的共性以及其他关联性当中,认知事物本身在关系当中充当的角色,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力;3.2.1理解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含义及内容3.2.2通过最大限度的进行联想和想象,发散思维的广度,并且尽可能脱离事物本身,跳脱到完全不相关的领域,进而活跃思维,即从a事物所处的A领域尽量发散联想到B、C、D等领域5.1.1能够清晰明确地理解所谓的
9、聚合、逆向思维的含义、内容以及具体的思考方式 5.1.2将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思维方式的特征1、在事物之间的共性以及其他关联性当中,认知事物本身在关系当中充当的角色,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力(3.1.1)2、理解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聚合思维以及逆向思维的含义、内容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意义(3.2.1,5.1.1,5.1.2)3、通过最大限度的进行联想和想象,发散思维的广度,并且尽可能脱离事物本身,跳脱到完全不相关的领域,进而活跃思维,即从a事物所处的A领域尽量发散联想到B、C、D等领域(3.2.2)事物本质共性或其他关联性基础上的发散和联想4.1.1
10、在基于a事物所处的A领域进行发散到B、C、D等领域的结果中,要清楚地掌握B、C、D领域所表现出来的A领域的a事物的本质特性,即掌握发散的基础点;4.2.1将发散、联想的本质进行跨领域的融合应用,融合的过程当中不单单拘于双向融合,可以将多领域进行共同发散开发,此处需要大量的应用实例1、在基于a事物所处的A领域进行发散到B、C、D等领域的结果中,要清楚地掌握B、C、D领域所表现出来的A领域的a事物的本质特性,即掌握发散的基础点(4.1.1)2、将发散、联想的本质进行跨领域的融合应用,融合的过程当中不单单拘于双向融合,可以将多领域进行共同发散开发,此处需要大量的应用实例(4.2.1)事物的联想、发散
11、以及具体的跨领域应用5.2.1通过将已经发散的、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发散结果进行聚合,通过逆向思考锻炼思维的活跃度和灵活程度,此处需要大量的实例进行锻炼1、通过将已经发散的、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发散结果进行聚合,通过逆向思考锻炼思维的活跃度和灵活程度,此处需要大量的实例进行锻炼(5.2.1)发散事物的聚合、逆向思考5、形成单元教学单元名字、目标与内容 教学策略制定 教学顺序 教学活动 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单元1:如何准确认知事物及抽取本质特征?1、清晰明确地认知事物,能够将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理论)(1.1.1)2、在进行基础分类的基础上,归纳出事物本身的特征,并且进行准确、凝练
12、又细致的描述(1.2.1)3、通过分析事物表面表现出来的特征,来分析其内在的影响因子,摒弃干扰因素,抽出事物的本质(1.3.1)1、 五行分类理论2、 举例进行事物特征认知及描述3、 事物本质抽取4、 总结:对事物本质抽取的典型案例以及分析内在本质的意义引导活动:学生提供不同的事物以及自身的划分,并且抽取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总结: 事物的分类要点及本质分析要点多媒体:多种事物的分类举例及描述,分析内在本质互动式讲授、引导讨论单元2:事物之间存在什么类型的内在关系?1、 清晰明确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2.1.1)2、在对事物本质的属性认知基础之上,进一步确定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包括有特征共性、
13、直接因果性、间接因果性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的相关性(2.2.1,2.2.2)1、事物本质的属性划分2、事物之间关系的划分3、事物关联性的特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每个小组给予3-5个案例进行事物内在关系的分析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及总结互动式讲授、引导讨论单元3: 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发散、联想思维?1、在事物之间的共性以及其他关联性当中,认知事物本身在关系当中充当的角色,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力(3.1.1)2、理解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聚合思维以及逆向思维的含义、内容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意义(3.2.1,5.1.1,5.1.2)3、通过最大限度的进行联想和想象,发散思维的广度,并且尽可能
14、脱离事物本身,跳脱到完全不相关的领域,进而活跃思维,即从a事物所处的A领域尽量发散联想到B、C、D等领域(3.2.2)1、事物本质之间存在的几种关联性,各自的特征及如何分辨2、什么是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聚合思维以及逆向思维3、几种思维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4、不同思维方式的特征及联合使用5、发散、联想思维的举例应用根据不同的学习小组给予3-5个案例,组内学员进行共同学习,并且在案例学习完毕后,由不同的小组进行互相考验比赛小组讨论、多媒体、竞赛类活动互动式讲授、引导讨论单元4: 如何实际应用发散、联想思维?1、在基于a事物所处的A领域进行发散到B、C、D等领域的结果中,要清楚地掌握B、C、D领域所表
15、现出来的A领域的a事物的本质特性,即掌握发散的基础点(4.1.1)2、将发散、联想的本质进行跨领域的融合应用,融合的过程当中不单单拘于双向融合,可以将多领域进行共同发散开发,此处需要大量的应用实例(4.2.1)1、对发散的结果进行基础点思考,保持发散结果与预期一致2、双向融合和多向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在融合过程当中的要点3、举例进行跨领域的多向融合,并且阐述不同领域的基础点引导活动:学生提供发散、联想思维的多向融合案例总结:此种思维的优势及注意要点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及总结互动式讲授、引导讨论单元5:如何将散点事物进行聚合和逆向思考? 1、通过将已经发散的、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发散结果进行聚合,通过逆向思考锻炼思维的活跃度和灵活程度,此处需要大量的实例进行锻炼(5.2.1)1、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的方式要点2、举例:通过将已分散的散点结果进行聚合3、举例;基于基础点进行发散的结果,通过逆向思维思考,重新审视结果不同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出题考验,并分享答案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及总结互动式讲授、引导讨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