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以”字用法探究.doc
《《左传》“以”字用法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传》“以”字用法探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左传“以”字用法探究摘要左传是一部经典之作,已经被学者们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研究,而且收获颇丰。“以”字的使用在甲骨文中滥觞,到诗经中逐渐增多,到左传中可以说是大量存在。“以”字的使用是先秦人们用语习惯的一个展示,是古代汉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对其进行既纵向又横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为底本,分类整理出左传中出现的“以”字,分析出“以”作为动词=介词和连词的用法以及对后世其他文献,比如史记等的影响。关键词:左传;“以”;用法前言左传这部经典不论在中国古代文学,还是中国古代历史,亦或是语言学方面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左传中虚词有很多,比如:“於”、“于”、“以”、“也
2、”、“为”、“之”、“其”、“何”、“焉”,“所”等等。其中以“以”字的用法最为多变和丰富,所以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左传中“以”字使用频率极高,对于左传“以”字用法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以”字的词性演变情况,也有助于明了“以”字的词意发展情况;同时对我们了解左传及先秦其他文献著作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继承并学习古人的优秀成果,指导现代汉语中词汇的正确使用。左传的基本情况和“以”字的使用概况(一)左传的基本情左传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同时,它作为古代汉语的用语典范,很好地保存了中国古人的书面语言风貌。历代文人在进行书面的文学创作时,选词用意大多来源于左
3、传。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也都能够在左传中找到。“以”字的使用概况我们知道,早在甲骨文中“以”字就已经存在了。经过漫长的发展和过渡,“以”字最终定型为三种词性,分别是动词、介词和连词。裘锡圭先生根据“以”的古文字字形“”“像人手提一物”,提出“以”的本义当为“提携、携带”。1郭锡良先生还提出“以”的动词义为“带领、率领”、“致、致送、带来”。2望苏、张梅耘等人都谈及了“以”的“使、令”义。也有学者认为“以”为“任用、使 用”之义。以上四种说法基本囊括了“以”的动词引申义。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以”还有一个义项为“认为”。笔者认为“以”字最开始作为动词使用,确实有众多义项。不管其本义是什么,都存
4、在一个由本义向引申义向“认为”义发展的过程。“以”是古汉语中用法非常丰富的一个虚词。一般认为,介词“以”是由连动式中动词“以”虚化而来,表示伴随功能,也可以引介凭事、因事、境事、施事、受事、与事等等。连词“以”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由动词“以”直接虚化而来,其一是由介词“以”继续虚化而来。主要有并列、承接、目的、因果、修饰、等功能。由此,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虚词“以”的用法之多变。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可知,左传中“以”字总共有3434 个,其中“以”作动词有324个,“以”作为介词有1476 个,“连词1628 个。但是,并不是以上所提到的“以”字的所有用法在本文中都会涉及。其中有些用法早在甲骨
5、卜辞、钟鼎铭文中就已存在,左传中肯定也有若干,只是受笔者目前水平的限制,不予以讨论,比如“以”的本义等。“以”作为动词“以”的引申义“以”字的引申义向来也是众说纷纭。统观左传中作动词用的“以”字,引申义主要有以下三个类别。1、引申义一:带领、率领左传中“以”字引申为“带领、率领”义的有很多。(1)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僖公六年)2、引申义二:使、令“以”还俱有“使令”的动词引申义。很明显,其产生晚于前一 引申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义项。晋侯饗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文公三年)此例中的“以”字杨伯峻先生明确表
6、示当训“使”。根据语境可知,“降、拜”的施事者是“公”,而这一动作是在庄叔的引导下进行的,可知此处“以”当为“使令”义。3、引申义三:用、使用、任用先秦时期,表示“用、使用、任用”的义项是“以”的很典型的一种用法。如前所述,汉语大词典中列举“以”也有“任用、使用”等义项。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成公八年)例(1)中有两个“以”,这里指的是第一个。“将德是以”中“以”的宾语“德”通过“是”前置,结构似逸周书皇门解中的“维德是用”,所以此处“以”即“用、使用”义。“以”的“认为”义王力先生曾提出“以”字有认为义,汉语大词典中也列出“以”的此种用法。这一点,在左传中也有存在,虽然
7、数量上不是特别的多,但是也有其典型性和不可替代性。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昭公二十五年)这个例子中有三个“以”。很明显,后面两个“以”字就是此种用法,可以翻译为“认为”。这点从现代汉语角度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以”作为动词古代汉语中,“以”的介词用法是最为丰富和多变的,也是最难掌握的。“韩峥嵘、何乐士、敖镜浩等人将介词以分成了四类;而杨伯峻先生将介词以分成了六类;陈克炯先生将介词以分得最为详细,分作了七类。”3在对介词“以”分类的这个问题上,笔者觉得分类越简单越容易全面掌握。所以,笔者比较赞同张萍在其汉语“以”之研究一书中,将介词“以”的功能分“为基本动能和拓展功能两大类。
8、基本功能表伴随,拓展功能表引介凭事、因事、境事、施事、受事、与事等。”4这样的分类不论从整体还是从部分都更有利于掌握。基本功能表伴随石毓智先生认为“古汉语中工具格标记主要为介词以和用。”王力先生也说:“以字的主要用途(作为工具语的介词)从上古一直沿用到今天的书面语言里。”5但是罗端先生则认为“表引导、率领义的动词以虚化为介词以首先得作用就是用作伴随介词,以用作工具介词是较晚才出现的。”6笔者比较赞同罗端先生的观点,认为“当以虚化为表伴随的的介词后,当伴随物成为进行某一特定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时,它就成了工具格标记词,工具格进一步扩展出表方法、方式,表原因、目的的功能。”6吾以国人出,君谁与处。(定
9、公十年)以馋人入,其名曰牛。(昭公五年)公知之,尽以宝行。(文公十六年)王以巩伯宴,而私贿之。(成公三年)比如例(1)、(2)中的“以”可以认为是动词,翻译为“率领”,也可看做是介词表伴随。例(3)、例(4)中的“以”既可以看做是动词“以”的“认为”义,也可以认为是介词“以”表伴随。我们在这里统一分析成介词“以”的伴随功能。(二)拓展功能表语言学上对介词以的分类讨论较多。陈昌来先生在介词与介引功能一文中“把介词分为主事介词、客事介词、关事介词、与事介词、凭事介词、比事介词、因事介词和境事介词。”7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类方法能有效地避免重复分类和遗漏分类的问题,更为合理,更有利于我们进行研究。引介凭
10、事张萍给凭事下的定义为:“所谓凭事,也就是动作行为发生、进行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式、依据等。”4“以”可以引介具体使用的器具或用具。醒,以戈逐子犯。(僖公二十四年)“以”由引介工具扩展出表现动作、行为的方式和手段。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奈不可乎。(僖公七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昭公二十年)将动作、行为的 方式继续抽象,就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和进行时的状态。工具还能抽象出来表示某种标尺和依据。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隐公八年)夫子礼于贾季,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文公六年)引介因事范晓在其著作说语义成分一书中将因事概括为原因和目的。张萍说:“当行为动作不再是
11、积极正向的时候,以引介的内容就不能说是该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对象,此时,凭借意义弱化,所以产生了表示原因的功能。”8至于到底是表示原因还是结果,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再来进行分析。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僖公十五年)(2)楚人以是咎子重。(襄公三年)(3)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襄公二十一年)(4)辞以无山,与之莱、柞。(昭公七年)根据众多学者的统计,“以”在左传中引介因事共有166次。其中,介词词组在动词前有133次,在动词后有33次。足见介词“以”这一类用法之频繁。引介境事“境事”之“境”,顾名思义,指的是环境或语境,就是介词“以”引介出来的是某些表示环境或范围的名词。1引介时间据不完全统计,
12、左传一书中,“以”字引介时间的用法共出现21次,在动词后有7次,在动词前有14次。使叔向来辞曰:“诸侯将以甲戍盟,寡君知道、不得事君矣,请君无劝。”(昭公十三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襄公二十六年)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襄公九年)2引介处所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把处所名词归类到环境里面。“以”字虚化为介词后,也有表示空间的界限的这种功能。南蒯通不克,以费叛如齐。(昭公十二年)3引介条件条件,就是指“动作、形状变化和心理经验等的出现或发生需要的条件、时机和机会等”。9虽然在古代汉语中能够将其翻译为“随着”,但是最主要的用法是引介施事者的身份或地位,还可以引进动作受事的
13、身份或地位。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僖公二十八年)宾之以上卿,礼也。(桓公九年)公以其官逆之,皆复之。(文公八年)引介施事所谓施事,就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或发出者,在一个句子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与动词的联系很密切。“以”字虽然是介词,但是在句子中仍然位于动词之前。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定公四年)以臣观之,将不能。(文公十七年)引介受事我们知道,一个句子中,宾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后,也就是动作的受事。当受事由介词引导时,则是需要发生“移位变化”的。介词“以”引出受事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受事的位置由动词后移位到动词前变成了状语;一种则是位置不变,用介词“以”作为标志词对其进行强调,此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左传 用法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