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的山水诗.docx
《论李白的山水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白的山水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要李白一生创作诗歌一千余首,其中山水诗约一百三十首,在其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李白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不仅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山水诗还具有关注生态的超前意识和注重古迹的人文品格,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意义。关键词:李白;山水诗;现代意义AbstractLi Bais life writing a poem more than the first, in which about 130 landscape poems first,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its poetry. Li Bai through
2、 their own creative practice, not only the landscape poems to a new height, and with the present point of view, his landscape poetry also has ecological concerns ahead of awareness and attention to monuments of humanistic character, which makes him landscape poetry has a certain modern sense.Keyword
3、s: Li Bai; Landscape Poetry; Modern Significance目 录一、李白的概述1二、对李白山水诗的意识描述及意义1(一)李白山水诗中的生态意识2(二)李白山水诗中的旅游审美价值3三、李白山水诗中情景的关系和内涵4(一)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4(二)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5结论7参考文献8一、李白的概述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
4、广袤和长江的壮扩。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
5、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二、对李白山水诗的意识描述及意义李白是盛唐诗歌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他一生创作诗歌一千余首,其中山水诗约一百三
6、十首,在其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山水篇章激情澎湃,想象丰富,情景交融,有气势磅礴的形象,也有表现“清真”之美的描绘。李白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不仅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山水诗还具有关注生态的超前意识和注重古迹的人文品格,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意义。(一)李白山水诗中的生态意识在生态问题全球瞩目的今天,细读李白的山水诗,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山水诗不但艺术成就颇高,而且在表现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崇尚、天人合一的情怀时,也使其不朽诗篇具有了关注生态的现代意义。所谓“生态意识”,按照美国生态哲学家莱奥波尔德等人的具体界定就是:第一,把大地上的山川河流、鱼虫鸟兽和
7、花草树木视为一个有机体,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二,在这个大地有机体中,每个生物占据着各自的生态位,各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第三,除了满足生计的需要外,人类没有权力缩减生命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他把自身与大自然融合为一种精妙语言,在其山水诗的创作实践中,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显示了人与自然山水的密切关系。李白的山水诗中折射出的生态意识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之情。李白山水诗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他将自然山水赋予生命情感,将生命情感投向自然山水,把生命主体推向体验的高峰,描绘出一幅幅或柔和优美、或崇高壮美的山水
8、画面。按照前文对生态意识的界定,这种对自然的欣赏、热爱与赞美本身就包含了生态的意识。第二,对大自然的崇尚敬畏之情。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篇都表现了以敬畏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将自然的力量看得高于人类的活动的态度。在中国古代艺术家和美学家的意识中,“决定一个对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主要不是人的因素,而是超越于人之上的自然因素。自然不仅赋予天地万物以鲜活的生命力,而且使我们人类充满勃勃生机,使艺术家充满创造的活力,并因此使艺术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樊美筠的这段话虽然旨在论述古代艺术家关于美的基本原则的看法,但用于研究李白的自然审美观却同样奏效。的确,李白在其山水诗的创作实
9、践中,庐山的“屏风九叠云锦张”,黄河的“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都使自然山水“鲜活的”、“永恒的”生命力跃然纸上,表现了自然生命力的不可超越性和对自然的崇尚敬畏之情。第三,人与自然同在的“合一”情怀。在李白的观念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尤为密切。他在日出入行中说,太阳的运行,“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木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同科”。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由元气构成,同属大自然,同归大自然。李白的一些山水诗表达了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的愿望,他的名篇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
10、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句,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等,都是观念上把大自然与自我混同一体,视万物为同类,山水形象成为诗人的知心友人。李白笔下的自然风景与他内在的精神情感,与他返璞归真的生命意向融合为一。他在山水诗中所传达的,无论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之情、崇尚敬畏之情,还是天人合一的情怀,都与前文界定的生态意识的三个方面不谋而合。在李白看来,世俗之外的大自然浩淼无穷,他追求个体与自然的冥合、生命与宇宙的合一,这是自然与人格、自然与心灵的神秘契合。李白的山水诗发人深醒:人生是短暂的而宇宙是无穷的,宇宙的浩大、永恒与人的渺小、短暂的对比激励着人们去寻求一种与天地自然合一的永
11、恒。自然,“生态”的概念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但西方人眼中的生态,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观。生态的概念传到东方,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比如中国,它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维使人们难以将自然与人、文化割裂开来思考问题,自然成了经历几千年文明熏染的自然,自然与人、文化也就融为一体。我们今天重读李白的山水诗,依然能读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永恒,给我们以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态启迪。(二)李白山水诗中的旅游审美价值在山水景观的审美中,人们十分注重山水自然美中体现的人文品格,往往对于和历史人物有密切联系的山水景观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兴趣。中国有重古的传统,珍惜民族的历史,重视历史古迹和先贤遗迹,白居易的“江山
12、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是很好的写照。不但与历史名人有关的景点成为旅游热点,即使是自然风景,只要有古代文人的题咏也会使自然风物更具魅力,使旅游者更加向往。旅游是一种个人行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带有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旅游者被分为娱乐型旅游者、探索型旅游者、经历型旅游者、体验型旅游者和存在型旅游者。其中娱乐型旅游者和体验型旅游者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个人群有很强烈的寻求放松的愿望,但是不像其它冒险型等一样寻求刺激,他们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选择的目的地多是一些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并且有较高观赏体验价值的地方在放松的同时也注重自我对于旅游地生活品质和文化特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白 山水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