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文本(2020—2030年).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XX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文本(2020—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文本(2020—2030年).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XX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文本(20202030年) 二O二一年四月目 录一、创建基础与面临形势1(一) 创建背景1(二) 创建基础2(三) 当前主要问题5二、规划总则8(一) 指导思想8(二) 基本原则8(三) 编制依据9(四) 规划范围16(五) 规划时限16(六) 规划目标17三、维育生态安全体系,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27(一) 连河通湖,构建生态安全格局271. 重点保护三大生态源地272. 建设潮白新河生态带293. 构建十九条生态廊道304. 完善十八个生态节点31(二) 保护修复,提升生态服务质量311.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312.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323. 加强
2、农田生态系统管理32(三) 强化管理,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331. 加强红线区生物多样性监管332. 加强农田生物多样性管理333. 科学防治外来物种入侵34四、构筑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生态产品生产基地35(一) 整合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51. 优化农业发展布局352. 优化工业发展布局363. 优化旅游发展布局37(二) 打造精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381.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82. 提升农业绿色化水平403. 构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424. 建设高端特色农业园区435. 大力开展农业品牌建设44(三) 绿色引领,提升发展生态工业441.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442. 大力发展新兴工业453.
3、构建循环工业体系464. 打造生态工业园区46(四) 特色突出,打造高端生态服务471.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472. 努力发展科技服务业483. 全力发展现代物流业494. 提升发展全域旅游业495. 推进服务业生态发展50(五) 循环低碳,促进一二三产融合50五、营造环境支撑体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54(一) 狠抓源头,改善河库水体质量541. 稳步提升河道水质542. 加强稻田尾水防治553. 加强养殖污染治理564. 强化工业污水处理575. 启动地下水污染防控586. 推动生产生活节水58(二) 综合治理,持续提升空气质量591. 深化燃煤污染治理592. 强化工业污染治理593.
4、 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604. 加大扬尘污染治理615. 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626. 推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62(三) 保护优先,深化土壤污染防治631.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范632. 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633. 实行建设用地全过程管理644. 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64(四) 加强监管,强化固废污染防治651. 加强一般工业固废处理处置652. 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653. 力争创建“无废城市”65六、构建生态人居体系,营建舒适宜居生活环境67(一) 统筹规划,完善城区生态环保设施671. 完善生活垃圾处置设施672. 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683. 增强绿地系统生态功能70(二) 加强监管,
5、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721.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722. 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23. 持续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734. 大力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735. 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74(三) 提升意识,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741. 完善绿色交通布局742. 有序推行绿色建筑77七、培育生态文化体系,营造全民参与社会氛围79(一) 创新研究,搭建生态文化平台791. 推进传统文化生态内涵研究792. 加快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79(二) 加强宣教,提升公众生态意识801. 拓宽生态宣传渠道802. 倡导低碳生活理念813. 开展绿色细胞创建85(三) 加强引导,开展不同群体生态教育861.
6、开展城市居民生态教育862. 开展农村居民生态教育873. 开展党政干部生态教育874. 开展工业企业生态教育885. 开展在校师生生态教育88八、建设生态制度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89(一) 顶层设计,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89(二) 终身追究,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891. 明确生态环境保护领导责任892. 明确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913.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92(三) 坚守底线,实行严格生态环保制度931. 健全空间管控制度932. 构建固定源监管体系943. 完善农村环保制度954. 健全环保市场机制95(四) 集约节约,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制度961.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9
7、62. 实行资源能源总量控制制度963. 健全资源利用评价考核制度97(五) 因地制宜,构建宝坻特色生态制度971. 建立企业(园区)绿色评价体系972. 编制企业环境保护责任明白纸983. 完善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探索机制98九、保障措施99附件 重点工程102VII一、 创建基础与面临形势(一) 创建背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和基本国策,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并将“美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纳入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中,勾画了美丽中国的路线图。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
8、确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原则和五大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二三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并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具体部署,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发生重大转变。宝坻区地处天津市中北部、京津唐三大主要经济城市的中心地带、京唐秦国家级发展带和津宝蓟天津市域城镇发展带,属于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南麓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宝坻区生态环境
9、优良,水域总面积超过30万亩,地表水总储量约占天津市的1/3,是华北地区水资源最多的地区之一;拥有55.8平方公里的国家湿地公园及青南生态林、青北森林公园两个万亩林区,林地面积达48.6万亩。但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加快,宝坻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所显现。环境质量改善仍有空间,环境风险隐患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存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不强,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与国家、天津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宝坻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
10、思想为指引,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宝坻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二) 创建基础1. 区位发展优势逐渐凸显宝坻地处京津唐几何中心,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地缘之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与北京、唐山、秦皇岛一起被列为京唐秦发展轴重要节点城市。交通发达,该区拥有已建和在建的京哈、津蓟、塘承、唐廊等高速公路4条,距北京、唐山、天津三市中心城区和京、津机场及港口均在1小时车程内。特别是随着京滨、京唐高铁的开工和津承高铁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拉近了与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宝坻的区位发展优势逐渐显现。2.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1、2019年,宝坻区地区生产总值368.88亿元,较“十一五”期末(2010年)、“十二五”期末(2015年)分别增长116.12%和38.4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健增长。农业生产基本稳定,2019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3.12亿元;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3.23亿元,比上年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比上年增长23.7%;商贸经济总体平稳,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4.37亿元,比上年增长5.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3亿元,比上年增长5.5%;招商引资不断推进,56个攻坚项目落地,实际直接利用外资875万美元,实际利用
12、内资217.78亿元。3.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渐显2019年,宝坻区三次产业比例为6.5:36.0:57.5,与2015年6.2:45.4:48.4相比,第三产业占比增长9.1个百分点。新动能成长较快,全区共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数达到6.46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势强劲,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比2015年增长3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物流业不断集聚壮大,京东亚洲一号物流、瑞典宜家物流、居然之家智慧物流园项目落地宝坻,文化产业有序发展,全域旅游格局加快形成;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
13、业结构持续优化,优质小站稻、绿色蔬菜、生态畜禽、特色水产等传统产业规模优势更加凸显,被评为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地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初具雏形,荣获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称号。4.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优良天数239天,达标天数比例65.7%,重污染天数11天,与2015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21天、重污染天数减少19天; PM2.5浓度降至51 微克/立方米,提前完成“十三五”任务。水环境质量改善显著,优良水体(I-类)比例为 20%(含国控、市控),连续四年保持稳定;劣 V 类水体比例由2016年的70%下降到0%,10个断面全部达到天津市考核要求
14、,圆满完成天津市地表水考核任务目标。建设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提高潮白新河水质净化能力,黄白桥断面水质由V类提升至IV类。加强青龙湾固沙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保护,实施宝坻新城水系连通工程,完成造林绿化26.24万亩,生态系统质量大幅提升,林木绿化率达到35.6%,比2015年提高5.6个百分点。5. 传统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宝坻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辖区位于平原、山区、海洋交界之处,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之处,自古以来战事频繁,境内古城秦城即为战国时期所筑,从战国末期到秦朝统一全国,秦城一直是一座“功不可没”的戍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也曾多次作为战争攻守之处。自古以来,
15、秦城引无数文人墨客到访并留下赞美佳作,蕴含了宝坻区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后来的“命由天造,福自己求”的袁了凡思想文化丰富了“善行宝坻”建设的文化内涵,为宝坻打造京唐秦发展轴活力新城拓展了精神空间。出于战事的需要境内漕运业相当发达,这既满足了政治、军事的需要,也促进了宝坻经济的繁荣发展。宝坻以盐发家、以盐立县,“先有榷盐院,后有宝坻县”。盐业、漕运业以及农业、商业的长期繁荣,孕育了评剧、京东大鼓等民间文化,铸就了宝坻人勤劳、乐观的人文精神。这些传统文化中蕴涵着“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为宝坻区生态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 当前主要问题1. 生态安全格局有待优化生态
16、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2010-2018年间林地减少了2.36平方公里,占比从3.05%下降到2.90%;草地减少了9.18 平方公里,占比从1.81%下降到1.20%;湿地减少了14.16 平方公里,占比从19.02%下降到18.09%。林地面积小且分布不均,东南部分布较少,没有形成连片成网的布局。林龄结构不尽合理,以幼龄林为主,面积占乔木林总面积的94.08%,成熟林面积较小,仅占0.09%。树种较为单一,主要树种为杨树,面积达乔木林总面积的81.38%,且以多年造林绿化栽植为主,少有天然林的分布。2. 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经济实力不足,2019年宝坻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占天津市的比重
17、分别仅为2.61%和1.67%,人均GDP仅为4.04万元,为天津市平均水平(9.03万元)的44.78%;地均GDP仅为0.24亿元/平方公里,为天津市平均水平(1.18亿元/平方公里)的20.73%。产业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多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为主,科技水平较低,中高端产业发展滞后。生态效率不高,2019年宝坻区单位GDP用水量85.43立方米/万元,高于全国(60.91立方米/万元)和天津市(20.17立方米/万元)平均水平;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为1.01平方公里/亿元,高于全国(0.62平方公里/亿元)和天津市(0.22平方公里/亿元)平均水平;化肥施用强度为438.
18、81千克/公顷,是天津市平均水平(325.62千克/公顷)的1.35倍,全国平均水平(394.83千克/公顷)的1.11倍,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5倍。3. 部分环境问题有待解决水环境质量仍有改善空间。青龙湾河李家牌桥、潘庄桥,蓟运河新安镇三个断面水质仍为V类水质,部分河道缺乏优质水源保证,水生态系统脆弱。环境空气质量仍需提升,2019年除SO2和CO之外,PM2.5、PM10、NO2和O3浓度均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分别超标0.46倍、0.11倍、2.6倍和0.16倍,O3浓度有上升趋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转,宝坻区泉泰生活垃圾处理场设
19、计垃圾日处理能力为400吨,但目前日均处理量约为850吨,为日处理能力的2.13倍。4. 生态制度体系仍需构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基本还是靠“管”靠“罚”,市场信用等政策体系还不健全,没有很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仍需加强,随着机构职能调整,生态环境局整合地下水、应对气候变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职能,现有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对新转隶职能履行能力不足,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执法能力亟待加强。5. 生态文化氛围尚需营造宝坻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对传统文化的生态内涵挖掘不足,缺乏研究团队和科技支撑,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稻田生态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稻蟹、稻鳅立
20、体养殖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广范围较小,仍需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目前仅有第二污水处理厂和环境监测中心2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尚未形成体系。二、 规划总则(一)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以建设“北国江南、京畿重镇、人文宝地”为目标,围绕非首都功能特色承载地、京东区域枢纽之城、京津共建科创之城、
21、华北知名生态之城的战略定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具有宝坻特色的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体系,努力打造天蓝、水清、地净、民富的“美丽宝坻”,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二) 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主体功能定位,对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红线区等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实施强制性保护,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及自然资源可承载基础上,巩固宝坻区优势,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走绿色富区、生态惠民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保护,推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22、,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紧密结合原则,着力解决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结合不同区域发展特色,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宝坻区湿地、稻田等特色生态资源优势,迎合社会生态产品、生态旅游等强劲需求,厚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兼容并蓄、不断创新,突出宝坻特色,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综合竞争力。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调动区、乡镇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政府工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 国家 生态 文明 建设 示范区 创建 规划 文本 2020 203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