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十四五”规划.docx(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杭州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杭州市工程咨询中心二二一年五月目 录前言1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2(一)发展基础2(二)存在问题4(三)面临形势5二、总体要求7(一)指导思想7(二)发展原则8(三)二三五年远景目标9(四)“十四五”绿色发展主要目标9三、构建企业微循环,夯实绿色发展基础12(一)广泛开展绿色设计行动12(二)促进绿色技术研发应用13(三)加快推动企业绿色生产15(四)积极推进绿色工厂建设18四、优化产业中循环,推动经济绿色升级19(一)全面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19(二)推进产业绿色循环化改造23(三)推动产业平台绿色循环升级32(
2、四)加快构建绿色用能体系35(五)实施数字赋能发展工程37五、完善社会大循环,构建绿色运营体系39(一)加快建设全域“无废城市”39(二)健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41(三)提升城乡建设绿色水平42(四)倡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44(五)深化多点多级示范创建46六、建立支撑新体系,完善绿色发展机制48(一)深化绿色发展领域改革48(二)完善绿色发展配套政策50(三)完善绿色发展推进机制52(四)完善绿色发展支撑体系53(五)加强绿色发展宣传教育54附件1:56杭州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十四五”规划重点工作任务表56附件2:杭州市绿色循环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清单66I专 栏 目 录、专栏1 绿色技
3、术市场主体培育14专栏2 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工程15专栏3 企业清洁生产提升工程16专栏4 重点行业循环型生产工程18专栏5 “2+2”绿色产业集群工程20专栏6 绿色产业结构优化工程21专栏7 绿色产业市场“链主型”企业培育工程23专栏8 “五大”标志性循环产业链工程(产业链图谱详见下图1-5)24专栏9 新一轮循环化改造工程33专栏10 企业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工程35专栏11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程36专栏12 绿色细胞工程44专栏13 绿色循环示范体系创建工程46专栏14 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工程49 案 例 目 录案例1 循环经济服务业模式创新32案例2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低碳工业园区
4、试点建设经验34案例3 杭州数字赋能发展案例介绍38前言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协同,核心是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杭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全省打造“重要窗口”的领头雁。“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已成为杭州发展最耀眼、最动人的色彩。杭州通过生动实践充分印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力量。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持续深化美丽中国样本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提质扩面。推进绿色发展
5、(循环经济)是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出更多硕果的政治责任,是厚植发展环境新优势、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擦亮“数字杭州宜居天堂”的必由之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要求,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展现绿色循环发展的“头雁风采”,特制订本规划。1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杭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深化美丽杭州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全域花园城市,不断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
6、,绿色循环经济不断优化,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1、绿色循环经济蓬勃发展深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发展质效明显提升,绿色经济加快培育。“新制造业计划”全面推进,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3633.7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63%,节能环保产业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55.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9.79%,实现销售产值1408.66亿元,年均增幅17.5%。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面推进“三化融合”行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3795亿元,较2015年增长64%,占GDP比重达24.7%;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落后产能加快淘汰,
7、完成杭钢关停腾出、富阳区造纸业行业腾退,累计整治提升企业xx家,淘汰落后产能项目xx个、设备xxx套(台),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2.9:38.9:58.2调整为2020年的2.1:31.4:66.5。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深入实施能源“双控”和“煤炭总量控制”,能源利用效率全省领先,“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约23.28%,规上工业用煤量降至923万吨,累计“减煤”贡献居全省第一。全市能源、水、土等资源产出率逐年上升,2020年全市能源产出率达3.15万元/吨标准煤,水资源产出率达1550.39元/吨用水量,“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入推进,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达50万元/
8、亩以上。“五废共治”取得阶段性胜利,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渐完善,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7.52%,工业危险废弃物综合处理率达97.72%,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12.4%和3.49%。3、绿色发展动能不断积聚持续推进大花园建设行动,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启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工作,深入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持续推进“六位一体”低碳城市建设,完成桐庐、淳安GEP核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至0.57吨二氧化碳/万元GDP,较2015年下降25%以上。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体制改革,全面建成企业排污权分配、交易制度,累计实施排污权交易金额达xx亿元,
9、在全国率先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公共财政制度,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美丽杭州、循环经济等方面政策法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建设基本形成。绿色发展创新能级显著提升,2020年,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3.5%,节能、节水等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在企业不断应用,建成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省级以上园区已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工作,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余杭经济开发区列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4、绿色生活模式广泛推广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绿色宣传、绿色细胞工程建设不断深入,“五位一体”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面推广垃
10、圾分类和清洁直运,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2020年,全市累计开展垃圾分类生活小区3433个、单位3019家,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市区全覆盖、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收增幅控制在1%左右;主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45%,主城区公交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100%;持续八年推广“光盘行动”,“重提菜篮子”、“重拎布袋子”成为杭州绿色生活新风尚。(二)存在问题尽管我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绿色循环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的短板:一是绿色发展水平不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关键指标与先进城市(如深圳市能源利用效率为0.18吨标准煤/万元)相比,尚存一定差距。二是
11、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相对偏小,重量级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不多,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支撑能力存在短板,产业竞争力相对不足。三是绿色循环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链接有待进一步补强,生活垃圾、工业及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等的回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低值废弃物回收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绿色循环发展的支撑体系亟需进一步强化。绿色循环相关的扶持政策体系尚需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绿色信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尚需进一步培育壮大,绿色循环技术研发和创新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五是绿色循环发展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公众绿色生活模式需要进一步引导,企业绿色循环转型的内生动力需要进一步强
12、化。究其原因,全社会推动绿色发展的紧迫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企业推动绿色循环升级的意愿和动力相对不足是根本原因;循环技术还不够成熟、设备成本较高、产业集聚化程度仍然不高、循环经济规模化效应尚未体现、配套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等因素导致循环不经济等问题是客观原因。未来五年,需要我们统筹处理这两部分的原因,补强短板、释放潜能、系统推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三)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杭州正处于“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是新一轮长周期发展的关键起步期,杭州推进绿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碳达峰碳中和工
13、作为我市绿色循环发展提出新要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领域。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确定了未来发展的价值导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赋予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新的战略内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是我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为我市绿色循环发展赋予新内涵。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的发展目标。资源利用效率
14、是连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桥梁。“十四五”期间,杭州市将不断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高标准推进全域大花园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高水平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为我市推动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赋予了新内涵。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我市绿色循环发展提供新契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全球产业变革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这要求杭州在推动绿色循环发展上更加注重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绿色循环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关联度,更加注重企业微循环、产业中循环、社
15、会大循环之间的相互融合,构建生产、生活系统循环连接的产城融合和共生体系。创新策源地建设为我市绿色循环发展提供新动能。绿色技术是均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也是建设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期间,杭州市将建设新时代数智杭州,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策源地。这对杭州加强绿色循环发展科技创新,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基础科研投入,推动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利用数字赋能发展绿色生产,创新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机遇。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会议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杭州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
16、”的发展需求,紧密契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以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主题,以生产和消费为两翼,以创新和改革为驱动,加快构建以企业端绿色微循环为基础,产业链绿色中循环为核心,社会绿色大循环为延伸的绿色循环网络体系,推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杭州市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最耀眼最动人的底色。(二)发展原则系统推进、闭环管理。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各项工作。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强化生产制造全过程控制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和逆向智能物流体系,形成闭环反馈式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效率优先、循环发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统筹推进企业、产业、社
17、会三个层面循环体系建设,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绿色发展需求两端发力,聚焦设计、生产、流通、消费等全领域,加快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更高水平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循环发展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创新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着力突破关键技术、攻关核心技术、掌握共性技术,全面推动循环利用技术与工业、服务业、农业深度融合,完善绿色低碳循环数字治理体系,创新推进绿色生产体系、绿色产业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低碳城市建设。改革引领、制度支撑。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等市
18、场建设,统筹推进能源、资本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约束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深入推进“两山转化”改革。(三)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市经济绿色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高效的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全市绿色发展水平及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30%以上,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基本形成;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核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绿色金融体系基本完善,绿色循环发展的支撑体系匹配发展需求;碳排放显著减少,碳汇吸收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步入碳中和目标实现加速轨道。(四)“十四五”绿色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守
19、正创新,到“十四五”期末,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建立现代化绿色循环型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全域无废城市,基本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体系;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碳达峰,全面展现绿色发展“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绿色经济规模显著提升。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发展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形成“2+2”梯队式的绿色产业集群结构,到2025年
20、,“三品一标”农产品占主要食用农产品比率达60%,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突破2300亿元,形成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新能源汽车、再制造业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绿色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位居全省前列。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绿色循环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广,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较2020年提高20%,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100%,主要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75%以上;亩均效益稳步提升,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达55万元/亩。绿色能源体系基本建成。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超过24%,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基础设施全面绿
21、色升级。结合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城市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升级,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市域绿道长度达5000公里。低碳城市基础不断夯实。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完成省下达指标,新能源汽车占比达20%以上,公共交通、共享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比例达60%以上,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二氧化碳排放在20xx左右实现峰值奠定基础。56表2-1 杭州市“十四五”绿色发展主要目标项目类别序号具体目标2020年现状2025年目标绿色经济规模1“三品一标”农产品占主要食用农产品比率55602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亿元)14082300
22、3培育省级以上未来工厂(家)/64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工厂(家)15400资源利用效率4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以2020年为基准年)20%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756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1007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亩)5055绿色能源体系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291完成省下达任务9非化石能源占比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6.22410光伏装机容量(万千瓦)100绿色基础设施11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率(%)9812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10013市域绿道长度(公里)20005000低碳城市建设1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省下达任务15新能
23、源汽车占比(%)2016绿色出行比例(%)60三、构建企业微循环,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一)广泛开展绿色设计行动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统筹考虑原辅材料选用、生产、包装、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的资源环境影响,支持工业生产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大力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行动,重点推进轻量化、单一化、模块化、无(低)害化、易维护等重点领域设计,着力提高延长寿命、绿色包装、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等领域的设计水平。到2025年,培育15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优化扩大绿色产品供给。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快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低能耗、高可靠性、长寿命、易回收等具有资源能源消耗最低化,生态
24、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的绿色产品,不断扩大绿色产品供给规模。重点加快实现汽车、电子电器、家具、建材、日化、纺织服装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领域绿色产品全覆盖。加快培育发展绿色健康产品,健全体育产品、健康养老、户外体现等绿色服务产品供给。(二)促进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重点推进工业节水、能源梯级利用、清洁生产等领域的研发应用,鼓励再生资源行业骨干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强可再生能源应用、分布式能源网络、废弃物再生利用等领域的模式创新、技术研发,强化企业研发资金扶持,支持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在绿色循环经济
25、领域建设一批市级企业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着力推进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绿色技术研发载体。到2025年培育100家绿色高新技术企业和中试公共设施,研发推广1000项绿色技术和产品。专栏1 绿色技术市场主体培育1、培育绿色技术创新型领军企业:绿色物流研发企业:杭叉集团、日芝电气等;高端装备制造研发企业:杭氧集团、先临三维科技、杭机股份、春风动力、杭州中车、西子航空等;新能源汽车: 吉利汽车、零跑科技、比亚迪汽车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杭州汽轮机、中能汽轮等;精细化工:新安化工、巴陵恒逸己内酰胺、德爱威(中国)、新化化工、纳爱斯浙江科技有限公司、杭实科技发展
26、有限公司等;智能制造:永创智能、微波毫米波产业联盟、杰华特高端电源芯片等。2、建设绿色技术创新平台: 积极推进国家城市大脑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广城市大脑在智能制造、智慧能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应用;积极推进国家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提升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驱动控制装置、工业软件等智能装备基础产品水平;积极推进国家生物基功能性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推进可降解生物材料等环境友好型材料研发应用。3、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纤维材料与加工技术”,中控科技集团“流程工业智能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与安全在线检
27、测技术”,浙江新和成股有限公司“精细化工超临界反应技术”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功能,促进绿色技术向生产应用转换。聚力开展绿色技术攻坚计划。贯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建立绿色技术攻坚清单,发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等院校,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科创平台等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科学支撑能力,推动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龙头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力争突破一批绿色“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快推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探索建立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推广目录,加快绿色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到2025年,力争推
28、动10项绿色循环技术纳入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建设绿色发展科技成果大数据交易市场,依托科技转让平台推进工业节能节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清洁能源替代、生态农业等领域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和工程化、产业化。专栏2 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工程1、传统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在水泥、化工、造纸等传统行业,加强新一代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设备研发力度,重点推进纺织印染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技术、高效数字化印花技术、印染在线检测及数字化技术等行业先进技术;化工行业新一代分离膜及膜器等新工艺及新装备研发应用;推广新型低碳、高标号熟料水泥生产工艺。2
29、、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研发技术:重点研发朗肯循环等余热高效利用,水泥、碳酸钙、印染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化工废盐焚烧处理及资源化、活性炭无氧热再生、污泥高速流体喷射破碎干化等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3、新能源产业重点研发技术: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F级燃气轮机、垃圾焚烧发电用汽轮机、可扩容大功率智慧分布式充电系统、智能微电网、韧性电网调度运维等新能源装备关键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汽车重点领域技术研发;风力发电大型配件研发,柔性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4、废弃物回收利用重点研发技术:研发推广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新材料,突破废旧金属、废塑料等产品智能分选与高值利用、
30、固体废弃物精细拆解与清洁再生等关键产业化技术。5、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技术:重点研发全生物降解材料,应用于造纸、橡胶、油墨、医药、食品包装等行业的增强材料以及基体材料、膜材料等的高值化利用技术。6、低碳发展技术:推广应用车辆、船舶尾气治理技术,积极开展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直接空气捕获(DAC)技术研发应用。7、绿色发展共性技术支撑工程:加大绿色设计技术、环保材料、绿色工艺与装备、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等领域公共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突破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三)加快推动企业绿色生产全面实施企业清洁生产行动。制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清洁生产审
31、核行为,制定“一行一策”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加快形成企业智能环境数据感知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减少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着力提升农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控制农业生产企业用水总量,鼓励农业生产生活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现代施药机械为重点促进科学精准用药,推广农林产品加工清洁化生产,确保食品安全。持续实施传统行业清洁化改造,深入推进水泥、纺织印染、橡胶、化肥、地膜、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开展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清洁生产改造工作。全面推动快递、物流、电子商务等企业绿色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加
32、强旅游企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作,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建设,积极推进绿色旅游饭店创建与提升工作。专栏3 企业清洁生产提升工程1、水泥生产企业:采用水泥炉窑低氮燃烧、分级燃烧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技术,实施脱硝技术改造。采用高效低阻袋式除尘技术,实施除尘系统改造。2、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采用活性焦脱硫、有机溶液循环吸收脱硫、有色金属精矿焙烧高温含硫烟气干法净化等技术,实施脱硫改造。采用氧气底吹-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铅冶炼、有色冶金锑砷分离富集回收技术,实施高效除尘改造。3、化工生产企业:采用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油罐区、加油站密闭油气回收利用技术、吸附吸收技术、高温焚烧技术等,实施有
33、机工艺尾气治理技术改造。采用高效密封存储技术、冷凝回收技术、吸附吸收技术、高温焚烧高效脱硫除尘技术等,实施化工含VOC废气净化技术改造。4、装备制造企业:调整燃料结构,采用高温低氧燃烧等先进燃烧技术,减少锻造烟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使用高效混砂机配合袋式除尘器,从源头控制铸造粉尘排放;采用整体通风空调式、集中式、固定式、移动式等烟尘净化措施,对焊接、切割烟尘进行综合治理。5、生物医药企业:推广高浓度含盐有机废水高温氧化及盐回收技术,大幅度减少高浓度盐水的排放,解决农药、医药及中间体含盐废水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的难题,在适宜的生物医药企业全面推广绿色酶法催化合成工艺,减少生产过程环境污染,提高原料药清洁
34、生产水平,提高废水可处理性,加强节约用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6、造纸生产企业:实施造纸非木材纤维原料清洁制浆,采用置换蒸煮工艺减少蒸汽消耗和减少AOX污染物排放,推广含中浓浆泵、混合器、反应塔、喷放塔和洗浆机等的氧脱木素系统,提高制浆得率,降低原料成本,节约漂白化学品消耗,减轻漂白废水污染负荷。7、碳酸钙生产企业:选用自动化程度高、电脑控制的节能环保型立窑降低能耗,推进燃煤炉改造成燃气烘干炉,全面提高煅烧窑尾气余热利用效率,促进燃料完全燃烧提高热值利用,加强煅烧窑尾气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用于碳化工序,强化煅烧窑烟气、烘干炉烟气及包装工艺除尘设施应用。8、农业生产企业:控制农业生产企业用水总量,鼓
35、励农业生产生活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现代施药机械为重点促进科学精准用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严禁使用国家禁止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推广农林产品加工清洁化生产,确保食品安全。9、服务业企业:推动快递、电子商务、外卖等企业实施绿色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加强旅游企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作,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建设,积极推进绿色旅游饭店创建与提升工作。实施以大数据企业绿色循环发展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绿色循环发展,优化布局大数据中心,以节能降耗为重点,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经济的绿色循环体系构建。全面推进循环型生
36、产方式。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聚焦建材、纺织印染、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流程工业系统再造,加快推进建设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的企业内部循环产业链。以产业链“链主企业”为关键节点,鼓励企业开展“点对点”企业间循环生产模式,优化完善原料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共享,拓展不同企业之间能源利用、废弃物再资源化等功能,构建产业链内企业互补共存的生态循环链接。专栏4 重点行业循环型生产工程1、建材行业企业:推进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废碎石、建筑废弃物和废旧路面材料等大宗固体废物生产建材水泥。鼓励水泥窑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生活
37、垃圾、污水厂污泥、危险废物、废塑料等废弃物。推进碳酸钙生产企业高端化发展,作强作精纳米级、食用级、医用级等高端碳酸钙产品,最大化碳酸钙产业附加值。2、纺织印染行业企业:根据化纤、纺织、印染产业链的特点,以水资源分质回收利用和余热回收利用为重点,加强纺织行业蒸汽冷凝水的回用,建立高温染色废水暂存池中布置热交换系统,全面建立生产过程废弃物资源化回收系统,加强废丝、回丝和废布头回收,延伸拓展再生纤维、填絮料、非织造布等产业链。3、化工生产企业:充分挖掘各产业内部的节能、节水和副产物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空间。依托现代化信息系统,实现污染的全过程监控,实施原料替代、工艺改进、节能节水改造等,提高企业
38、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加强副产物和有机废气、化工废液、母液、催化剂等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综合利用水平。4、装备制造企业: 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装备、金属制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装备、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等重点制造业,广泛建立机器视觉、定位精准的智能柔性制造系统,提高超长、超重工件加工水平,提高金属切削率,鼓励企业废旧钢铁、切削废料回收利用。实现生产企业低碳发展。实施工业部门低碳生产计划,加强发电、水泥、金属制造等重点行业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开展水泥生产原料替代,利用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引导橡胶生产企
39、业规范轮胎再制造秩序,鼓励胶粉和再生橡胶综合利用,大幅减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四)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绿色工厂创建行动。采取选用绿色原料,改进工艺技术,提升装备水平,完善公辅配套,优化管理体系、推进节能降耗、达标安全排放等措施,构建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生产体系,着力打造“绿色工厂”。到2025年,全市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工厂达400家。不断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持续推进鼓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技术,支持行业龙头骨干实施智能制造标杆提升,在推进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基础上,探索打造无人工厂、未来工厂、超级工厂、共享工厂,推动研发设计、原材
40、料供应、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精准协同,强化生产资料、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共享利用,实现生产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超90%,创建省级以上未来工厂达6家。四、优化产业中循环,推动经济绿色升级(一)全面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推进绿色产业集群发展。落实国家、省关于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精神,根据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明确绿色产业发展重点,优化绿色产业空间布局,促进绿色产业向重点产业平台集聚。以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再制造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为重点,实施绿色产业“链长制”,以产业链建设为突破口,加
41、大各项生产要素向重点领域投入力度,着力扩大绿色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链完备、集聚程度高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再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形成“2+2”梯队式绿色产业集群。专栏5 “2+2”绿色产业集群工程“2个千亿级绿色产业集群”:1、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以高效节能装备、水处理及回用装备为核心,向节能环保设计、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延伸拓展,形成技术研发系统设计零部件制造成套装备总装(产品集成)环境综合治理的完成产业链,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42、。2、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促进以光伏成套设备、清洁能源发电装备、智能电网为核心,推动产业链向技术研发、能源管理方向延伸,形成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能源系统运营能源管理的完整产业链,到2025年清洁能源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2个百亿级绿色产业集群”:1、再制造产业集群:以桐庐县、富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基础,围绕旧产品回收分选拆解再制造产品构建产业链,全面提升全市机动车零部件、低品位有色金属、废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能力。到2025年,再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2. 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推进新能源商用车及专用车产业发展,立足汽车零部件配套、整车制造等产业基础,启动氢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培育引进
43、汽车设计、动力电池、智能网络应用等产业,形成汽车设计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汽车服务(无人驾驶等)产业链,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有序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不断壮大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先进环保装备、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到2025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75%,资源产出率较2020年提高20%,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再制造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20
44、%以上,高能耗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到20%以下,基本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产出效率高、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专栏6 绿色产业结构优化工程1、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加快发展节能降碳和清洁能源、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技术装备,保持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大型电除尘、垃圾焚烧 、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产品在国内的领先优势。2、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聚焦大气治理、水处理、垃圾处理、土壤修复等环境保护领域,推进资源化脱硫技术装备,耐高温、耐腐蚀纤维及滤料的开发应用,发展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装备,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技术装备,发展垃圾处理技术成套装备制造等。3、新能源与清
45、洁能源装备制造:重点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成套装备,积极开拓氢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温能、汽轮机等能源技术装备产业,推进直流与交流输电设备及关键部件、智能变压器、智能化开关设备等智能电网技术装备。4、新能源汽车制造:围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三大主攻方向,紧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智能充电设施、车载光学系统、高精定位系统、车载互联终端等。5、高端再制造产业示范工程:以钱塘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萧山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发展面向电动机、航空零部件、盾构机配件等大型成套设备的高端再制造产业。6、智能再制造产业示范工
46、程:推广高效无损拆解、绿色清洗、纳米复合成型、三维体积损伤零部件成型等技术发展智能再制造。7、在役再制造产业示范工程:基于工业互联网发展,聚焦设备早期故障诊断与预警及故障自愈化,提升服役期内设备维护水平,全面发展在役再制造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结合“两山转化”改革,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积极推动“生态+”绿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依托“西湖繁星”“钱塘碧水”“江南净土”等生态优势,深入推进桐庐、淳安等省级美丽大花园创建,积极发展特色幸福产业,加快推进绿色健康产业、全域生态旅游、全民运动休闲等深绿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一批耀眼明珠。不断扩大生态产品供给规模,以
47、绿色农产品供给为核心,进一步提升西湖龙井、临安山核桃等生态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千岛农品、塘栖枇杷、建德苞茶、天目笋干、淳安白花胡前、萧山萝卜干等生态产品区域品牌,到2025年,“三品一标”农产品占主要食用农产品比率达60%,绿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绿色健康、生态旅游产业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领域。加快培育绿色产业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推动和产业促进作用,围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再制造、信息技术、精细化工等产业,着力培育有控制力和根植性的绿色产业“链主型”企业。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鼓励市环境集团等优化绿色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战略重组,形成专业性大型市属节能环保集团。持续推进迭代升级的绿色企业梯队,催生一批绿色产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小巨人”。在绿色产业领域力争培育6家百亿级、60家十亿级、100家亿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示范引领作用的绿色企业。专栏7 绿色产业市场“链主型”企业培育工程1、新能源汽车制造: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杭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