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doc
《中药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第一节 四气】 】 】 1、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 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 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 , “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 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 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凡能够减轻
2、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 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 用。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 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 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 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
3、、脘腹冷痛、面色苍白、 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 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 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 ,须选大热药(附子、 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 ,选温性药(煨姜)寒
4、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 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 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 假寒证,又当用寒药。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 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 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 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第二节 五味】
5、 】 】 1、含义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 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 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2、确定依据 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 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如葛根、石膏 均能透热解肌,即云其味辛,但实际口尝却并无辛味。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 味的方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
6、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 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 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 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3、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都有 损害。 *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
7、如麻黄、薄荷;治疗 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 , 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 用。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 ,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 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 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换言之,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 数有甘味。“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 苓
8、、茯苓、薏苡仁等。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 忌甘”之说。 *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 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 泻等。换言之,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 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 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 *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
9、仁降气平喘 为降泄,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故苦味 药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 坚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之 证。二上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边有厚肠止泄作用。换言之,一般具有清热、 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此外,药理研究表明,少量苦药有开胃进食的作用,但服用过量,反能伤胃,临床上 对芦荟、穿心莲等极苦的药物,多采取入丸、装胶囊吞服等用法,以减少对胃的刺激,避 免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因苦能燥,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 * 咸:
10、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 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此外,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 鹿茸、蛤蚧等能补肾壮阳益精。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但 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芒硝, 脾虚便溏者慎用。总之,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4、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5、气味配合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 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
11、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 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 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能清热泻 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 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 苦能燥湿,甘能补脾。6、关于四气五味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 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
12、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四气五味理 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书 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 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 能。一般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 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
13、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 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某些药 物还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味。气和味构成药物的性味,而从药物的性味又可反映出药物的一定的功能。 例如,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 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在治疗表症的时候,都选用辛味发散的药物,再根据表寒症及表热症之分来
14、选用辛 温药和辛凉药。在遇到热性病引起津液缺少,口渴喜饮等症状时,就从甘寒清热生津的药物中来选用,如 鲜芦根、天花粉等,而不宜用苦温燥湿类的苍术、厚朴等,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同 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用上也都有相同和相异之处。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 以疏散风热。党参甘温,可以补中益气,而芦根甘寒,能够清热生津。我们不能把药物的气和味孤立看待, 应该有机地联系应用 【第三节 升降浮沉】 】 】 1、含义升降浮沉即指药品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 疾患的病位相同,用于说明药物的作用性,以指导临床用药。升指升提举陷,降指下
15、降平 逆,浮指上行发散,沉指下行泄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气味阴阳归属及其升降浮 沉的不同作用,根据机体升降出入障碍的不同病位病势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药升 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确定依据 * 药物的质地 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 升浮的,如苏叶、菊花、桂枝、蝉衣等,分别有解表散邪、透发麻疹等升浮作用;而种子、果实、矿物、 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如葶苈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分别有降气平喘、消积导滞、潜阳熄风等 沉降作用。 亦有少数例外: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等。 * 药物的气味厚薄 凡气味
16、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 药物的性味 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品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而性寒凉,味酸、 苦、涩、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 * 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具有升阳举陷、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 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如麻黄、桂枝、黄芪等,凡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而具有泻下通便、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 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如大黄、芒硝、山楂等。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学 基础 入门 知识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