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讲义--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课题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讲义--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讲义--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1.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一、西汉从建立到强盛1建立与初期统治(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统治制度建设“汉承秦制”,但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文景之治”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王国问题分封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概念阐释“汉承秦
2、制”汉朝基本上承袭秦朝制度,但对秦制又有所损益。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但又在地方推行封国制。汉朝承袭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在秦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赋税、徭役、兵役制度,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2西汉的强盛(1)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朝问题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官吏选拔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改革币
3、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311汉代察举制方式先考察而后推举标准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特点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2.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1)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2)监察制度: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教材拓展汉代选官制度除了察举制以外,还有征辟制。察举制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征辟制则是一种自
4、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2)开拓疆域措施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二、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
5、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灭亡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光武中兴”建立与统一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随后,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抑制豪强势力释放奴婢缓和社会矛盾思想重视儒学儒学继续得到发展3.政权衰亡政治腐朽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党锢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矛盾尖锐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
6、益尖锐农民起义184年,张角发动起义,后被官兵各个击破,最终失败,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图解历史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链接选择性必修3P4952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其他商路1丝绸之路(1)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张骞通西域地位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时间公元前138年影响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3)唐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草原丝绸之路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
7、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西南丝绸之路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条件:航海技术的发展西汉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三、两汉的文化领域时期代表性成就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
8、)史学西汉司马迁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东汉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代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科技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与民休息汉初的经济政策材料汉承秦祚,但刘邦接过来的是一个被暴秦和连年征战压榨得山穷水尽、凋敝至极的江山,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不得不采
9、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山林水泽、矿山盐田、关卡市场,通通开放;连铸钱都交给民营经济去干。传统农业税在汉文帝时已减至三十分之一,其在位二十三年,更有十二年全免。摘编自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材料导读材料从民事、商业、农业税三个方面反映出该政策的具体体现。据材料,概括汉初的经济政策。试答:_答案经济开放,不过多干预民事和商业,注重减轻农业税;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汉承秦制”“秦制”“汉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监察制中央继续设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田租、户赋、
10、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东汉末年,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创太平道教,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地方势力乘机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三国序幕拉开。东汉地方豪强研究材料导读第一层:省略号前的首句,关键词是“膏田满野”;第二层:“荣乐过于封君京师震动。”,关键词是“势力侔于”(注:“侔于”即:等于);第三层:末句,关键词是:“拥兵自重”。根据所引东汉地方豪强研究中的材料,分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试答
11、:_答案东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东汉陷入军阀混战局面。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1)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4)
12、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军起义的最主要原因。从共建“一带一路”角度认识丝绸之路材料今天的“新丝绸之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包括西北五省区和西南四省区市。在国际,“新丝绸之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新丝绸之路”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
13、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摘编自中国的大博弈:通往新帝国之路材料导读(1)“新丝绸之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的开放传统。(2)“新丝绸之路”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3)丝绸之路强调各国的利益共享。根据材料概括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新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试答:_答案发展表现:涉及的地域范围更广;建立在已有合作平台基础之上;开放性更强,各国联系更为紧密;以各国利益共享为目标。积极影响:经济上,促进中
14、国与南亚、东南亚、中东、欧洲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增强中国与“新丝绸之路”成员国和地区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文化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吸收外来文化,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1)经济社会的繁荣是基本动因。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经济繁荣是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2)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有机统一是客观要求。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3)和平稳定是必要前提。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
15、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4)开放包容是重要支撑。沿线各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彼此文明形态;以包容的观念,善待各自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了商品互补、文化互鉴、文明互动。(5)文明互鉴是动力源泉。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文化的互学互鉴,是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精神支点,是丝绸之路魅力永恒的精髓所在。 (2021山东高考)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
16、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解题揭秘找准题眼:从官职、俸禄和职权范围上削弱王国分析材料:汉代王国职官设置的调整明确答案: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所以其出发点应该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所以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阅卷点评失分1 断章取义。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之一是精简行政机构,还有缩减俸禄和职权范围,所以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不是其出发点,排除A项失分2 基础不牢。郡国并行制下,王国的职官开支都是由王国自己支付的,与中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577425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