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
2、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2、朗读
3、课文(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
4、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四)迁移拓展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5、。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五)作业小结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板书设计
6、菊莲牡丹隐逸者君子富贵者清高避世不慕名利追求富贵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2教学设计意图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设计提要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教学目标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2、品读赏析,感受
7、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
8、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2、品读课文,结合
9、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教师导学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2、同义词释义联读。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3、解释划线的词语。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三、研读理解构思,欣
10、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
11、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
12、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
13、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问题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
14、到美的熏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说明这一环
15、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16、公者。”1、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2、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3、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六、纵观全文,谈收获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七、作业: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板书设计观潮周密眼观耳听心悟涨潮(状)正水战(威)侧弄潮(技)结观潮(盛)合一切景语皆情语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
17、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3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竹石。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两首古诗的异同。二、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背诵马诗石灰吟。2.学习竹石。出示一组竹子的图片:你积累了哪些描写竹子的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和竹子有关。(课件出示古诗)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板书课题:竹石)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听清字音,感受节奏。(二)依法学诗,
18、检查反馈1.回顾方法。自读诗句理解诗意(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体会诗境(结合相关资料)说诗意读诗悟情。2.依法自学竹石。(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重点部分指导:(1)借助课文插图,抓住“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从中感受在岩石中生长的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2)补充诗人生平,了解诗人的坎坷经历,体会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资料补充: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作者郑燮,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他擅长画兰和竹,为“扬州八怪”之一。(三)拓展阅读导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
19、”丛书中的这首题竹石画(其二)。1.结合注释和译文了解诗意。联系竹石,想一想: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集体交流)2.小结: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像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四)对比阅读,感受表达特点1.再读古诗三首,完成下表,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文章标题代表性的景物表达方法情感马诗大漠燕山马托物言志怀才不遇报效祖国石灰吟石灰岩烈火托物言志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竹石竹借物喻人立场坚定决不动摇2.思考这三首诗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3.小结:在古诗三首中,三位诗人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虽然三首诗中描
20、写的景物各不相同,但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均借助景物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都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为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明自己的志向,表达巧妙,也更富有感染力。三、板书设计竹石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的:1、检查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词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引导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并教给学生感悟的一般方法。3、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走进文学之门的兴趣。教学设想: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日常的语文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大纲的精神,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经过教研室的假期培训,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对这篇课文
21、如何上,我有了几点粗浅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斧正。1、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界定,这也给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完全体现这三方面的目标,理应有所侧重。这篇课文侧重的是后两点。所以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用在完成目标2上。2、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我是这样做的:预习以“自主”为主,教师通过布置检查预习作业的方式来落实,比如,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己解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构建他们的“词库”;又如“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可以让
22、学生借助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来搜集信息,筛选整理。教师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学生坚持自学下去,这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将大有裨益。课堂教学以“合作、探究”为主,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几人一小组,轮流发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5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23、:第一课时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两名同学讲述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一、导入:同学们,在古代这样的聪颖机智的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二、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三、疏通句篇:咏雪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2、
24、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4、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四、理解文意,深层探究。1、结合书下注释,自主学习,理解句意、文意。2、四人一小组复述课文。3、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重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也可由教师提出。(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当时的氛围是怎样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明确:文章开头一句
25、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明确: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五、拓展延伸“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26、?为什么?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飞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六、小结: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七、布置作业1、背诵咏雪2、扩写咏雪。板书设计: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咏雪谢安: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对句: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改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第二
27、课时一、复习咏雪。二、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三、理解文意,深层探究。1、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复述课文,质疑解惑。2、(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
28、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3)元方性格特点如何?明确: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3、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4、朗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四、拓展练习:1、解释加粗词语:(1)与友期行不期而遇(2)太丘舍去去日苦多(3)入门不顾瞻前顾后(4)下车引之引
29、吭高歌(5)太丘舍去舍己为人(6)则是无信信口开河2、翻译句子:(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3、拓展阅读:王戎评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板书设计: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
30、价值观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谈话法,讨论法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气氛,感悟父亲的艰辛。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
31、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2.解题及作者简介1、解题: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2、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3.朗读训练1、看散文背影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
3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奔丧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4.赏析课文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情念旧事,思念父亲。惦记背影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刻画背影,(望父买橘)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
33、眼泪又来了。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教师
34、与学生展开对话,、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3、文中共写了几次流泪?分析其感情!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教学活动5总结主旨及布置作业1、总结主旨2、布置作业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
35、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7【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
36、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生字、词的读音:怦怦(png)树杈(ch)攥(zun)逮捕(di)逮着玩(di)寒颤(zhn)颤抖(chn)、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
37、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三、问题探究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附: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四、教师小结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五、课堂拓展、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六、课后练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