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感人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精选5篇.docx
《2023年感人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精选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感人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精选5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感人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精选5篇何以为家该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经历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这部影片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23何以为家观后感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或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法庭之上,年幼的Zain声音并不大,平淡的叙述却成了最掷地有声的控诉。4月29日,黎巴嫩现实题材电影何以为家(原名音译为迦百农)在内地上映,其中反映的一系列社会话题引起
2、热议。而电影上映的第二天是4月30日,如果不是上了微博热搜,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天也是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ntional Spank out Day),也永远对棍棒教育这个社会的顽疾视若无睹。于是我想从国际不打小孩日讲起,说一说何以为家这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电影。为你好真的是为你好吗?每年的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ntional Spankout Day),也叫拒绝体罚日、无巴掌日,该节日最早是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于1998年发起,其目的是为了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引起社会的重视。国际不打小孩日的
3、口号是: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许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然而,在人人对熊孩子闻之色变的当下,三天不打,上房掀瓦的观念在许多国家里似乎已不分国界地扎根于人们的无意识中。所谓的棍棒教育从来都离我们不远。面对大众对儿童人权的漠视,电影何以为家的导演娜丁·拉巴基说: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为了更真实地展示社会问题,尤其是孩子们丧失了他们的基本权益这一问题。尽管影片所呈现的是一个在特殊背景下的较为极端的案例,但也正是这样的故事,才更能引发观众对其的深思。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黎巴嫩男孩Zain的辛酸故事,他出生于首都贝鲁特的贫民窟中,多年来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七
4、口人一起挤在一个破旧的阁楼里。Zain和弟弟妹妹们从未上过学,每天除了打零工和贩卖手工果汁外,还不时受到父母的辱骂和殴打。Zain经历生活的磨难,在想要逃离这个国家时,却发现原来自己的存在不具有合法性。这些孩子都没有能证明自己存在合法性的出生证明或身份证件,这对糟糕的父母甚至也不清楚他们的确切出生日期。而被父母卖掉的妹妹Sahar惨死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Zain因为故意伤人入了狱。母亲在狱中告诉Zain他又要当哥哥了,而他们打算把新的孩子取名叫Sahar,这显然是一个让Zain更感到绝望的消息。在绝望中,他将父母告上法庭,原因是他们生下了他。他们给了他生命,却没能够好好地抚养他,没能
5、给他应有的教育、健康和爱。11岁的妹妹Sahar初潮被发现的那一天,父母将她卖给了破旧阁楼的主人的儿子,一个足以当Sahar叔叔的杂货商贩。这对糟糕的父母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止Zain捣乱:我们没有能力给Sahar好的生活,但他们可以。他们将未满12岁的Sahar强行卖给了中年商贩为妻,就此断送了Sahar短暂的一生,也让怒不可遏的Zain坚定了离家的决心。当母亲拦住想要追上去的Zain,父亲对Zain拳打脚踢之余一把将Sahar放到摩托后座上疾驰而去,他们口口声声说着为你好,是否真的就是为你好了呢?也许私心里确实有爱的成分,但口袋里肮脏的钞票却是最赤裸的嘲讽。以爱为借口的暴力,往往由于理由的正
6、当性而让施暴者得以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愈加地肆无忌惮。因而也显得更加残酷,受害者同时承受着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迫,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勇敢地反抗,而更多的是习惯了这样的棍棒教育,逐渐变得逆来顺受。Zain是勇敢的。他逃离了原本的生活后又遇到了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当这对难民母子中的母亲Rahil被拘留后,Zain带着尚年幼的Yonas一边寻找Rahil一边维持生活。而最后他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照顾一个孩子是需要担起莫大的责任的。于是他将Yonas交给了承诺会好好照顾他的人,换来了他急需的一笔钱。但这时候的他没有想到那个承诺的人其实是个臭名昭著的人贩子;更不会想到他此时此刻
7、的行为,其实和他的父母卖掉Sahar别无二致。直到在监狱里重遇Rahil,Zain才意识到这一点。有时候,看似善意的为你好,却恰恰是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刺刀。在法庭上,面对Zain的控诉,他的父母激动地辩解道:我们生你养你,你却将我们告上法庭?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但正是因为曾经处于这样的处境里,Zain才会明白养育一个孩子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才会对他的父母漠视儿童人权的行为加以控告。他的父母曾经也是和他一样天生注定要受尽苦难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又将苦难传递给一个又一个的孩子。Zain不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更不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带着苦难降生,于是,便有了从影片开头以双线叙述贯穿至结
8、尾的这场诉讼。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Zain说道。在一个畸形的社会里挣扎成长黎巴嫩拥有23.2%的难民占比,是世界上难民比例最高的国家。过去宽松开放的收容政策与后来收紧的难民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遗留的问题发展到如今已变得更加棘手。在这里,女性压迫、拐卖儿童是理所应当;由于交不起居留许可的费用,难民多为黑户,只能夹缝中生存;没有登记在难民署的难民还需要黎巴嫩籍的担保人,这给了他们有机可乘的机会,担保人开出高昂的担保费用,以此谋取利益;阶层固化,富人与贫民之间永远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个社会无疑是畸形生长的。不足12岁的Sahar被父母卖给商贩为妻,并在三
9、个月后因为怀孕死去,这在我们看来是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商贩却在法庭上说:我们这里的人一向如此。对女性的压迫也反映在了影片中另一个女性角色Rahil的身上。任何一个外来务工的外国妇女都必须放弃生育权,只要怀孕,就立即丧失一切权利被遣返出境。而所有的难民都仅有一年的居留权,一年过后,或是离开,或是支付200美元申请新的居留许可。Rahil正是处于这样的处境,她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一边抚养偷偷生下的儿子,一边借着假身份打着各种零工存钱以获取居留证。在被游乐园的餐馆老板辞退后,她迫不得已走上了卖淫的道路,却也因此被警方抓获,以没有身份的罪名被拘留,在监狱里等待被遣返出境。这种身份的束缚就像一张
10、无形的网,密不透风的,困住了这个畸形社会里的底层民众的自由。主角Zain也是其中之一。没有身份,没有归属,无处可去,无以为家。这个畸形的社会远比我们想象中要荒谬得多。正如影片的导演娜丁·拉巴基所说:我们建立起这套系统和规则:一个小孩的存不存在完全要看他/她有没有一纸登记文书,这是一件荒谬的事。他们怎么可能不存在呢?他们就在这里。何以为家的导演娜丁·拉巴基坚持尽量地还原真实,在现实与电影之间搭建了一座奇妙的桥梁,让人们得以透过镜头看到另一个世界的真实。在影片之外,尽管Yonas的饰演者最终依然同父母一起被遣返非洲,但Zain却因电影得到了移民挪威的机会,开始接受教育,
11、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现实中的挪威仿佛就是影片里的瑞典,是在迦百农之外的梦里的伊甸园。尽管现实里成千上万在畸形社会里挣扎成长的难民中,能得到安置的只有不到1%。也许这样的挣扎最终也只能湮灭在时间的洪流里,生活也依旧是个婊子。但他们就在这里。再微小的改变,也是一种力量。这部电影很短,短到只有两个小时,100多分钟。导演将真实呈现给了我们,却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到底没告诉我们究竟何以为家。一部讲述现实的电影能改变什么呢?娜丁·拉巴基说:要认可电影拥有改变一个人、改变世界的力量,它会影响一个人自我与个性的树立和改变,要愿意去相信自己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也许答案就藏在电影所呈现的真实当
12、中。我们都希望电影能带来一些改变,而改变正在发生。2023何以为家心得何以为家被提名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黎巴嫩电影从一场法庭戏开场,通过人物口述来梳理整个故事,插叙讲述了一个约12岁黎巴嫩男孩赞恩的悲惨故事。影片根据叙利亚难民儿童赞恩的真实经历改编,以12岁男孩的视角讲述了在直线距离我们约6974公里的黎巴嫩底层民众的生存掠影。赞恩出生于首都贝鲁特的贫民窟,兄弟姐妹7个,与父母挤在一间破旧的阁楼里生活。赞恩和弟弟妹妹们没有身份,也从未上过学,每天除了打零工和贩卖手工果汁外,还不时受到父母的辱骂、殴打。片中的这对父母把孩子一个接一个生出来,却从未以爱的名义去保护和爱惜,反而把孩子当做自己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感人 电影 何以 观后感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