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九年级下册经典教案5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数学九年级下册经典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九年级下册经典教案5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九年级下册经典教案5篇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2.4:1.6和60:40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
2、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4:1.6=60:40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出示例1、(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
3、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6)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a:
4、b=c:d(b,d0)或a/b=c/d;ad=bc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三、拓展应用1.课本43页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6:3和8:5(2)0.2:2.5和4:50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8:2=24:()():15=4:53.猜数:老师有一个比例,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你是怎么样思考的?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都有共同的特点吗?24:()=():24.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1/3:1/6和1/2:1/
5、41.2:3/4和4/5:5四、拓展已知340=81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比例,你能写出几对比例。提示:先把3和40当作外项,再把它们当作内项。五、总结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2、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其中两端的两个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个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当然还可以解比例,这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六、作业布置课本43页练习八第5、7题。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例1、2.4:1.6=60:40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
6、660=962.4:1.6=60:40数学九年级下册经典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正确地解比例。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过程与方法: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情感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比例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出示:1、什么叫做比例?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分别指名学生回答)2、想一想出示比例:3:2=():10师:你能利用比例的
7、知识说一说括号里应填几?为什么?生: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3:2=1.5,想():10=1.5(15比10等于1.5);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30,想()2=30(15乘以2等于30)。师:你能快速地说出这个括号里应填几吗?出示比例:():0.5=8:2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比例,其中几项是已知的?(三项)另一个项是未知的,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一般用x表示。根据什么就可以求出这个未知项?(比例的基本性质)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探索新知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师:解比例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
8、广泛的,同学们,请看:这是法国巴黎最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米。我国北京世界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2、出示例题,教学例2。指名学生读题。师:从这道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回答)问:1:10是谁与谁的比?你又能写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模型的高度:铁塔的高度=1:10。师:在这个关系式中,谁还是已知的?(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师:在这个关系式中,我们知道其中的(三项),另一个项不知道,可以设为x,(课件出示)这样就可以写出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课件出示:X:
9、320=1:10师:怎样解这个比例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写成方程。师:同学们会解方程吗?试着把这个方程解出来。学生投影展示解比例过程,师适时讲解强调。师: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或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看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是否相等来检验。师: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来总结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根据问题设X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最后别忘了检验噢!(课件出示)。师: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3、
10、教学例3师:这个比例你会解吗?出示例3师:它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应该怎样解呢?同桌先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这个比例的。(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交叉相乘的积相等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X)师:想一想括号里应填什么?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比例的?学生说完课件出示,强调最后别忘了检验。三、巩固练习1、课件出示4道解比例,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2、解决问题:教材“做一做”第2题。(学生分析后指名学生板演,其他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3.你知道吗?侦探柯南之神秘脚印四、布置作业课下,和小组成员想办法测量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五、课堂总结通过这
11、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新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板书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数学九年级下册经典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
12、成反比例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1、复述回顾:(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2)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板书:成反比例的量(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1)、记录杯子里水
13、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教师播放实验。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表格中有哪两种量?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
14、;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1)学生自由举例。(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三、巩固练习。(一)、基础练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1)、表格中有()和()两种相关联的量。(2
15、)、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3)、这个积表示()。(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不是“”。(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五、拓展练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1)
1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数学九年级下册经典教案4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过程方法目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九年级 下册 经典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