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语文教案.docx
《白杨礼赞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语文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白杨礼赞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典范名篇。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白杨礼赞语文教案1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
2、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好
3、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三.学生情况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
4、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四.教法设计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练读”、“悟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
5、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和朗读从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练读”、“悟读”、“品读”实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读,而且这是精读的深入,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
6、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a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b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c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其中a和b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结合,c是情感目标的培养,三个目标的确立从总体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2.教学重点: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7、3.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六.教学程序的设计白杨礼赞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教学创意: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一)解题,定情感基调。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
8、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二)掠句,证情感深厚。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三)诵读,展情感浓郁。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四)问疑,理情感层次。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
9、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设计意图:通过解说文题中“礼赞”的意思,明晰本文的情感崇敬和赞美;由此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直接表达赞美之情的文句,并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赞美之情;再抓住关键词设疑,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赞美白杨树时由浅入深感情递进的层次,既创意解读文本,又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设计意图:通
10、读全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和情感层次。)(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2.凝视白杨,
11、倾心形貌(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
12、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设计意图:依循作者对白杨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按“初见”“凝望”“联想”三个情感层次研读文本,解读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貌、内在精神的不平凡,文本内容和教学重点得以在徐徐呈现中逐一落实,循序渐进而又拾级通幽,别有趣味。)(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小结文本内容:本文
13、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三、板书设计(略)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
14、极致。(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既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更能通过纵观文本,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做出铺垫。)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一)设疑过渡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二)背景助学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设计意图:引入文章的背景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三)精读探珠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
15、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
16、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
17、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设计意图:以抽丝剥茧的一系列问题为导引,结合文本的句段内容,带领学生学习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既加强了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又把握了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核心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白杨 礼赞 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