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无机化学期末复习必考知识点归纳.ppt





《大学无机化学期末复习必考知识点归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无机化学期末复习必考知识点归纳.ppt(1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期末复习2010.6.18.一、酸碱质子理论一、酸碱质子理论n酸酸溶液中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溶液中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n碱碱溶液中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溶液中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特点:特点:具有共轭性、相对性具有共轭性、相对性、广泛性、广泛性、没有盐的概念没有盐的概念第六章第六章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转移反应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转移反应 NH3H2O NH4+OH-pH HCl NH4Cl NaCl NaOH H2O变大变大变小变小变小变小变小变小变小变小变大变大变小变小变大变大变大变大变大变大 平衡浓度平衡浓度c(1-)cc当当 5%时时Ka=c 2稀释定律稀释定
2、律6-4弱酸弱碱溶液弱酸弱碱溶液pHpH值的计算值的计算一元弱酸弱碱一元弱酸弱碱c/K500时时HA:B:两性物质两性物质6-5 多元弱酸多元弱酸Ka1Ka2Ka3,c(H+)主要主要决定于第一步电离,决定于第一步电离,c(H+)计算同于一元弱酸计算同于一元弱酸:n多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c/Ka1500时时在在二二元元弱弱酸酸中中,Ka1Ka2,忽忽略略第第二步电离,其二步电离,其酸根浓度近似等于酸根浓度近似等于Ka2。6-5缓缓冲冲溶溶液液的的pH值值主主要要决决定定于于酸酸(碱碱)的的pKa(pKb),其其次次与与c(酸酸)/c(碱碱)有有关关。对对一一确确定定缓缓冲冲体体系系,可可
3、通通过过在在一一定定范范围围内内改变改变c(酸酸)/c(碱碱),调节缓冲溶液的,调节缓冲溶液的pH值。值。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pHpH值值6-8、9c c HInHIn/c c In-In-10 pHpK 10 pHpKHInHIn-1-1 呈酸色呈酸色c c HInHIn/c c In-In-0.1 pHpK 0.1 pHpKHInHIn+1+1 呈碱色呈碱色当当c c HInHIn=c c In-In-时,时,pH=pKpH=pKHInHIn变色点变色点 变色范围变色范围为为pKpKHInHIn11,2 2个个pHpH单位单位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点、变色范围酸碱指
4、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点、变色范围酸碱滴定酸碱滴定滴定曲线:滴定曲线:溶液溶液pH随中和百分数(随中和百分数(T%)变化的曲线。)变化的曲线。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原则: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全部或部分落在滴定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全部或部分落在滴定突跃的范围内。跃的范围内。准确滴定的判据:准确滴定的判据:CKa 10-8 多元酸多元碱和混合酸碱的滴定,多元酸多元碱和混合酸碱的滴定,能分步滴定的能分步滴定的条件:条件:c cA AK KA A/c cB BK KB B 10 104 4 c cA AK KA A 10 10-8-8 6-11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化学计量点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化学
5、计量点pHpH值及值及突跃范围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突跃范围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n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溶液越浓,突越范围越溶液越浓,突越范围越大;大;KaKa值越大,突跃范围越大。值越大,突跃范围越大。n化学计量点化学计量点pH值值的计算的计算n突跃范围的计算:突跃范围的计算:滴定终点滴定终点 0.1%n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全部或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全部或部分落在滴定突跃的范围内分落在滴定突跃的范围内MO3.14.4;MR4.46.2;PP8.09.6;百里酚酞百里酚酞:无色无色9.4-10.0(浅蓝浅蓝)-10.6蓝蓝6-12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6、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基准物质基准物质:1.Na2CO32.Na2B4O7 10H2O 基准物质基准物质:H2C2O4 2H2OKHC8H4O4酸酸(HCl)(HCl)标准溶液的标定标准溶液的标定:碱碱(NaOH)的标定的标定:6-14掌握混合碱的分析方法及铵盐中含氮量的掌握混合碱的分析方法及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方法测定方法n蒸馏法蒸馏法(NH4)2SO4+NaOH=NH3+Na2SO4+H2ONH3+HCl=NH4ClHCl+NaOH=NaCl+H2On甲醛法甲醛法6HCHO4NH4=(CH2)6N4H6H2On克氏克氏(Kjeldahl)(Kjeldahl)定氮法定氮法6-16第七章第七
7、章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分析法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分析法n掌握溶度积掌握溶度积K Kspsp与溶解度与溶解度S S的关系的关系 n:m型:AnBm(s)nAm+(aq)+mBn-(aq)s ns ms Ksp=nSnmSm=nnmmSn+msKsp相同点相同点表示难溶电解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表示难溶电解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不同点不同点浓度的一种形式浓度的一种形式平衡常数的一种形式平衡常数的一种形式单位单位gL-1无无7-2AnBm(s)nAm+(aq)+mBn-(aq)Q =Am+nBn-m 即难溶电解质AnDm溶液中,离子积QB=cn(Am+)c m(Dn-)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规则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
8、度积规则(1)QBKsp时,过饱和溶液,有沉淀时,过饱和溶液,有沉淀析出,直至饱和析出,直至饱和溶度积规则溶度积规则7-3、4掌握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方法掌握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方法,并并作简单计算作简单计算选择和使用沉淀剂时注意:n适适当当过过量量的的沉沉淀淀剂剂可可使使沉沉淀淀趋趋于于完完全全(20-50%为宜为宜)n选选择择沉沉淀淀物物溶溶解解度度最最小小的的沉沉淀淀剂剂,使使离离子子沉沉淀淀更完全更完全n注意沉淀剂的电离度注意沉淀剂的电离度n定定性性沉沉淀淀完完全全c 10-5mol.L-1,定定量量沉沉淀淀完完全全c 10-6mol.L-1n分分步步沉沉淀淀:生生成成沉沉淀淀所所需需沉沉淀淀
9、剂剂浓浓度度越越小小的的越越先沉淀先沉淀沉淀的溶解沉淀的溶解 加入某种试剂,与溶液中某离子结合生成弱电加入某种试剂,与溶液中某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降低该离子浓度,使沉淀溶解。解质,从而降低该离子浓度,使沉淀溶解。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降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降低某离子的浓度,导致沉淀溶解。低某离子的浓度,导致沉淀溶解。加入配合剂,加入配合剂,生成配合物使离子浓度降低,沉生成配合物使离子浓度降低,沉淀溶解。淀溶解。7-5、6第八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第八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n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原则是原则是先阴离子后阳离
10、子先阴离子后阳离子,先简单后复杂先简单后复杂 Cu(NH3)4SO4 K4Fe(CN)6 内层外层外层内层外层外层 内层内层 Cu(NH3)42+SO42-(K+)4 Fe(CN)64-中心离子配体中心离子配体 中心离子中心离子 配体配体Cu2+(NH3)4Fe3+(CN-)6 配位原子配位原子配位数配位数 配位原子配位原子 配位数配位数掌握配位化合物键价理论要点掌握配位化合物键价理论要点n中心离子与配位体之间的化学键是配位键中心离子与配位体之间的化学键是配位键n中心离子提供中心离子提供空轨道空轨道,配体提供,配体提供孤对电子孤对电子。n中心离子的空轨道在成键过程中进行了中心离子的空轨道在成键
11、过程中进行了杂化杂化,杂化轨道的类型决定配合物的空间构型。杂化轨道的类型决定配合物的空间构型。掌握配位平衡及有关计算掌握配位平衡及有关计算n稳定常数稳定常数n不稳定常数不稳定常数n逐级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n累积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Cu2+4NH3 Cu(NH3)42+8-4掌握沉淀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并作有关计算,掌握沉淀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并作有关计算,掌握酸碱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掌握酸碱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n1)配位平衡和酸碱平衡配位平衡和酸碱平衡n 配体酸效应配体酸效应加酸降低配体稳定性加酸降低配体稳定性n 配体碱效应配体碱效应加碱降低配体稳定性加碱降低配体稳定性n2)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
12、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n 沉淀转化为配离子沉淀转化为配离子n 配离子转化为沉淀配离子转化为沉淀n3)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n4)配位平衡之间的移动配位平衡之间的移动8-5、9、11掌握螯合物的结构特点及稳定性掌握螯合物的结构特点及稳定性含有多齿配体的配位剂含有多齿配体的配位剂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且同时与一个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且同时与一个中心离子配位成键。心离子配位成键。每两个配位原子之间应相隔每两个配位原子之间应相隔23个其它原子。个其它原子。五员环、六员环较稳定。五员环、六员环较稳定。小五大六不稳、数目小五大六不稳、数目越多越稳越多越稳 M +Y MY主反应
13、主反应NNYH+MHYOH-M(OH)YOH-M(OH)M(OH)nLML MLnH+HY H6Y与与C CH+H+,C COH-OH-有关,有关,有利于主反应有利于主反应不利于主反应不利于主反应掌握影响掌握影响EDTA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外部因素,重点掌配合物稳定性的外部因素,重点掌握酸效应和酸效应系数握酸效应和酸效应系数1.EDTA1.EDTA的酸效应:的酸效应:由于由于H H+与与EDTAEDTA之间的副反应使之间的副反应使 EDTAEDTA参参 加主反应的能力降低的现象。加主反应的能力降低的现象。EDTAEDTA的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的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酸效应系数与分布系数为酸效应系数
14、与分布系数为倒数关系。倒数关系。Y(H)Y(H)=1/=1/2.2.酸效应系数酸效应系数 Y Y(H H)酸酸效效应应曲曲线线n以配位滴定过程中加入的以配位滴定过程中加入的EDTAEDTA的百分数作横的百分数作横坐标,以坐标,以pMpM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n影响配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影响配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 C CMM;KKMYMY (1)K(1)KMYMY (2)a(2)aY(H)Y(H)-pH(3)a-pH(3)aM(L)M(L)-c c(L)(L)n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的条件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的条件掌握掌握EDTAEDTA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单一金属
15、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的界限及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离子准确滴定的界限及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c KMY106或或lgc KMY6配位滴定中的酸度控制配位滴定中的酸度控制n最高酸度(最低最高酸度(最低PHPH值)值)lg lg Y Y(H H)lg Klg KMY MY 8 8 查表得查表得pHpH值值 lg lg Y Y(H H)对应的对应的pHpHn最低酸度(最高最低酸度(最高pHpH值)值)没有辅助配位剂存在时没有辅助配位剂存在时,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形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形成沉淀时的成沉淀时的pHpH值值,可粗略地认为是配位滴定允可粗略地认为是配位滴定允许的最高许的最
16、高pHpH值(最低酸度)值(最低酸度)n缓冲溶液与酸度的控制缓冲溶液与酸度的控制8-17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c c(M)K(M)KMY MY/c c(N)K(N)KNYNY 10 105 5 lg lgc c K KMYMY66在在NN存在下准确滴定存在下准确滴定MM的条件的条件:8-198-21、23第第9 9章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n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及氧化数规则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及氧化数规则n该离子的氧化数是假设在形成化学键时该离子的氧化数是假设在形成化学键时成键电子转移给电负性大的原子时所求成键电子转移给电负性大的原子时所求得的原子所
17、带的电荷数。得的原子所带的电荷数。元素原子表观元素原子表观电荷数电荷数掌握原电池的组成,电极反应,电池符号;掌握原电池的组成,电极反应,电池符号;n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n电极反应:电极反应:负极:负极:Zn-2e=Zn2+正极正极:Cu2+2e=Cun原电池总反应(电池反应):原电池总反应(电池反应):Zn+Cu2+=Zn2+Cun电池符号电池符号 (-)Zn|ZnSO4(c1)|CuSO4(c2)|Cu(+)9-4、6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握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n产生在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电势叫金属的电极产生在
18、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电势叫金属的电极电势电势n组成原电池两个电极的平衡电极电势差称原电组成原电池两个电极的平衡电极电势差称原电池电动势用符号池电动势用符号E表示:表示:n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n当电池中所有物质都处于标准态时,电池的电当电池中所有物质都处于标准态时,电池的电动势就是标准电动势动势就是标准电动势E Eq q,即,即GGnEnEF F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内因内因 电极的热力学过程电极的热力学过程外因外因 1)1)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2)pH2)pH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3)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
19、4)生成配合物对电极电势的影响生成配合物对电极电势的影响熟练掌握熟练掌握Nernst方程,掌握浓度、方程,掌握浓度、压力、酸度、沉淀反应、配位反应压力、酸度、沉淀反应、配位反应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并能熟练的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并能熟练的运用用Nernst方程式进行计算方程式进行计算 Nernst Nernst 公式公式(c c,p p,pHpH的关系的关系)aOx+ne=bRed298K时时MnO4+8H+5e=Mn2+4H2O有有H+,OH参与时,当参与时,当H+,OH出现在出现在氧化型氧化型时,时,H+,OH写在写在方程分子项中方程分子项中,H+,OH出现在还原方时,出现在还原方时,H+,O
20、H写在方程中分母项中。写在方程中分母项中。利用利用Nernst方程求非标准状况下的电极电位方程求非标准状况下的电极电位利用利用Nernst方程求非标准状况下的原电池的电动势方程求非标准状况下的原电池的电动势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n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n溶液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溶液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9-79-7n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9-39-3n生成配合物对电极电势的影响生成配合物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9-99-9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的应用n 表示物质氧化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表示物质氧化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n 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计算
21、原电池的电动势n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n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n 测定溶度积常数测定溶度积常数n 测定稳定常数测定稳定常数 9-149-14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9-16n判断歧化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判断歧化反应能否自发进行B将自发发生歧化反应,生成将自发发生歧化反应,生成A和和C。BA+C若若在元素电势图中在元素电势图中,ABC 右右 左左n一般可根据一般可根据 是否大于是否大于0.4 V判断氧化还原判断氧化还原滴定能否进行滴定能否进行.n条件电位条件电位:在一定条件下,当氧化态和还原态在一定条件下,当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浓度均为的浓度均
22、为1 molL-1时,校正了离子强度及副时,校正了离子强度及副反应的影响后实际电极电位。反应的影响后实际电极电位。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对条件电极电势差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对条件电极电势差值的要求值的要求棕色瓶暗处保存棕色瓶暗处保存用前标定用前标定基准物基准物:Na2C2O4,H2C2O42H2O,(NH4)2FeSO46H2O,纯纯Fe丝等丝等微沸约微沸约1h充分氧化还原物质充分氧化还原物质粗称粗称KMnO4溶于水溶于水滤去滤去MnO2(玻璃砂漏斗玻璃砂漏斗)掌握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与标定n 参比电极:参比电极:一定条件下电势恒定不变的一定条件下电势恒定不变的n 指示电极:指
23、示电极:电势能够随溶液中待测离子电势能够随溶液中待测离子 活度变化而变化的电极活度变化而变化的电极 ()参比电极参比电极|Mn+|M(+)电电势势分分析析法法吸光光度法吸光光度法11-4、11-5、11-6n掌握掌握LambertBeer定律的原理和应用定律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吸掌握吸光系数光系数a和摩尔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吸光度度A与液层与液层厚度厚度b和和溶液浓度溶液浓度c的乘积成正比。的乘积成正比。A=Kbcc:mol/Lc:g/LA=e e bc e:摩尔吸光系数A=abc a:吸光系数吸光系数e e 表示物质
24、的浓度为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时溶液的吸光度。单位:单位:(Lmol-1cm-1)掌握吸收曲线的特点掌握吸收曲线的特点 物质的吸收曲线是一种特征曲线。不同浓度物质的吸收曲线是一种特征曲线。不同浓度溶液的吸收曲线形状相似,最大吸收波长不溶液的吸收曲线形状相似,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变。在最大吸收波长附近,吸光度测量的灵敏度在最大吸收波长附近,吸光度测量的灵敏度 最高。这一特征可作为定量分析选择入射光最高。这一特征可作为定量分析选择入射光 波长的依据。波长的依据。要求:要求:a.灵敏度高灵敏度高.CuNH3 e e 620620=1.210=1.210
25、2 2 Cu双硫腙双硫腙 e e 533533=5.010=5.0104 4b.选择性好选择性好c.显色产物组成恒定显色产物组成恒定,性质稳定性质稳定.d.显色产物与显色剂色差大显色产物与显色剂色差大,显色显色 时颜色变化明显时颜色变化明显.试剂试剂空白值小空白值小.没有颜色的化合物,需要通过适当没有颜色的化合物,需要通过适当的反应定量生成有色化合物再测定的反应定量生成有色化合物再测定显色反应显色反应掌握显色反应的特点掌握显色反应的特点,掌握显色条件和测量掌握显色条件和测量条件的选择条件的选择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1.入射光波长入射光波长1)通常选择通常选择l lmax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无机化学 期末 复习 必考 知识点 归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