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肿瘤精选课件.ppt
《腮腺肿瘤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腮腺肿瘤精选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腮腺肿瘤第一页,本课件共有66页前言口腔有三对大的唾液腺,分别为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其中90%的唾液是由腮腺和颌下腺分泌的。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较高,约占涎腺肿瘤的80%,发生在腮腺的肿瘤多为良性肿瘤2/3、恶性肿瘤占1/3。第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腮腺的组织胚胎学特点腮腺全部由浆液性腺泡组成,故属纯浆液腺,但在新生儿腮腺中可见少量黏液细胞,腮腺闰管长,有分支;分泌管多,染色浅,与深色的腺泡形成鲜明的对照。正常腮腺组织内,尤其近表面部分经常出现小的淋巴结。其中,5%10%淋巴结的髓质内出现导管和腺泡样结构;有时淋巴组织呈壳样包绕在腮腺腺叶外围。颈上区淋巴结虽说与腮腺组织有
2、明显分隔,但其髓质内亦含有涎腺组织。可能与胚胎期涎腺围绕颈静脉淋巴囊发育有关。这也是涎腺发生良性淋巴上皮病变、Warthin瘤和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基础。在腮腺闰管与分泌管交接处,可见典型的皮脂腺结构或含脂肪之导管上皮细胞团;在大导管上皮细胞间亦见有少数含黏液的杯细胞,此细胞因腺体慢性炎症而增多。晶样体多出现在腮腺导管中,呈针状、指状或板状,嗜伊红着色。它既可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又可形成结石中心的核,一般认为它是导管上皮细胞的产物,因为在无腺泡的涎腺肿瘤中。亦可见此晶样体结构。第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唾液腺结构图第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腮腺的解剖及
3、毗邻第七页,本课件共有66页(一)腮腺咬肌区 腮腺咬肌区为腮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腺和咬肌所在的区域。主要结构区域。主要结构为为腮腺腮腺及及穿腮腺的穿腮腺的结构结构。第八页,本课件共有66页 此区的筋此区的筋膜为膜为腮腺咬肌腮腺咬肌筋膜筋膜。为颈部。为颈部深筋膜浅层的深筋膜浅层的延续。延续。第九页,本课件共有66页(1 1)腮腺的外形)腮腺的外形 腮腺以下颌腮腺以下颌支后缘为界分为支后缘为界分为浅、浅、深深二部。二部。1.1.腮腺腮腺腮腺腮腺 parotid glandparotid gland第十页,本课件共有66页 腮腺浅部大致呈锥形,表面包有腮腺浅部大致呈锥形,表面包有腮腮腺鞘腺鞘
4、。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6页腮腺鞘:腮腺鞘:由由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在腮腺后缘分两层包裹腮腺而成。分两层包裹腮腺而成。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浅层致密,浅层致密,深层薄弱而不深层薄弱而不完整。完整。腮腺鞘特点腮腺鞘特点: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腮腺鞘与腮腺腮腺鞘与腮腺实质结合紧密,实质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纤维并发出许多纤维隔伸入腺实质,隔伸入腺实质,将其分为许多小将其分为许多小叶。叶。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2)腮腺的位置 1 1)腮腺浅部腮腺浅部的位置的位置 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位于外耳道前下方。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腮腺浅部上界平腮腺浅部上界平颧弓、外耳道,颧弓、外
5、耳道,下端平下端平下颌角下颌角 前前邻咬肌邻咬肌后后邻乳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份。邻乳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份。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 2)腮腺深部的位置 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6页 由由于于腮腮腺腺紧紧邻邻外外耳耳道道,腮腮腺腺脓脓肿肿可可蔓蔓延延至至外外耳耳道道和和中中耳耳。外外耳耳道道感感染染亦亦可可扩散到腮腺。扩散到腮腺。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6页 由腮腺前缘穿由腮腺前缘穿出,横跨咬肌表出,横跨咬肌表面,开口于面,开口于腮腺腮腺乳头乳头。腮腺管:腮腺管: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6页(3)腮腺的毗邻 腮腺的腮腺的上缘邻:上缘邻:外
6、耳外耳 道道 下颌关节下颌关节 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66页腮腺的腮腺的前内面邻:前内面邻:咬肌咬肌 下颌支下颌支 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6页腮腺的后内面:腮腺的后内面:乳突乳突 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 二腹肌后腹二腹肌后腹 茎突及茎突诸肌茎突及茎突诸肌 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腮腺床:为为紧紧贴贴腮腮腺腺深深面面的的血管神经,包括: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颈内动、静脉 舌咽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副神经副神经 舌下神经舌下神经 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4)穿腮腺的结构 纵行结构纵行结构纵行结构纵行结构 横行结构横行结构横行结构横行结构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 颞浅
7、动、静脉颞浅动、静脉 耳颞神经耳颞神经 颈外动脉颈外动脉 下颌后静脉下颌后静脉*纵行结构有:纵行结构有: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 上颌动、静脉上颌动、静脉 面横动、静脉面横动、静脉 面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分支 *横行结构有:横行结构有: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 由浅入深由浅入深为:为:面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分支下颌后静脉下颌后静脉颈外颈外A A及耳颞及耳颞N N *穿腮腺结构的位置关系:穿腮腺结构的位置关系: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6页(5)面神经颅外段与腮腺的位置关系 分为三段:分为三段:第一段(腮腺前段)第一段(腮腺前段)第二段(腮腺内段)第二段(腮腺内段)第三段(腮腺后段)第三段(腮
8、腺后段)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6页(二)面侧深区 位位 于于 腮腮腺腺咬咬肌肌区区前前部部的的深深面面,口口腔腔和和咽咽的外侧。的外侧。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66页一面侧区(一)腮腺咬肌区指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面和下颌后窝。界限:上界:颧弓与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平面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缘 内容:腮腺、咬肌、相关的血管、神经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6页1腮腺咬肌筋膜 为颈深筋膜浅层分为浅、深两 层包绕腮腺腮腺鞘 腮腺鞘特点:与腮腺结合紧密 发出间隔伸入腺体分隔小叶 浅层致密 深层薄弱且不完整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2腮腺 paro
9、tid gland 位置:外耳道前下方。上缘邻: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 下缘平:下颌角 前邻:咬肌、下颌支、翼内肌后缘 后邻:乳突前缘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 前缘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形态:不规则楔形。分浅、深部。浅部:倒置三角形,位于咬肌后 份浅面。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 深面,向内深至咽侧壁。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腮腺管:parotidduct腮腺浅部前缘发出颧弓下1.5cm横越咬肌表面咬肌前缘穿颊脂体、颊肌开口于(平上颌第二磨牙)颊粘膜上的腮腺乳头。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6页3穿经腮腺的结构纵行的有:颈外动脉、下颌
10、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及 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及静脉、面神经分支。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6页4腮腺的毗邻上缘邻:外耳道、颞下颌关节后面 外面邻:浅筋膜内的耳大神经末梢、腮腺的浅淋巴结 前内面邻:咬肌、下颌支、翼内肌后缘 后内面邻: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后四对脑神经。腮腺深面的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后四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6页(二)面侧深区位置:腮腺咬肌区的深面,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顶:蝶骨大翼的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腮腺深部外壁:下颌支内壁:翼突外
11、侧板和咽侧壁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6页结构:翼内肌、翼外肌、翼静脉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下颌神经及其分支。1翼内、外肌mediallateralpterygoidmuscle2翼静脉丛pteryoidvenousplexus位置:位于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交通:上颌静脉属支翼静脉丛上颌静脉下颌后静脉翼静脉丛面深静脉面静脉翼静脉丛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海绵窦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四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发病原因与涎腺肿瘤一样,病因目前仍不太清楚。腮腺恶性肿瘤可能与接触射线有关。另外,1、病毒感染 2、长期暴露在烟雾或灰尘中 3、接触
12、化学物品等职业者易患此病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发病机制:1.黏液表皮样癌 是较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来自腮腺导管上皮,主要由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基底样细胞)构成。根据组织学特点分为高度恶性(低分化型)与低度恶性(高分化型)两型。高度恶性者以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低度恶性者以分化成熟的黏液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但此两型尚难以严格区分,中间型细胞可向表皮样细胞或黏液细胞分化发展。肿瘤有无包膜不定,故常浸润到周围组织而无明确界限。2.腺样囊性癌 又称圆柱瘤型腺癌、圆柱瘤,是涎腺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类型,但在腮腺并不常见。来源于腮腺上皮细胞,癌细胞主要为腺上皮细胞,似表皮的基底细
13、胞,呈多边形,常形成大小不等的团块或小梁,在团块中含有许多腺样小囊,小梁多为实性,常为肌上皮细胞所环绕。团块和小梁间被致密纤维间质所分隔成为分叶状。腺样小囊中含有黏液,在瘤细胞间的纤维组织有玻璃样变。3.恶性混合瘤和混合瘤恶变 多数学者认为恶性混合瘤是由良性混合瘤恶变而来,病理可见一部分为良性混合瘤的结构,一部分为腺癌、鳞癌,或未分化癌的病变同时存在,两者之间可看到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移行转化的部分。恶性混合瘤呈现为基底细胞样细胞或多形细胞样细胞。癌肿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显微镜下如发现混合瘤中有微小坏死灶和出血灶,营养不良性钙化和基质骨化,玻璃样变,边缘浸润性生
14、长,都应视为恶变的征兆 4.腺癌 又称非特异性腺癌(nonspecific adenocarcinoma),系指组织学上具有程度不等的腺性分化,但又不能划归到某种组织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癌细胞可能来自闰管的储备细胞。常发生于腮腺,为不规则硬性肿块,一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腺癌组织形态复杂,有未分化的多边形细胞,或高分化的圆柱形细胞,异形性较明显。癌细胞排列成管状或腺样结构,有时腺管扩张形成微囊,其中含有黏性分泌物,腺癌属高度恶性肿瘤。5.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占腮腺恶性肿瘤的7.2%19%。多发生于腮腺浅叶及尾部,局部破坏性小,为低度恶性肿瘤。肿瘤质
15、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分叶状,虽有包膜,较薄,但有的不完整,包膜内可见癌细胞浸润。癌细胞由腺泡样细胞、闰管样细胞、空泡细胞、透明细胞及非特异性腺细胞组成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癌细胞较大,多角形,胞质丰富,呈颗粒状或空泡状,核圆形,很小,居中,分裂象少见。6.鳞状细胞癌 常发生于混合瘤的恶变,有时为原发于导管的鳞状细胞癌或低分化型黏液表皮样癌,尚无定论。多由导管上皮鳞状细胞化生而来。为高度恶性肿瘤。第四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临床表现:1.黏液表皮样癌 绝大多数黏液表皮样癌为低度恶性,生长缓慢,质硬,表面光滑或结节状、活动,若肿瘤累及腺体以外组织则固定,并有疼痛、面瘫。2/3患者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16、5年后1/3的患者有远处转移,15%发生面神经瘫痪。若诊断正确、治疗规范,其预后良好,其5年生存率可近于90%。10%患者则表现为高度恶性过程。低度恶性者复发率为15%,高度恶性者复发率为60%。2.腺样囊性癌 癌肿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24cm,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其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但局部破坏性较强,常沿神经扩展是其特点,故早期即有疼痛和面瘫,甚至疼痛很长时间后方查到肿块,40%有血行转移,晚期常有肺、肝、骨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因其边界难以确定,致手术彻底切除困难,故术后甚易复发。3.恶性混合瘤和混合瘤恶变 多由良性混合瘤恶变而来,其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若在数月内肿物突然显著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腮腺 肿瘤 精选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