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和解决途径精选课件.ppt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和解决途径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和解决途径精选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和解决途径第一页,本课件共有21页1.褐化:植物组织培养中所说的褐化(browing)是指在外植体诱导初分化或再分化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向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至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2.褐化、污染和玻璃化并称为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且控制褐化比控制污染和玻璃化更加困难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21页n褐化发生的形式及褐化发生机理n影响褐化的因素n防止褐化的途径n展望第三页,本课件共有21页褐化发生的形式及褐化发生机理n褐化分为酶促褐化和非酶促褐化。1.非酶促褐化是由于细胞受胁迫条件或其它不利条件影响所造成的细胞死亡或自然发生的细胞死亡
2、而造成的褐化,其中不涉及到酚类物质的产生。2.酶促褐化是因为酚类物质的参与而引起的褐化现象。第四页,本课件共有21页n酶促褐化必须具备酶、底物和氧三个条件。1.酶: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LA)等。2.底物:酚类化合物 3.氧气第五页,本课件共有21页n酚类物质的共同结构特点是都含有带羟基的苯环结构.n按其组成结构可分为:1.苯基羧酸类(包括邻羟基苯酚、儿茶酚、没食子酸、莽草酸等)、2.苯丙烷衍生物(包括绿原酸、肉桂酸、香豆酸、咖啡酸、单宁、木质素等)、3.黄烷衍生物(包括花青素、黄酮、芸香苷等)三大类。第六页,本课件共有21页n酶和底物的深入研究已经为酶
3、促反应体系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Mayer(1979)发现酚类物质的含量与其褐变率成正相关,提出了果实组织细胞中酚类物质和PPO的区域化分布假说。2.鞠志国(1988)证实:莱阳梨细胞中的酚类物质集中于液泡,而PPO则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并且果实内总酚含量与其褐变密切相关。3.罗晓芳等(1999)的研究表明,酚类物质的总含量与褐变有一定的关系,同时易被褐变的材料的褐变程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第七页,本课件共有21页 影响褐化的因素1.外植体自身:包括外植体的生理状态、生长状态、外植体的遗传特性等。2.外植体所处的培养环境:包括培养基的成分及培养条件的影响。第八页,本课件共有21页一.
4、植物种类及基因型 1.不同物种之间褐化程度差异很大 2.同种植物的不同品种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橡胶树的花药培养中,发现海垦2号花药的褐变较少,因而愈伤组织化容易,而有些品系花药容易褐化,诱导困难;银杏的众多品系中佛手品系比梅核品系诱导愈伤织困难。这些可能是由于外植体的基因型差异引起的。第九页,本课件共有21页二.外植体部位、生理状态、取材时期、外植体的大小及受伤程度 邱璐等(2000)用桑树基部发出的幼芽作外植体比用上部高大枝条的壮枝上的壮芽作外植体褐化轻、褐化率低,幼龄树比老龄树褐化轻、褐化率低。Gannoun等(1995)报道,阿月浑子2年和4年生材料的组织培养获得成功,但8年和26年生材料
5、则出现褐化现象。Wang等(1987)报道“富士”苹果和“金华”桃在9月到2月取材褐变轻,5月到8月取材褐变重。可见,外植体的选择对对组织培养的成败至关重要。第十页,本课件共有21页三.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及培养方式 1.无机盐浓度 过高的无机盐浓度会引起植物外植体的褐化,这在油棕和云桑的组织培养中得到体现。2.光照 甘蔗胚性细胞在过强的光照(2500Lx以上)下,细胞团表面容易褐变,弱光下则会出现绿色芽点。3.温度 高温能促进酚类氧化,而低温可以抑制酚类化合物的合成,可以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减少酚类氧化,从而减轻褐变。4.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对核桃、桑树和荔枝的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程度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 组织培养 中的 现象 解决 途径 精选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