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分析学习资料.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分析学习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分析学习资料.ppt(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儿小儿(xio r)推拿常用穴位推拿常用穴位 1第一页,共109页。第一节 一、概述 在穴位上推拿,是中医推拿的特点之一,被推拿的穴位可以分为三类:1、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穴位,这类穴位共有三百多个,在这些穴位中,有的禁用针刺,但却可以用适当的推拿手法。推拿某个穴位,既可以起到与针刺或灸相类似(li s)的效果,又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这与推拿手法的刺激方式、频率、强度、深浅、持续时间、角度和方向有关。2第二页,共109页。2、有古代文献为依据的经外奇穴 目前,所谓“经外奇穴”越来越多,如果人体的“经外奇穴”数以千计,那么,它本身(bnshn)也就不“奇”了。为了处理这一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必须
2、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古代文献”。3第三页,共109页。3 3、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这这类类穴穴位位共共有有一一百百多多个个,随随着着对对古古代代文文献献的的发发掘掘、整整理理、研研究究,它它的的数数目目还还会会增增多多。但但是是,关关于于(guny)(guny)推推拿拿特特定定穴穴位位的的起起源源、发发展展,目目前前尚尚不十分清楚。不十分清楚。4第四页,共109页。二、命名1、根据脏腑(zngf)命名大肠、心经等2、根据人体部位腹、胁、脊、五指节3、根据作用功能精宁,端正,止泻4、根据阴阳学说阴池、阳池5第五页,共109页。5、根据五行学说、根据五行学说肝木、肺金、肾水肝木
3、、肺金、肾水6、根根据据动动物物(dngw)名名称称老老龙龙、黄黄蜂蜂、百虫、龟尾百虫、龟尾 7、根根据据山山谷谷河河流流山山根根、洪洪池池、天天河河水水、水水底底8、根据建筑物体、根据建筑物体天庭、天门、三关天庭、天门、三关6第六页,共109页。三、穴位三、穴位(xuwi)(xuwi)特点特点特点一: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而且还具有“线”状及“面”状。特点二:相当多穴位都聚结在两手,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特点三:穴位散在分布,不像十四经穴有经络线相连。7第七页,共109页。第二节第二节 头面部特定头面部特定(tdng)(tdng)穴位穴位 8第八页,共109页。一、头面部穴位特点 头
4、面部的十四经穴位很多,其中有手三阳(sn yn)经的穴位、足三阳(sn yn)经的穴位、任脉和督脉的穴位。9第九页,共109页。头头面面部部尚尚有有著著名名的的经经外外奇奇穴穴,它它与与推推拿拿特特定定穴穴位位相相混混淆淆。推推拿拿或或针针灸灸同同一一穴穴位位,两两者者的的作作用用存存在在着着很很大的差异。大的差异。除除眼眼球球以以外外,头头面面部部的的其其它它表表面面部部分分都都可可以以应应用用(yngyng)(yngyng)推推拿拿手手法法,而而不不管管它它是是十十四四经经穴穴位位,还还是是推拿特定穴位,或经外奇穴。推拿特定穴位,或经外奇穴。10第十页,共109页。1.天门(tin mn)
5、(攒竹)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的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若自眉心退至囟门,则称大开天门次数:30-50次。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穴等合用(hyng);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hyng)。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11第十一页,共109页。【操操作作步步骤骤】医医者者与与患患者者面面对对面面,医医者者用用左左右右手手之之食食指指、中中指指或或用用食食指指、中中指指、无无名名指指及及小小指指,分分别别置置于于患患者者头头部部的的右右侧侧面面及及左左侧侧面面,以以扶扶
6、持持头头部部;然然后后(rnhu)(rnhu)用用两两手手拇拇指指的的掌掌面面作作为为接接触触面面,自自患患者者的的眉眉心穴交互往上推至前发际。手法应柔和。心穴交互往上推至前发际。手法应柔和。在在推推额额天天门门时时,可可以以根根据据病病情情,分分别别选选用用水水、酒酒精或葱姜汁,蘸于穴位处进行推拿。精或葱姜汁,蘸于穴位处进行推拿。12第十二页,共109页。2.坎宫(kn n)(眉弓、鱼腰)位置: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成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fntu)阴阳。次数:30-50次。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
7、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阳、揉耳后高骨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合用。13第十三页,共109页。3.太阳(tiyng)位置: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直推,名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称揉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次数:30-50次。主治(zh zh):发热、头痛、惊风。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若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14第十四页,共109页。4.印堂(yntng)(眉心)位置: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出。操作:用拇指甲在
8、眉心处掐,称掐印堂;用拇食端揉,称揉眉心。次数:掐35次,揉2030次。主治:惊风、感冒(gnmo)、头痛。【临床应用】掐印堂治疗惊风常与掐十宣、掐人中、掐承浆等合用,揉眉心能治疗感冒(gnmo),头痛,常与外感“四大手法”等配合使用。15第十五页,共109页。5.山根(山风(shn fn)、二门)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眦联线之中,鼻根低洼处。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shngn)。次数:35次。主治:惊风、抽搐。临床应用:(1)常用于诊断,如见山根(shngn)色青为惊为痛,蓝色为喘为咳。(2)掐山根(shngn)有开关窍、醒目安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16
9、第十六页,共109页。【操作(cozu)步骤】婴儿皮肤娇嫩,山根穴处皮肤易于破损,因而在操作(cozu)时手法必须十分轻柔。【配 伍】与天庭、眉心、承浆、准头、人中等穴配伍,治疗惊痫。17第十七页,共109页。6.人中(rnzhng)(水沟)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操作:拇指指甲掐,称掐人中。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主治:惊风、昏厥、抽搐。临床(ln chun)应用:掐人中能醒神开窍。主要用于急救。18第十八页,共109页。7.迎香(井灶、洗皂、宝瓶(bo pn))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称揉迎香。次数:20-50次。主治:鼻塞(b si)流涕。
10、临床应用:鼻为肺窍,穴居两侧,揉之能宣肺气、通鼻窍。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b si)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合用。19第十九页,共109页。8.牙关(ygun)(颊车)位置: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牙时咬肌隆起(ln q)处。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按牙关或揉牙关。次数:按35次,揉3050次。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临床应用:按牙关主要用于牙关紧闭,多于掐人中、掐十宣合用;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牙关,多配合揉迎香、揉地仓、揉四白。20第二十页,共109页。9.囟门(xnmn)(泥丸)位置: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陷中。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
11、(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指摩本穴,称为摩囟门。次数:推或揉3050次,摩分钟。主治:头痛、惊风。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儿前囟在生后个月闭合(b h),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21第二十一页,共109页。10.百会(bi hu)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操作:拇指螺纹面或掌心按、揉或按揉,称按百会(bi hu)、揉百会(bi hu)或按揉百会(bi hu)。次数:按3-5次,揉或按揉30-50次。主治:头痛、惊风、目眩、惊痫、脱肛、遗尿等。临床应用:百会(bi hu)为诸阳之会,按揉百会(bi h
12、u)能安神镇静、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常配合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治疗遗尿、脱肛,常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灸百会(bi hu),用于虚寒症。22第二十二页,共109页。11.耳后高骨(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揉,称揉耳后高骨下凹陷中。或用两拇指分别推运耳后高骨处,称运耳后高骨。或用两拇指甲掐,称掐耳后高骨。次数:揉运3050次,掐35次。主治:头痛、烦躁不安、惊风。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主要能疏风解表。治疗感冒头痛多外感四大手法合用。同时(tngsh)能安神除烦,治疗神昏烦躁。23第二十三页,共109页。12.天柱(tin z
13、h)骨(天柱(tin zh))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mzh)或食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用汤匙边蘸水自上而下刮,称刮天柱骨。次数:推1003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主治:项强、发热、惊风、呕吐。临床应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清热。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症,多配合拿风池、掐揉二扇门。治疗风热外感发热、咽痛等症,多与掐揉少商、重推脊、揉扁桃体外方、清天河水等同用。24第二十四页,共109页。13.桥弓位置:自耳后翳风至缺盆成一斜线。操作(cozu):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抹,称抹桥弓;用拇食中三指拿捏,称拿桥弓;或揉用食、中、无名指揉,称揉桥弓。次数:抹约20
14、次,揉约35分钟,提拿约35次。主治:1周岁以下小儿肌性斜颈。【临床应用】抹桥弓能行气活血,拿桥弓能软坚消肿,揉桥弓可舒筋通络。三法配合颈项部摇法、扳法、颈项肩背部揉法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25第二十五页,共109页。14.风池(fn ch)位置:乳突后方,项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操作:用拿法或拿揉,称拿风池或拿揉风驰。次数:510次。主治:感冒、头病、发热、目眩、颈项强直(qingzh)。【临床应用】拿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发汗效果明显,往往立见汗出,若再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等症。表虚证不宜用本法26第二
15、十六页,共109页。【小结(xioji)】(1)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揉迎香、拿风池六法均为治疗(zhlio)外感表证所常用,前四法多用于疏风解表,常相互配伍应用,拿风池主发汗祛风寒,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2)按揉百会、推揉囟门、掐人中、掐山根均能安神镇惊,通窍。按揉百会兼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常用于脱肛、遗尿等症;掐人中为急救首选;山根同时作为望诊部位。27第二十七页,共109页。第二节第二节 颈项部特定颈项部特定(tdng)(tdng)穴位穴位 1、天柱骨【位 置】颈后发际正中(zhngzhng)至大椎穴成一直线。【常用手法】推法、刮法。【次 数】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轻度
16、瘀血即可。【治 则】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天天柱柱(t ti i n n z zh h)骨骨28第二十八页,共109页。【主【主 治】发热,呕吐治】发热,呕吐(u(u t)t),颈项痛。,颈项痛。【操【操 作】用拇指或食、中两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亦可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骨。亦可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称刮天柱骨。下刮,称刮天柱骨。29第二十九页,共109页。【配伍】【配伍】主要用于治疗呕主要用于治疗呕吐、恶心吐、恶心(xn)(xn)和外感发热、和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恶多与横纹项强等症。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单推向板门、
17、揉中脘等合用,单用本法亦有效,但次数宜多;用本法亦有效,但次数宜多;治外感发热、颈项强痛多与拿治外感发热、颈项强痛多与拿风地、掐揉二扇门等同用;用风地、掐揉二扇门等同用;用刮法亦可治暑热发痧症。刮法亦可治暑热发痧症。30第三十页,共109页。2、桥弓、桥弓 【位置】颈部【位置】颈部(jn b)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常用手法】揉法、推法。【常用手法】揉法、推法。【次数】揉【次数】揉 50100次,次,提拿提拿 35次,抹次,抹 35分钟。分钟。【治则】【治则】舒筋活血、解痉止痛。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桥弓桥弓31第三十一页,共109页。【主【主 治】斜颈,治】斜颈,项强
18、。项强。【操【操 作】用拇指作】用拇指或食、中、环三指揉、或或食、中、环三指揉、或用拇、食两指提拿,或用用拇、食两指提拿,或用拇指抹。拇指抹。【临床应用【临床应用(yngyng)(yngyng)】揉、抹、提】揉、抹、提拿桥弓,主要用于治疗小拿桥弓,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肌性斜颈,项强等症。儿肌性斜颈,项强等症。32第三十二页,共109页。第三节第三节 胸、腹部胸、腹部(f b)(f b)特定穴位特定穴位 1、胁肋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常用手法】按法、摩法、搓法。【次数】50100次。【治则】顺气(shn q)化痰。胁胁肋肋33第三十三页,共109页。【主治】胸闷,胁痛,痰喘(tn ch
19、un)气急,疳积等症。【操作】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34第三十四页,共109页。【临床应用】搓摩【临床应用】搓摩胁肋,除胸闷、消积滞,胁肋,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对小儿因食积(shj)(shj)、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腹胀、气喘等有效。腹胀、气喘等有效。35第三十五页,共109页。2、腹【位置】腹部【常用手法】推法、摩法。【次数】50100次。【治则】消食(xio sh)理气腹腹36第三十六页,共109页。【主治】腹胀,腹痛,【主治】腹胀,腹痛,疳积,呕吐,便秘等症。疳积,呕吐,便秘等症。【操作】自剑突下【操作】自剑突下到脐,用两
20、拇指从中间向两到脐,用两拇指从中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yn(yn yn)yn)。用掌或四指沿脐周。用掌或四指沿脐周围摩,称摩腹。围摩,称摩腹。37第三十七页,共109页。【临床应用】分推腹阴阳【临床应用】分推腹阴阳(yn yn)(yn yn)能消食理气且降气,能消食理气且降气,善治乳食停滞或胃气上逆引起善治乳食停滞或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多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与推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等合用。三里等合用。38第三十八页,共109页。3、肚角、肚角 【位置】脐下【位置】脐下2寸,石门寸,石门穴旁开穴旁开2寸大筋处。寸大筋
21、处。【常用手法】拿法、揉法。【常用手法】拿法、揉法。【次数【次数(csh)】35次。次。【主治】理气止痛。【主治】理气止痛。肚肚角角39第三十九页,共109页。【主治】腹痛,腹泻,【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便秘等。【操作【操作(cozu)(cozu)】用拇、食、中三指,由脐向用拇、食、中三指,由脐向两旁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两旁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一次,称拿肚角。一次,称拿肚角。40第四十页,共109页。【临床应用】拿、捏肚【临床应用】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zhn)(zhn)原因引起的腹痛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
22、果更佳。伤食痛效果更佳。41第四十一页,共109页。第四节第四节 背部特定穴位背部特定穴位 1 1、脊柱、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一直线。【常用手法【常用手法(shuf)(shuf)】推法、捏法。推法、捏法。【次数】推【次数】推100100300300次,次,捏捏3 35 5次。次。【治则】强健身体。【治则】强健身体。脊脊柱柱(jzh)42第四十二页,共109页。【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等症。【操作】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yxi),称为捏三提一法。43第四十三页,共109页。【临床应用】捏脊能调阴
23、阳、理【临床应用】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天和后天不足的一些合应用,治疗先天和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推脊柱能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推脊柱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并能疗腰背强痛,角弓反泉等合用,并能疗腰背强痛,角弓反张,下焦张,下焦(xijio)(xijio)阳气虚弱等
24、症。阳气虚弱等症。44第四十四页,共109页。2、七节骨 【位置(wi zhi)】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常用手法】推法。【次数】100300次。【治则】温阳止泻;泻热通便。七七节节骨骨45第四十五页,共109页。【主治】泄泻、便秘、脱肛。【操作(cozu)】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46第四十六页,共109页。【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痢等症。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引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
25、引起的遗尿,脱肛等症。推下七节起的遗尿,脱肛等症。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bin m)(bin m)或痢疾等症。或痢疾等症。47第四十七页,共109页。3、龟尾 【位置】在尾椎骨端。【常用手法】揉法。【次数(csh)】100300次。【治则】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龟龟尾尾48第四十八页,共109页。【主治】泄泻(xi xi),便秘,脱肛,遗尿。【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49第四十九页,共109页。【临床应用】龟尾穴【临床应用】龟尾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等合用,治疗泄泻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儿 推拿 常用 穴位 分析 学习 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