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RO)讲解说课讲解.ppt
《反渗透(RO)讲解说课讲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渗透(RO)讲解说课讲解.ppt(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反渗透反渗透(RO)(RO)讲解讲解1、RO的发展2、反渗透的原理和相关概念3、反渗透的分离机理4、反渗透膜的性能要求和指标5、反渗透膜的除盐分离特性6、浓差极化危害及对策7、RO应用RO的发展1953年,佛罗里达大学的Reid教授明确提出了反渗透技术的概念。同年,在他的建议下反渗透被列入美国国家计划。1960年L-S相转化法制成的首张相转化膜即为反渗透膜目前,RO技术已成为海水和苦咸水淡化中最经济的技术。反渗透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半透膜定义:能够让溶液中一种或几种组分通过而其他组分不能通过的选择性膜渗透的定义:一种溶剂通过半透膜进入另一种溶液或者一种稀溶液向一种浓溶液的自发流动。渗透平衡:渗透
2、发生后,单位时间内从纯溶剂侧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侧的溶剂分子数目多于从溶液侧通过半透膜进入溶剂侧的溶剂分子数,使得溶液浓度降低。当两个方向通过半透膜的溶剂分子数目相等时,即达到渗透平衡。渗透压定义:如果在溶液侧加上一个外加的压力,恰好能阻止纯溶剂侧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侧,则此压力称为渗透压。渗透压是溶液的一个性质,与膜无关。反渗透原理图反渗透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特点反渗透过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有高选择性和高渗透性(一般指透水性)的选择性半透膜2、操作压力必须高于溶液渗透压。反渗透是一种高效节能技术,其特点如下:1、RO过程可在常温下进行,无相变、能耗低,可用于热敏物质的分离,浓缩;2
3、、RO可以有效除去盐和有机小分子杂质反渗透的特点3、RO具有较高的脱盐率和较高的水回用率4、膜分离装置简单,操作简便,便于实验自动化;5、RO分离过程要在高压下进行,因此需配备高压泵和耐高压管路;6、RO分离装置对进水指标有较高要求,需对原水进行预处理7、分离过程易产生膜污染,为延长膜使用寿命和提高分离效率,需定期对膜进行清洗。反渗透过程可以分为三类:高压反渗透(5.610.5MPa),低压反渗透(1.04.2MPa),纳滤(0.31.0MPa)。反渗透膜上的微孔孔径约为 0.5nm,而无机盐离子的直径仅为0.10.3nm,水合离子的直径为0.30.6nm,略小于孔径,无法用分子筛分原理来解释
4、RO分离现象。反渗透的分离机理1.溶解扩散理论(Lonsdale和Riley)该模型假设膜是完美无缺的理想无孔膜,高压侧浓溶液中各组分先溶于膜中,再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厚度为的膜,最后在低压侧进入稀溶液。溶质和溶剂在扩散中服从Fick定律。该模型基本上可定量的描述水和盐透过膜的传递,但推导中的一些假设并不符合真实情况,另外,传递过程中水、盐和膜之间相互作用也没有考虑。2.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优先被吸附的组分在膜面上形成一层吸附层,吸附力弱的组分在膜上浓度急骤下降,在外压作用下,优先被吸附的组分通过膜毛细孔而透过膜。与膜表面化学性质和孔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与膜表面化学性质和孔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
5、由Sourirajan于1963年建立。他认为用于水溶液中脱盐的反渗透膜是多孔的并有一定亲水性,而对盐类有一定排斥性质。在膜面上始终存在着一层纯水层,其厚度可为几个水分子的大小。在压力下,就可连续地使纯水层流经毛细孔。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a)膜表面对水的优先吸附压力压力主体溶液主体溶液界面界面水在膜表面处的流动如果毛细孔直径恰等于如果毛细孔直径恰等于2倍纯水层的厚度,则可使纯水的透倍纯水层的厚度,则可使纯水的透过速度最大,而又不致令盐从毛细孔中漏出,即同时达到最过速度最大,而又不致令盐从毛细孔中漏出,即同时达到最大程度的脱盐。大程度的脱盐。3、扩散细孔流理论此理论由S
6、herwood提出,介于溶解扩散理论和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理论之间。该理论假设膜表面存在细孔,溶质和溶剂在细孔和溶解扩散的共同作用下透过膜;膜的透过特性,既取决于取决于细孔流,也取决于溶质、溶剂在膜表面的扩散系数。通过细孔的溶液量与整个膜的透水量之比越小;溶剂比溶质在膜中的扩散系数越大,则膜的选择性越好!4、氢键理论(Reid)该模型认为,膜的表层很致密,其上有大量的活化点,键合一定数目的结合水,这种水已经失去溶剂化能力,盐水中的盐不能溶于其中。进料液中进料液中的水分子在压力下可与膜上的活化点形成氢键而缔的水分子在压力下可与膜上的活化点形成氢键而缔合合,使该活化点上其他结合水缔解下来,并与膜内
7、部的活化点进一步缔合,使该点原有的结合水缔解下来,此过程不断从膜面向内部进行,以这种顺序扩散的方式,水分子从膜面进入膜内,最后从底层解脱,成为产品水。而盐是通过高分子链间空穴,以空穴型扩散,从膜面逐渐到产品水中的。5、自由体积理论(Yasuda安田)该理论认为:膜的自由体积包括聚合物的自由体积和水的自由体积。聚合物的自由体积指无水溶胀的由无规则高分子线团堆积而成的膜中,未被高分子占据的空间。水的自由体积指水溶胀的膜中,纯水所占据的空间。该理论假设:水可以在整个膜的自由体积中迁移,而盐只能在水的自由体积中迁移,从而使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反渗透过程中的浓度分布稳定条件下的反渗透过程稳定条件下的反渗透
8、过程25时部分典型溶液的渗透压数据组分组分浓度浓度渗透压渗透压组分组分浓度浓度渗透压渗透压mg/Lmg/Lmol/Lmol/LMPaMPapsipsimg/Lmg/Lmol/Lmol/LMPaMPapsipsiNaClNaCl35000350000.600.602.82.8398398MgSOMgSO4 4100010000.008310.008310.0250.0253.63.6海水海水3200032000-2.42.4340340MgClMgCl2 2100010000.01050.01050.0680.0689.79.7NaClNaCl200020000.03420.03420.160.
9、1622.822.8CaClCaCl2 2100010000.0090.0090.0580.0588.38.3苦咸水苦咸水2000-2000-50005000-0.1050.105-0.28-0.2815-15-4040蔗糖蔗糖100010000.002920.002920.0070.0071.051.05NaHCONaHCO3 3100010000.01190.01190.090.0912.812.8葡萄糖葡萄糖100010000.00550.00550.0140.0142.02.0NaNa2 2SOSO4 4100010000.00700.00705 50.0420.0426.06.0反渗
10、透过程中的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 在反渗透过程中,大部分溶质被截留并在膜的表面积累,故从料液主体到膜表面建立一层有溶质浓度梯度的边界层,溶质在膜表面的浓度高于在料液主体的浓度,这种现象叫浓差极化。边界层l膜透过液侧料液侧溶质浓度变化反渗透过程浓差极化示意图浓差极化的度量浓差极化比 浓差极化比越大,浓差极化越严重。二、反渗透膜1.反渗透膜的性能要求和指标(1)膜的化学稳定性(2)膜的耐热性和机械强度(3)膜的理化指标(4)膜的分离透过特性指标2.膜运行条件的影响因素及膜表面的浓差极化(1)膜的水通量和脱盐率(2)膜表面的浓差极化3.膜的材料和结构特点(1)膜的化学稳定性 膜的化学稳定性主要指膜的抗氧
11、化性抗氧化性和抗水解性抗水解性。膜材料都是高分子化合物,而水溶液中含有次氯酸钠、溶解氧、双氧水、六价铬等氧化剂,这些氧化剂会造成膜的氧化,影响膜的性能和寿命。因此若分离含氧化剂的水溶液,应尽量避免用含键能很低的O-O键或N-N键的膜,以提高膜的抗氧化能力,如,如,芳香聚酰胺膜中因有一定的N-N键,在氧化剂含量较高时易断裂,故其抗氧化性不如醋酸纤维膜。膜的水解和氧化是同时发生的。当制备膜的高分子化合物中含 CONH(酰胺基)、COOR(酯基)、CN等时,在酸或碱的作用下,易发生水解反应,使膜破坏,而聚砜、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苯醚等材料的抗水解性能优越,但由于其缺少亲水基团,故透水性差,常用做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反渗透 RO 讲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