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复习课程.ppt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复习课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复习课程.ppt(10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育课件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二节 中学德育现状中学德育现状(一)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德育课程功能定位课程功能定位上倾向学科化学科化(三)德育工作倾向课程化课程化(四)德育目标倾向工具化和功利化工具化和功利化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二章 中学生品德中学生品德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第二节 品德心理结构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一)(一)品德与道德含义品德与道德含义 1、道德:调整个人与他人、个道德:调整个人与
2、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综合系的原则和规范的综合。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一)(一)品德与道德含义品德与道德含义2、品德品德:个人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稳固的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3.品德与道德区别、联系品德与道德区别、联系 ()联系()联系 首先,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的具体表现,两者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其次,品德的形成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
3、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最后,社会道德本身是由许许多多的品品德集合德集合构成的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品德与道德区别、联系品德与道德区别、联系()()区别区别首先,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则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其次,道德的内容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再次,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4、最后,道德是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二、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认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中学生品德发
5、展与道德教育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行为。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二节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中学生品德与特征与特征.中学生品德概念中学生品德概念 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年龄一般为11-19岁左右,依据一定的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中
6、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三)中学生品德概念与(三)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初中生品德发展特征初中生品德发展特征 道德认识水平有了进一步发展道德认识水平有了进一步发展(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情感发展上没有明显的进步:情感发展上没有明显的进步:心烦意乱期心烦意乱期 意志行动已经出现明显的广阔性、社会性意志行动已经出现明显的广阔性、社会性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三)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三)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2)高中生品德发展特征)高中生品德发展特征 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思想意识其思想意识发展具有明显的理智性,发
7、展具有明显的理智性,并带有社会性和并带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时代性的特点 情感变化明显区别于初中生情感变化明显区别于初中生:强烈、稳定:强烈、稳定 意志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意志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独立、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三章第三章 品德发展的一般理论品德发展的一般理论皮亚杰皮亚杰 科尔伯格科尔伯格 班杜拉班杜拉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节 一般理论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
8、展理论 对偶故事案例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 2、权威权威阶段阶段(68岁)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
9、提出的要求 3、可逆可逆阶段阶段(810岁)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4、公正公正阶段阶段(11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岁)不顾准则规定不顾准则规定道德认知不守恒道德认知不守恒游戏规则及成人要求没约束力游戏规则及成人要求没约束力20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2、权威阶段(、权威阶段(6-8岁)岁)完全服从权威阶段完全服从权威阶段:服从周围环境的规则和要求服从周围环境的规则和要求规则是不能更改的,必须绝对服从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
10、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21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3、可逆阶段(、可逆阶段(8-10岁)岁)对权威不再绝对服从,规则也非不可变对权威不再绝对服从,规则也非不可变在规则面前同伴关系是在规则面前同伴关系是“可逆关系可逆关系”22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234、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岁)公正即承认真正平等,根据具体情况给公正即承认真正平等,根据具体情况给出恰当处理出恰当处理从关心同情出发作为道德判断从关心同情出发作为道德判断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德育根本目的德育根本目的:促进道德判断、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
11、事法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海因茨偷药海因茨偷药 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治癌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 2000 美元。为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警察局。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前习俗水平(09岁)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
12、定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2)习俗水平(915岁)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
13、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 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 约,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赞成者认为
14、,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偷的手段 赞成者会说,赞成者会说,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值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六阶段水平阶段前习俗水平一、惩罚和服从取向二、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习俗水平三、好孩子取向四、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后习俗水平五、社会契约取向六、良心或原则取向29中学生品
15、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为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处罚(获得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所规定的行为准则第一阶段 惩罚和服从取惩罚和服从取向向第二阶段 朴素利己主义朴素利己主义取向取向根据行为直接后果来判断根据行为直接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及严重程度,服行为好坏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以避免惩罚从权威以避免惩罚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满足自需要而遵从准则,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好的行己需要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为30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第三阶段 好孩子取向好孩子取向第
16、四阶段 权威社会秩序权威社会秩序取向取向尊重多数人意见和惯常角尊重多数人意见和惯常角色行为,避免非议,赢得色行为,避免非议,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做好孩子赞赏,重视顺从做好孩子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社会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应当遵循权威及规秩序,应当遵循权威及规范,不能感情用事范,不能感情用事31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道德准则支配,将道德标准内化为内部道德命令,表现为义务感、责任感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社会契约取向第六阶段 良心或原则取良心或原则取向向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规范可以改变,基于社会价范可以改变,基于社会价值
17、和个人权利进行道德判值和个人权利进行道德判断断形成抽象的尊重个人及良形成抽象的尊重个人及良心的道德概念,遵循抽象心的道德概念,遵循抽象道德准则及普遍公正原则道德准则及普遍公正原则32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三、班杜拉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三、班杜拉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他认为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模仿学习模仿学习赏罚控制赏罚控制抗拒诱惑抗拒诱惑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二节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形成中学生品德形成形成机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品
18、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一、中学生品德形成的机制中学生品德形成的机制(凯尔曼)第一阶段:顺从第一阶段:顺从 第二阶段:认同第二阶段:认同第三阶段:内化第三阶段:内化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阶段第一阶段顺从顺从。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个人的态度受外部奖励与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以得到奖励,不顺从则受到惩罚。(1)言行受外部压力的影响,或外力的强制,或外力的诱惑;(2)表面的顺从,但内心并不相信;(3)服从行为往往是一时的,有人监督就规规矩矩、绝对服从,没有人监督就违反纪律;(4)从被迫服从,逐渐形成习惯,转化为自觉服从。中学生品德
19、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二阶段第二阶段认同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内化内化。内化是。内化是指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这意味着把外部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行为归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成为自己品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二、二、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3同伴集体的影响同伴集体的影响 4.家庭影响家庭影响 5.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三、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多道德观念模糊大多道德观念模糊 2.缺乏正确的道德情
20、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意志薄弱 4.从小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从小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四章第四章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第一节第一节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第二节第二节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第三节第三节 德育课程德育课程第四节第四节 德育模式德育模式第五节第五节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节 德育过程一、一、德育过程概述德育过程概述(一)德育过程的本质德育过程的本质 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人的品德培养和形成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节 德育过程(二)关于德育过程的“转化”理论和“内化”理论 “转化”理论,是指把德育过程看作是一定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
21、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节 德育过程(二)关于德育过程的“转化”理论和“内化”理论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二)关于德育过程的“转化”理论和“内化”理论 德育过程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二、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二、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第一层次:德育作为活动主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第二层次:德育作为
22、主体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第三层次:教育对象在德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品德和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三、德育过程中的价值引导三、德育过程中的价值引导 (一)德育过程是对人的价值引导过程 价值引导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发展的一种带领和指点,是为教育对象指点迷津,帮助其形成与人类道德精神一致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使教育对象的活动有目的,行为有方向,人生有价值。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三、德育过程中的价值引导三、德育过程中的价值引导(二)德育过程中价值引导的必要性1、德育过程中的价值引导符合教育规律 2、德育过程中的价值引导符合人的道德发展规律 3、德育过程中的价值引导是当代多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 品德 发展 道德教育 课件 复习 课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