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疾病 (3)精选课件.ppt





《运动障碍疾病 (3)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障碍疾病 (3)精选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运动障碍疾病(3)第一页,本课件共有53页运动障碍病的定义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由于脑基底节或黑质结构功能紊乱导致的以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 Disorders发生于意识清醒病人的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第二页,本课件共有53页运动障碍疾病的特点通常与基底节或多巴胺神经递质传导功能紊乱有关;临床上导致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而非运动能力本身;故肌力、感觉和小脑一般不受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所致的异常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所致的运动贫乏两大类;所有不自主运动受病人精神状态影
2、响,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第三页,本课件共有53页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Parent et al 1993第四页,本课件共有53页第五页,本课件共有53页基底节的联系 接受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传入:谷氨酸 接受中脑黑质致密带多巴胺神经元发出 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传入:多巴胺 基底节内部核团之间通过纹状体中间神 经元联系:乙酰胆碱 纹状体发出抑制性冲动到苍白球和丘脑 底核:氨基丁酸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53页正常大脑运动皮层苍白球外侧核/黑质网状带苍白球内侧核丘脑底核丘脑黑质致密带脑干脊髓+-+-+纹状体 D2 D1+第七页,本课件共有53页帕金森大脑运动皮层苍白球外侧核/黑质网状带苍白球内侧核丘脑底核丘
3、脑黑质致密带脑干脊髓+-+-+纹状体 D2 D1+第八页,本课件共有53页舞蹈病大脑运动皮层苍白球外侧核/黑质网状带苍白球内侧核丘脑底核丘脑黑质致密带脑干脊髓+-+-+纹状体 D2 D1+第九页,本课件共有53页不自主运动的类型:运动障碍或异动症(dyskinesia)震颤(tremor)舞蹈征(chorea)肌张力障碍(dystonia)抽动症(Tic)投掷症(Ballism)手足徐动症(athetosis)第十页,本课件共有53页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3页不自主运动的类型:运动障碍或易动症运动障碍或易动症(Dyskinesia)可指任何类型的不自主运动障碍。但通常指较复杂的舞蹈样、手足徐动
4、症或肌张力障碍常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发生的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或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后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3页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3页舞蹈征舞蹈征(chorea)在希腊文中指跳舞;表现为快速、不规则的、主要影响肢体远端的不自主运动。常伴有肌张力低。多见于小舞蹈病、Huntington病、肝豆状核变性等病。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3页舞蹈样动作常为双侧性。以面部最明显;肢体表现为一种极快的不规则无目的的不自主运动,上肢各关节交替伸直、屈曲、内收等动作,下肢步态颠簸、行走摇晃、易跌倒;躯干表现为脊柱不停的弯、伸或扭转;以上均在情绪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轻,
5、睡眠时消失。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3页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3页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3页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3页肝豆状核变性于1912年由Wilson 报道,也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本病的患病率为0.53/10万,发病率为0.2/10万;在欧美大多数国家本病均较罕见;基因频率约为0.56%,杂合子频率估计为1/100200;临床特点是好发于青少年、肝硬变、脑部尤其是基底节变性、角膜K-F环、肾损害等;由于WD基因发生突变,其编码的P型ATP酶(也称ATP7B)发生功能改变;早期驱铜治疗效果好。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3页临
6、床表现 起病:多发生于10 25岁,可早至2岁(个案报道),迟至60岁才发病,男比女稍多;以肝病首发者平均年龄为11.4岁;以脑症状首发者平均在18.9岁;以精神症状首发者平均20 25岁,晚发型在40 60岁发病。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53页神经系统症状1、肢体震颤:发生率是93%97%,最早最常见,呈静止性、意向性或姿势性震颤。随病情进展,四肢、头颅、下颌均可见震颤。2、构音障碍、流延、吞咽困难、面具样脸、苦笑貌、怪异表情或口面部不自主运动。3、肌强直、肢体强硬、动作缓慢、转变姿势困难等。4、步态异常:起步困难、步履僵硬、拖曳而行或慌张步态。5、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等也不少见。6、其它:共
7、济失调、小脑性语言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假性延髓麻痹等;皮层功能损害引起进行性智力减退;下丘脑损害可产生肥胖、持续高热、高血压、发作性昏迷、癫痫发作等。7、而且WD患者罕有眼球震颤和颅神经损害。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3页临床诊断1.肝病史或肝病征/锥体外系病征;2.血清CP显著降低或/及肝铜增高;3.角膜K-F环;4.阳性家族史。符合或可确诊WD;符合极可能为不典型的WD;符合极可能为症状前WD;如符合4条中的2条很可能是WD。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3页早期诊断儿童或青少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肝硬变、一过性黄疸、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明原因较长时间的肢体震颤;
8、讲话含糊不清、呛咳、吞咽困难而无第IX、X、XII三对颅神经损害,也无肌无力表现;不明原因的步态不稳或及动作不协调;精神症状合并肝病史或及肝病征;不明原因的肾小管病变或骨骼病变;不明原因反复出现溶血性贫血;持续转氨酶增高但无肝炎症状。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3页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则对症状前诊断及杂合子检出显示了其优越性;间接基因诊断法:RFLP连锁分析法或微卫星标记分析;直接基因诊断方法:WD至今已有173种突变,存在双重杂合子现象,基因诊断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3页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早期治疗、长期治疗、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减少食物中铜摄取五个方面。早期治疗:WD患者
9、在出生后即存在铜代谢障碍,5 10岁时肝内的铜饱和,此后直到出现临床症状又需数年。因此治疗越早,就可减轻或延缓患者的病情及发展。长期治疗:用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促进体内铜的排泄和减少铜的吸收,因此需要终生服药治疗。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3页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突变情况:主要遗传基础是IT15基因5端编码区内的CAG三核苷酸重复扩增。在中国人群中正常个体IT15基因(CAG)n=13-26,主要集中于16,而患者中HD等位基因(CAG)n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大于40。基因诊断方法:PCR扩增,检测有无异常扩增片段。亨廷顿病亨廷顿病(HD)的基因诊断的基因诊断 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3页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障碍疾病 3精选课件 运动障碍 疾病 精选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