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高考复习.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高考复习.ppt(10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2 2、克己复礼、克己复礼3 3、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4 4、仁者爱人、仁者爱人5 5、君子之风、君子之风6 6、周而不比、周而不比7 7、诲人不倦、诲人不倦8 8、高山仰止、高山仰止9 9、沂水春风、沂水春风1010、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论语选读高考范围论语选读高考范围(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分)(2009.浙江浙江)子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复也。”子曰:子曰:“子欲无言。子欲无言。”子贡曰:子贡曰:“子如不言子
2、如不言,则小子何述则小子何述焉?焉?”子曰: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愤不启”“不悱不悱不发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并加以评析。(加以评析。(3分)分)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无言之教”或或“教是为了不
3、教教是为了不教”亦可)。亦可)。评析:略。评析:略。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第十一课第十一课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背诵背诵78、1122章。章。2掌握掌握“习、趋、愤、与、素、诸习、趋、愤、与、素、诸”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的含义。3理理解并积累成语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发、举一反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4理解理解“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的句式特点。5领会孔子领会孔子“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启发诱
4、导”“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等等教育原教育原则和方法则和方法。发展要求发展要求6简要分析、评价孔子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的主张。的主张。以教学指导意见为复习依据以教学指导意见为复习依据复习思路及安排复习思路及安排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熟悉课文内容:熟悉课文内容利用早读读熟课文以及译文利用早读读熟课文以及译文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梳理课文内容:梳理课文内容制作内容简练的课件制作内容简练的课件每一节课完成两篇课文的复习任务每一节课完成两篇课文的复习任务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做、讲模拟试题。:做、讲模拟试题。复习目标复习目标:背诵背诵21、23、161(丘也闻(丘也闻)、136理解理解“为政以德为政
5、以德”的思想的思想为政者的基本素质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均无贫均无贫”的含义的含义背诵背诵2.1、2.3、13.6、16.1子曰:子曰:“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有耻且格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夫如是,故远人不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则修文德以来之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则安之子曰:子曰:“其身正其身
6、正,;其身不正;其身不正,。”不令而行不令而行虽令不从虽令不从2.3子曰:子曰:“道之以道之以政政,齐之以,齐之以刑刑,民免而无耻;道,民免而无耻;道之以之以德德,齐之以,齐之以礼礼,有耻且格。,有耻且格。”孔子孔子“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思想:正己、举贤、富民、正己、举贤、富民、教民教民理解理解“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思想的思想政、刑政、刑:用:用法令法令禁止人们做什么,并以禁止人们做什么,并以惩罚惩罚为为手段加以实施。手段加以实施。德、礼德、礼:鼓励人们做什么,并以:鼓励人们做什么,并以教育熏陶教育熏陶为手为手段加以实施。段加以实施。用用对比对比的手法强调的手法强调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7、。孔子反对的重要性。孔子反对武力征服武力征服,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13.6子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虽令不从。”正己正己(自身要正)(自身要正)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为政,焉用杀?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20季康子问: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何?”子曰:子曰:“临
8、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举善而教不能,则劝。”百姓被感化、被折服百姓被感化、被折服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正人先正己举贤举贤2.20季康子问: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而教不能,则劝。”(选用优秀的人)(选用优秀的人)富民、教民富民、教民13.9子适卫,冉有仆。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富矣,又既富矣,又何加焉?何加焉?
9、”曰:曰:“教之。教之。”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有若对曰:若对曰:“盍彻乎?盍彻乎?”曰: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彻也?”对曰: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孰与足?”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主张藏富于民主张藏富于民 反对横征暴敛反对横征暴敛教之以教之以礼、信、孝悌礼、信、孝悌为政者的基本素质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厚德
10、载物、厚德载物、12.7、子贡问政。子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曰:“去兵。去兵。”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诚信)取信于民(诚信)1.5子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使民以时。”奉公正己、厉行节约、爱民奉公正己、厉行节约、爱民如子(仁爱)、以民为本如子(仁爱)、以民为本取信于民、奉
11、公正己、厉行节取信于民、奉公正己、厉行节约、爱民如子(仁爱)、以民为本约、爱民如子(仁爱)、以民为本“均无贫均无贫”的含义的含义孔子主张孔子主张上下各得其分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位,该得多少是多少。哀公问于有若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有若对曰:“盍彻乎?盍彻乎?”曰:曰:“二,吾犹不足,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如之何其彻也?”对曰:对曰:“百姓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12、贫而患不安。盖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和无寡,安无倾。浙江省温岭中学浙江省温岭中学田继松田继松2010年年1月月19日日昨天,我们复习了论语选读的第一课。这一课昨天,我们复习了论语选读的第一课。这一课要掌握的内容有。这些复习内容是不是都掌握了?要掌握的内容有。这些复习内容是不是都掌握了?找几个同学试试。找几个同学试试。复习目标复习目标:背诵背诵21、23、161(丘也闻(丘也闻)、136理解理解“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思想的思想为政者的基本素质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均无贫均无贫”的含义的含义2.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2.3、道之以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齐之以刑16.1、丘也闻有
13、国有家者、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则安之。13.6、其身正、其身正正己、举贤、富民、教民正己、举贤、富民、教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百姓被感化、被折服百姓被感化、被折服教之以教之以礼、信、孝悌礼、信、孝悌教民教民(有若)对曰:(有若)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足,君孰与足?”藏富于民藏富于民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奉公正己、厉行节约、奉公正己、厉行节约、爱爱民如子(仁爱)、以民为本民如子(仁爱)、以民为本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
14、少。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第二课第二课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一、标题含义一、标题含义二、时代背景二、时代背景6.25子曰: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不觚,觚哉!觚哉!”3.1孔子谓季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礼崩乐坏、名不符实礼崩乐坏、名不符实克己克己复复礼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符合周礼。都符合周礼。复习目标复习目标:背诵背诵12.1、3.1、16.2、13.3章章理解并能够默写短语理解并能够默写短语理解理解“礼礼”和和“仁仁”的含义及其关系的含义及其关系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背诵背
15、诵12.1、3.1、16.2、13.3章章颜渊曰:颜渊曰:“请问其目。请问其目。”子曰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动孔子谓季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则,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天下无道天下无道;事不成事不成,则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也。,。名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则言不顺
16、 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则事不成君子于其言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无所苟而已矣。”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子曰:子曰:“周监于二代,周监于二代,郁郁郁郁乎文乎文哉哉,吾从周。,吾从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可忍,孰不可忍孔子谓季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名正言顺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克己复礼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郁郁乎文哉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名正言顺名正言顺犯上作乱犯上作乱然微以自然微以自文文于君亲,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君亲其谓予何。文饰、文饰
17、、掩饰掩饰绝不能容忍绝不能容忍政治清明政治清明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理解理解“礼礼”和和“仁仁”的含义及其关系的含义及其关系礼礼:以钟鼓玉帛等为外在形式,以:以钟鼓玉帛等为外在形式,以仁仁为内核。为内核。17.11子曰: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云乎哉?”3.3子曰: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即仁爱。仁:即仁爱。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父、子子。”公曰:
18、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礼与仁的礼与仁的关系关系:礼是以仁为基础,并指导仁。礼是以仁为基础,并指导仁。2.2樊迟问樊迟问仁仁。子曰:。子曰:“爱人。爱人。”问知。子曰:问知。子曰:“知人。知人。”仁仁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12.1颜渊问仁。子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19、而由人乎哉?”颜渊曰:颜渊曰:“请问其请问其目。目。”子曰: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克己克己3.14子曰: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崇古崇古3.1孔子谓季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秩序秩序13.3子路曰: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子曰:“必也必也正名乎!正名乎!”子路曰: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有是哉,子之迂也
20、!奚其正?”子曰: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正名正名1.2有子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21、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悌孝悌浙江省温岭中学浙江省温岭中学田继松田继松2010年年1月月21复习目标复习目标:背诵背诵12.1、3.1、16.2、13.3章章理解并能够默写短语理解并能够默写短语理解理解“礼礼”和和“仁仁”的含义及其关系的含义及其关系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克己复礼克己复礼颜渊曰:颜渊曰:“请问其目。请问其目。”子曰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动孔子谓季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则礼乐征伐自
22、天子出;,则,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天下无道天下无道;事不成事不成,则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也。,。名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则言不顺 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则事不成君子于其言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无所苟而已矣。”复习目标复习目标:背诵背诵12.1、3.1、16.2、13.3章章理解并能够默写短语理解并能够默写短语理解理解“礼礼”和和“仁仁”的含义及其关系的含义及其关系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克己复礼克
23、己复礼郁郁郁郁乎文乎文哉哉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名正言顺名正言顺犯上作乱犯上作乱原指名分正当,说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话合理。指做某事名义正当,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道理也说得通。礼礼:以钟鼓:以钟鼓玉帛等为外玉帛等为外在形式,以在形式,以仁仁为内核。为内核。仁:仁:即仁爱。仁以即仁爱。仁以君君、臣臣、父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前提和目的。第四课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目标复习目标:背诵背诵18.5和和18.7中的中的“子路曰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至该章结束部分。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语:理解并默写下
24、列文言词语:了解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精神。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空两行空两行空三行空三行空五行空五行空五行空五行背诵背诵18.5和和18.7中的中的“子路曰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至该章结束部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往者不可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来者犹可追子路曰:子路曰:“不仕无义不仕无义。,不可废也;不可废也;,如之何其废之,如之何其废之?,而乱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大伦。君子之仕也,。道之不行,已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知之矣。”长幼之节长幼之
25、节君臣之义君臣之义欲洁其身欲洁其身行其义也行其义也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语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语往者不可往者不可谏谏,来者犹可,来者犹可追追四体不四体不勤勤,五谷不分,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往的事情不可挽回了,未以往的事情不可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改正。来的事情还来得及改正。形容脱离生产劳动,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缺乏生产知识。明知做不到却偏要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去做。挽回挽回补救补救劳动劳动了解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精神1、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现实14.21陈成子弑简公。陈成子弑简公。16.8曰: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选读 高考 复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