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介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建筑介绍.ppt(1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古代建筑基础知识 福建博物院 楼建龙一、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木构件为主的建筑体系,与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古印度、古爱琴海文化并列为世界上五个最古老的建筑体系。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五个主要阶段: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五个主要阶段:1、石器时代(BC2100以前)起源期 2、夏、商、周(BC2100-BC221)萌芽期 3、秦汉-南北朝(BC221-AD581)发展期 4、隋、唐、宋(AD581-AD1279)成熟期 5、元、明、清(AD1279-AD1911)简化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1、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2、中国古
2、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3、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的传入4、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二个高峰5、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6、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1、石器时代 我们祖先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以满足最基本的居住要求。穴居:是已知人类最早的住所,如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等,是利用天然洞穴做为住所。穴居由袋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在木骨泥墙、夯土承重墙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发展出后来的地面建筑。巢居:如浙江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有圣人做,
3、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 2、夏、商、周时期 在夏代出现夯土建筑的基础上,商代发展出高台夯土建筑和殿堂建筑,商朝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到西周,发展成中轴对称式的四合院建筑,加之瓦的发明,三合土的应用,排水设施的构成等,简单的木构架经不断改进,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西周以后,春秋时代营建了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战国时,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出现了砖和彩画。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工程技术专著考工记中,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的许多重要建筑制度。江苏武进淹城遗址(春秋时小国淹国的都城,有城墙三圈)
4、鸟瞰3、秦汉-南北朝秦 古建走向统一化、大型化,为汉代打下基础。汉 形成我国古代建筑第一个高峰。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发展。叠梁式、穿斗式木结构形成,多层木架建筑普遍建造。斗拱普遍使用,但形式不统一,未定型。屋顶形式多样化:悬山顶、庑殿顶、攒尖、歇山、囤顶等。岩墓出现并盛行,石拱券墓,石梁板墓在东汉开始流行,石雕艺术发展。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西汉都城长安城面积约为AD4cent古罗马城的二倍半。三国、晋、南北朝 建筑技术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由于佛教的传入使得佛教建筑大发展。高层佛塔出现,如洛阳永宁寺、登封嵩岳寺、新疆赫色尔石窟、敦煌、大同、云岗、龙门等。陕西西安秦
5、始皇陵远景4、隋唐至宋隋:结束战乱及分裂,为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二次高峰创造了条件。著名建筑有河北赵县安济桥(赵洲桥,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空腹拱桥,李春)、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等。唐: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大雁塔、小雁塔、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等。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庄重大方。斗拱的结构职能鲜明,补间铺作少且造型简洁,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五代:主要建筑有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俶塔等。宋: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清明上河图)。砖石建筑主要有: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开封祐国寺塔、泉州开元寺双塔(48M)、泉州万安桥(5
6、40M)。辽: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国唯一的木塔,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山西应县木塔(辽,高67.31米)5、元、明、清元代:建造了宏大的大都城。主要建筑有北京妙应寺白塔、蓟县独乐寺等。木架建筑加工粗糙,常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的构件,构件简化,多减柱造。如: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永乐宫三清殿等。明代:砖普遍应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木结构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作用减少,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繁密。出现了木工行业的术书鲁班营造正式。代表性建筑主要有:明孝陵、十三陵、天坛、故宫等。
7、清代:园林达到极盛期,如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江南诸园林等;喇嘛教建筑兴盛,如雍和宫、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等。北京昌平明长陵祾恩殿故宫午门二、中国古建筑的形制二、中国古建筑的形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以土、木、砖、石、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甚至石、砖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的手段,以师徒关系维系技术与工艺的传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建筑逐步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体系与风格,长期的建筑实践与经验积累,通过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沿下来。历朝历代大量的建筑实例,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最直接的魅力展现。南禅寺古建筑按其形制,可以区分为传统建筑与非传统建筑二
8、大体系。在传统建筑体系中,按建筑的材料区分,可以分为木结构建筑、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以砖石为主的建筑、生土建筑、石窟、毡房、竹构建筑等;按使用功能,又可以分为居住建筑、政权建筑、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陵墓建筑、园林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和防御建筑等。佛光寺大殿佛光寺大殿按做法,我国的传统古建筑又有官式建筑与地方建筑之分。官式建筑是以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这两部由官方颁布的关于建筑技术工程的法规为准则而设计建造的建筑物。宋元及以前的官式建筑,称宋式建筑;明清时的官式建筑称清式建筑。宋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清营造法原按式样,可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
9、大式建筑又称殿式建筑,指宫殿、官署、庙宇及府邸中的主要殿堂;其建筑规模较大,可以是由多进院落及附属建筑等构成的建筑组群;建筑内部结构宏伟,有梁架、斗栱、彩绘等。小式建筑指上述建筑中的次要房屋及一般民居等,规模较小,多为单列多开间,结构上以穿斗式梁架为主。山西榆次城隍庙山西榆次县衙班房就单体建筑而言,主要类型有楼阁、宫殿、堂、亭、廊、轩、榭、斋、馆、舫、门、桥、塔等。楼阁:是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通常将带有平座的楼称为阁。宫殿:一般是建筑中的最高等级,位于中轴线上最显要的位置。宫也可指大小建筑群,如故宫、坤宁宫。堂:指正房的房屋部分,后常指厅堂,如宗祠、衙署、园林中的主要建筑等。亭:独立式建筑物,
10、多为开敞式,可有单层和重檐,并可与其他建筑类型组合。廊:是“狭长修曲”且有屋顶的过道,多作开敞式,一般用来连接不同的建筑物。轩:本是车的一种称呼,后来指有双层屋面、内部较为精细的建筑。轩可以是独立建筑,也可单指厅堂建筑中的梁架及内屋面部分。榭:本是古代高台之上的木构亭状物,后来也指园林建筑中供休息用的小型建筑,形态随宜而定。斋:指专心进修的场所,并无特殊的形态。燕居之可称为斋,学舍书屋也可称为斋。馆:一般是成组的建筑群。早期是招待宾馆的地方,也可以是文教类建筑如学馆,明清以来的会馆是较大形式的馆。门:古代建筑中的门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可以独立使用。如牌坊式门、屋宇式门、墙门、阙门等。福州水榭
11、戏台清流赖坊彩映庚古民居牌坊式门楼将乐良地绪蜒厝屋宇式门屋内视大田广平深原堂随墙式大门三、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三、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木构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主流,也是世界上历史悠久而持续时间最长的建筑体系。目前发现的最早木构建筑,是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建筑遗存。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木构建筑在中国始终一脉相承,并陈袭至今。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2、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3、独特的单体造型4、多样的装修与装饰5、写意的山水园景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木构建筑以木材构成各种形式的梁架,并作为整个建筑
12、物的承重结构主体,墙壁只起围护作用,多数不承担荷载,故有“墙倒屋不倒”之称。木构架的优点是: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材料供应比较方便。缺点是易燃、易朽,同时在封建社会中期起出现了大料难寻等问题。构架形式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构架等。木构架建筑搭建影像模拟1)木构架体系之抬梁式)木构架体系之抬梁式抬梁式:又称叠梁式、梁柱式构架。其特点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迭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三角形木构架;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
13、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檩上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抬梁式有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殿堂型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可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厅堂型又称柱梁作,横向的垂直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梁柱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抬梁式的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2)木构架体系之穿斗式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构架,也称穿逗架、穿斗架。其特点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枋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也是用横向的枋与檩连接。穿斗式构架的优点是可以使用细木料
14、,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混合式构架:即叠梁式与穿斗式混合使用的构架形式。一般是在房屋两端的山面用穿斗式而中央诸间用抬梁式的,称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法。多见于南方民居中。3)木构架体系之井干式井干式:又称木楞房。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形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主要见于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2、群体组合形式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尺度以长方形为最普遍,长边为宽,短边为深。单体建筑又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间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一种计量单位,平面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为一间。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
15、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单体建筑组合可以纵向伸长,也可以横向扩展,形成有层次、有深度的、完整而严密的群体空间组合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与组群的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二种:一是合院式。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依着横轴线以两座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构成形或H形的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四合院。适合中国古代的宗法和礼教,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有序。二是廊院式。在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连系为一。适用于宫殿、祠庙、寺观和较大的住宅等。间的宽度称“面阔”,总长称“通面阔”。房屋中间的一间称“明
16、间”,是一座房屋中面阔最大的房间;明间两侧为“次间”,次间外侧为“梢间”,最边上的为“尽间”。九间及九间以上的增加次间数。间的深度称为进深,建筑的通进深一般为通面阔的八分之五左右。进:“进”是古建筑群纵向排列的数量单位。前后纵向排列的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单体房屋依据屋架上桁(檩)的数目,也可称进深几架梁。3、独特的单体造型木构架建筑,在外形上可以分成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1)台基宋式称阶基,上古文献中称堂。台基指建筑物的基座,是建在地面上的方座部分,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特有部分。台基给建筑物以稳定感,是艺术造型和功能需要的完美结合,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部分。台基的长、宽、高是依据
17、其功能需要及主人身份地位而确定的。台基起初是出于防潮、防洪的功用,后演变为防卫之用,以及表现房屋主人的权贵与地位的象征。礼记规定:“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台基包括建筑的基础、挡土墙等,外面砌筑台帮。基础也指柱下构造,一般分为直接承受柱子的柱顶石、柱顶石下的磉墩、磉墩下的灰土三个部分。台基露明部分之下,用石平垫,称“土衬石”。台基四角转角处设角柱石,四周沿边上面平铺石面,称“阶条石”(宋式称压拦石、阶沿石)。阶条石之下,土衬石之上,是“陡板石”。带勾栏台基不带勾栏台基受佛教影响,魏晋以后重大建筑物的台基形式开始转变为须弥座。须弥座普遍使用于宫殿、主殿、塔幢等尊贵建筑上,是一
18、种最高级的台基形式。须弥座台基柱础是置于柱基础之上承托柱子的石构件。柱础在北方称柱顶石,南方也称磉墩,福建地区也有称作柱珠的。护栏一般安装在高台边缘或台基的边缘,起拦隔、围护的作用。护栏的类型大体有石栏杆、木栏杆、矮墙三类。石栏杆也称“寻杖栏杆”,由地袱、望柱、栏板三部分构成。2)屋身屋身:由木构架加上围护结构和门窗等构成。木构架是以木材作为承重构件,由柱、梁、桁(檩)、枋等组成的构架空间。(1)柱:垂直受力构件。按所在部位,可分檐柱、角柱、金柱、山柱、中柱,以及瓜柱、童柱、雷公柱、垂柱、草架柱、擎檐柱等。宋(左)、清(右)立柱与斗栱比较柱侧脚:为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感,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山面
19、柱、角檐柱等向内倾斜的做法。柱升起:又作生起。为使建筑物的檐口呈现出一条柔和的曲线,从当心间往两旁,柱子依次递高两寸。(2)梁:属压弯构件,沿建筑进深方向设置。根据它在构架中的部位和长短不同,清式主要有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随梁等;卷棚顶构架中有月梁、四架梁、六架梁;走廊部位有抱头梁、挑尖梁;大进深建筑中,又有单步梁、双步梁、三步梁;四面坡建筑中,还有角梁、顺梁、扒梁、抹角梁、递角梁、太平梁、穿梁、天花梁等。挑尖梁头(3)桁:受均布荷载的压弯构件,又称檩。断面为圆形,置于梁上,沿面阔方向安装,与梁垂直,桁上承椽子。依所在位置的不同,有挑檐桁、檐桁(有斗拱的称正心桁)、金桁、脊桁等。(4)枋:
20、起联系或承重作用的水平构件。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既有作为受力构件的,也有作为连结构件,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按其位置和作用不同,主要有额枋、随梁枋、踩步金枋、承椽枋、天花枋、脊枋、金枋、燕尾枋;穿插枋、跨空枋;平板枋等。(5)屋面木基层在木构架上面,是屋面木基层,这部分构件主要有椽子、望板、连檐、瓦口等。椽子依位置不同分别称为檐椽、花架椽、脑椽。檐椽之上,还有一层椽子,叫飞椽。飞檐部分略略向上翘起,使挑出深远的屋檐成反宇之势,有利于室内采光,还可将屋面流下的雨水抛出更远。望砖(6)斗栱斗栱在宋代称铺作,清代称科。斗栱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显示建筑等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斗栱由重叠的
21、弓形曲木和斗形的木块组合而成,是柱子与梁架之间的过渡构件。斗栱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出檐、传递荷载、减少跨度。一组斗栱,也称一攒斗栱,是由斗、栱、昂等组成,依其所处的部位,主要有平身科斗栱(宋式补间铺作)、柱头科斗栱(宋式柱头铺作)、角科斗栱(宋式转角铺作)三类,以及用于房屋内部檩枋梁架之间所用的隔架科斗栱(宋式襻间铺作)等。升、斗为正方形或近似方形的构件,因其形似古代量器“升”、“斗”而得名,在整攒斗拱中它是连结的节点。斗主要有座斗(也称大斗,宋称栌斗)、十八斗(宋称交互斗)、齐心斗、槽升子及三才升(宋均称散斗)几种。栱两端头微弯曲成卷杀。主要有正心瓜栱(宋称泥道栱)、万栱(宋称慢栱)、瓜栱(宋称
22、瓜子栱)、厢栱(宋称令栱)、翘(宋称华栱)等。一斗三升隔架斗栱单翘单昂平身科斗栱斗口单昂柱头科斗栱宋代的“材份”制,及清代的“斗口”或“口份”制,都是以斗栱的尺寸作为模数基础的。宋营造法式规定“构屋之制,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材”有单材、足材之分,其基本尺度即断面的宽和高,实际即为栱之断面尺寸。又曰“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清工程做法规定建筑及各构件尺寸以口份即斗口为模数,斗口是指斗栱中平身科座斗的卯口,分11个等级,即6寸、5.5寸1.5寸、1寸,以半寸为一个级差,称十一等材,依照建筑规模加以选择。面阔、进深
23、以斗科攒数而定,每攒以斗口数十一份定宽。小式建筑无斗拱,以檐柱径即“D”为基本模数。斗拱的形象,在战国、汉代的青铜器、画像砖中已有表现,但这时的斗拱还比较简单。由唐、宋、元至明、清,斗栱呈现由大而小、由雄壮而纤巧、由结构而装饰、由真结构而部分假刻、由疏朗而繁密的过程,是鉴别建筑时代的重要依据。(7)榫卯构造我国木构建筑的构造,是以榫卯结合为原则的。木结构的形式和榫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所谓榫,即小于构件断面的凸出部分;卯,即构件上的开口或穿眼。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除屋面椽子
24、、连檐、望板、角梁等几处用铁钉外,其它大木构造都靠榫卯来结合。梁柱对卯模拟影像故宫慈宁宫桁檩螳螂榫(1)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主要有:管脚榫,即固定柱脚的榫;套顶榫,穿透柱顶石直接落脚于磉墩上的长榫;瓜柱柱脚半榫等。(2)水平与垂直构件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馒头榫,柱头与梁头垂直相交时所用的榫;燕尾榫,又称大头榫、银锭榫,其端部宽、根部窄;箍头榫,是将枋子由柱中向外加出一柱径长,柱皮外做箍头;雀替与柱子连接 枋与柱连接透榫,适用于需要拉结,但又无法用上起下落的方法进行安装的部位;半榫,两端同时插入的半榫,分别做出等掌和压掌。大小额枋与角檐柱相交做法檐柱穿插枋卯眼(3)水平构件互交部位常用的榫卯:大头
25、榫,亦即燕尾榫;十字刻半榫,主要用于方形构件的十字搭交,在相交处各在上、下面刻去一半;十字卡腰榫,俗称蚂蜂腰,主要用于搭交桁檩,是将桁檩沿宽窄面均分四等份,沿高低面分二等份,依所需角度刻去两边各一份,按山面压檐面的原则各刻去上面或下面一半,然后扣搭相交。重檐金柱上端所开卯口中柱上端所开卯口(4)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栽销,在两层构件相叠面的对应位置凿眼,然后把木销栽入下层构件的销眼内;穿销,销子穿透二层乃至多层构件;古建大门门口的门簪,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穿销。(5)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桁碗(小式称檩碗),凡桁檩与柁梁、脊瓜柱相交处,都须使用桁碗;趴梁阶梯榫,多用于趴
26、梁、抹角梁与桁檩半叠交以及短趴梁与长趴梁相交的部位;压掌榫,多用于角梁与由戗或由戗之间接续相交的节点。(6)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银锭扣,两头大、中腰细的榫;穿带,将拼粘好的板的反面刻剔出燕尾槽,槽一端略宽,另一端略窄;抄手带,是穿带的一种形式,在木板小面居中打透眼;裁口,将木板小面用裁刨裁掉一半,两边交错裁做,然后搭接使用;龙凤榫,亦称企口,将木板小面居中打槽,另一块居中裁作凸榫,两板互相咬合。3)屋顶屋顶形式主要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顶五种基本形式。其中庑殿顶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顶之分;歇山顶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卷棚歇山顶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单层,也有二层;攒尖顶则有三角
27、、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扇形、套方、双环、卷书等,以及二种或二种以上组合而成的复合式建筑。(1)硬山顶硬山顶:屋面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人字瓦坡到山墙处停止不外出,共有四条垂脊、一条大脊。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以小式为常见,如清工程做法则例中列举的七檩小式、六檩小式、五檩小式等,其中七檩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民居中体量最大、地位最显赫的建筑,常用作主房或过厅。硬山建筑也有不少大式的实例,有带斗拱和无斗拱两种,见于宫殿、寺庙中的附属用房或配房等。硬山顶(2)悬山顶悬山顶:又称挑山、出山
28、,宋式称不厦两头造。屋面前后两面坡,而且两山屋面悬出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悬山各部檩子一并挑出,在檩子头上钉博缝板。悬山顶也是四条垂脊、一条大脊。悬山在民居建筑中,北方较少使用,而南方由于雨水多和大多为泥墙,故大量使用。悬山顶(3)歇山顶宋式称九脊殿、曹殿、汉殿等。歇山,意为屋山止歇在屋顶之内。外形似庑殿顶的下部和悬山顶的上部组合而成。其上段具有悬山式建筑的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如屋面有四坡,山面两坡与檐面两坡相交形成四条脊等。歇山顶有正脊、垂脊、岔脊九条脊,等级仅次于庑殿。收山是歇山顶建筑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
29、自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这样一来便引起结构上一些变化,如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宋式称“厦两头造”。重檐歇山顶单檐歇山顶(4)庑殿顶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庄子外物注曰:“阿,屋曲檐也”。四阿即指有四面坡的曲檐屋顶,是最尊贵的屋顶形式。由正脊和四垂脊组成,外观四坡五脊。推山,就是将四坡顶庑殿建筑的两山屋面向外侧推出,使正脊加长、两山屋面变陡。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使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向外侧弯曲的柔和曲线(折线)。营造算例中规定:“(庑殿推山)除檐步方角不推外,自金步至脊步,每步递减一成。”檐步方角不推是指山面檐步不推,是推山的一条重要原则,以保证角梁的“方角”位置和两侧檐口交圈。单檐庑殿
30、顶重檐庑殿顶庑殿构架效果图(5)攒尖顶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顶。攒尖顶建筑在古建筑中大量存在,如不同形式的亭子、坛庙建筑等。攒尖顶:八角攒尖顶圆形攒尖顶双环攒尖顶(6)举折与举架中国木构建筑的瓦坡是曲线,而不是直线。这道曲线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和缓,有利于对屋面雨水的排除并使其不会下溅柱脚。古人曾以“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影)而纳光”及“上尊而宇卑,吐水疾而溜远”来阐述它的优越性。早期的曲线一般较平缓,宋以后举架增加,明清时更高,屋面曲线也更陡了。屋顶的坡度是由举折与举架决定的。举折是宋式名词。举,指屋架的高度;折,指屋顶曲面。举折即关于屋顶高度与屋面曲度的处
31、理方法。举架:是清式名词,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中的垂直距离(举高)除对应步架(水平距离)长度所得的系数。举架之法是从下往上的推算方法,从檐檩中线往上依步架依次为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屋面坡度愈往上愈陡。举折做法影像模拟4)墙体墙体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墙可以维护结构、阻挡外界风雪雨水的侵袭,隔热保温;内墙则把室内分隔成许多大小不等、具备各种用途的房间。按使用性质,墙可分为城墙、屋墙、院墙、挡土墙和墓墙等;依建筑材料,则有土墙(夯土墙和土坯墙)、砖墙、石墙、木墙、夹泥墙等;以结构受力情况,有承重墙与非承重墙之别。墙体依其所在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主要有后檐墙(前檐主要安装门窗)、山墙、廊墙(指有走廊的建筑内侧檐柱与金柱之间的山墙)、扇面墙(在次间、梢间的后檐金柱间或中柱间沿面阔方向砌筑的墙)、隔断墙(室内沿进深方向砌筑的隔墙)、槛墙(窗子下部的矮墙)等。在建筑群体中,为了分割空间,又有院墙、影壁(建在大门之内以遮挡视线)、照壁(建在与大门相对的室外)、花墙等。墙体一般由裙肩(下肩)、墙身及上部墙肩(也称“墙顶”、“签尖”)三部分组成。硬山山墙外立面 硬山建筑墀头影壁 谢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