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的排泄功能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肾脏的排泄功能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脏的排泄功能课件.ppt(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Kidneys maintain H2O balance by regulating urine concentrationDaily H2O intake balanced by H2O excretion Kidneys react to changes in osmolarity,volume,and blood pressure(receptor types?)1、排泄:机体将代谢尾产物、过剩的物质和进入体内的异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2、排泄的途径:由呼吸器官(肺)排出:二氧化碳和水;由消化道(大肠)排出:胆色素和经肠粘膜排出的一些无机盐;由皮肤排出:一部分水、氯化钠及少量
2、尿素等;由肾脏排出:肾脏排出的排泄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因而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第一节 肾的结构和功能概述 一、肾脏的结构特征(一)肾单位 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1、皮质肾单位:肾小球体积较小,约占肾单位总数的85%-90%。2、近髓肾单位:肾小球体积较大,髓袢长,可到内髓质层。在尿的浓缩与稀释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三)近球小体 1、颗粒细胞(近球细胞):位于入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椭圆形,内含分泌颗粒,分泌颗粒内有肾素;2、系膜(间质)细胞: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群细胞,具有吞噬功能;3、致密斑:远曲小管起始部的高柱状上皮细胞,因局部呈现斑纹隆起,故称为致密斑。可感受小管液中N
3、aCI含量降低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颗粒细胞,使其释放肾素。近球小体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因而皮质肾单位含肾素较多,而近髓肾单位则几乎不含肾素。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血液供应很丰富,约94%的血液分布在肾皮质层,5%-6%分布在外髓,其余不到1%供应内髓。肾血流量主要指肾皮质血流量。(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稳定。(二)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1、神经调节:肾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时,释放NE,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2、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等都能使肾血管收缩;前列腺素、乙酰胆碱、心房利尿钠肽舒张
4、肾血管。(三)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 1、血流量大;2、分布不均匀;3、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高,有利于滤过。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血浆胶渗压高,利于重吸收。三、肾的基本功能 1、尿生成(排泄):清除终末产物、多余物质、异物药物等。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节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2、生成活性物质:renin、EPO、1,25-(OH)2-D3、PG 、kinins 四、尿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尿的化学组成 尿液中95%-97%是水,3%-5%是溶质,溶质主要是电解质和非蛋白含氮物,在电解质中以Na+、K+、Cl-含量最多。非蛋白含氮物中以尿素为主,还有肌酐、马尿酸、尿胆素等
5、。(二)尿的理化性质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比重1.015-1.025,渗透压一般比血浆高,PH值5.0-7.0,最大变动范围4.5-8.0。尿液的颜色、比重、渗透压、PH值受尿量多少及食物性质的影响。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10002000ml,平均约1500 ml;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以上称为多尿;每昼夜尿量持续在100500ml范围内称为少尿;每昼夜尿量不到100ml称为无尿。尿量太多或太少,均给机体带来不良后果。第二节 尿液的生成过程 尿生成的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一、肾小球的滤过(一)肾小球滤过率(GFR)每分
6、钟两肾生成的原尿(超滤液)量。正常约为125ml/min左右。(二)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19%)。(三)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2、滤过膜的面积及其通透性(1)滤过膜的面积:1.5m2以上(2)滤过膜的通透性:机械屏障:有效半径大于4.2nm,完全不能滤过。电学屏障:带负电荷的糖蛋白覆盖 3、肾血浆流量(影响大)(影响大):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的重吸收(一)重吸收方式 1、主动重吸收: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2、被动重吸收。(
7、二)物质的重吸收 1、近球小管:重吸收最主要部位。67%Na+、CI-、K+和水被重吸收;85%的HCO3-也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H+则分泌到肾小管中。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基侧膜上的Na+泵。(1)Na+、CI-和水的重吸收:在近球小管前半段,大部分Na+与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与H+逆向转运而被主动重吸收;而在近球小管后半段,Na+和CI-主要通过细胞旁路而被动重吸收。水随溶质重吸收而重吸收,因该段小管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同,故为等渗重吸收。在近球小管后半段,NaCI是通过细胞旁路和跨上皮细胞两条途径而被重吸收的。小管液进入近球小管后半段时,绝大多数的葡萄糖、氨
8、基酸已被重吸收。由于HCO3-重吸收速率明显大于CI-重吸收,CI-留在小管液中,造成近球小管后半段的CI-浓度比管周组织间液高20%-40%。因此,CI-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紧密连接处)而重吸收回血。由于CI-被动重吸收是生电性的,使小管液中正离子相对较多,造成管内外电位差,管腔内带正电,管外带负电,在这种电位差的作用下,Na+顺电位差通过细胞旁路而被动重吸收。因此,NaCI的重吸收都是被动的。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是靠渗透作用而进行的。(2)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通过Na+-H+交换,H+由细胞内分泌到小管液中,Na+进入细胞内,并与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肾小管上皮细胞
9、的管腔膜对HCO3-无通透性,小管液中的HCO3-不能直接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小管液中的HCO3-与小管液中的H+结合生成H2CO3,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H2CO3迅速分解为CO2和水。CO2是高度脂溶性物质,能迅速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在碳酸酐酶催化下,细胞内的H2O与CO2结合,生成H2CO3,H2CO3又解离成H+和HCO3-。H+通过Na+-H+交换从细胞内分泌到小管液中,HCO3-则与Na+一起转运回血。所以,HCO3-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所以,HCO3-的重吸收率明显大于CI-的重吸收率。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H+就重吸收1个NaHCO3回血,这在体内的酸碱平衡调节中起到
10、重要作用。(3)K+的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的K+,67%左右在近球小管重吸收(主动重吸收,机制不详),而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4)葡萄糖和氨基酸重吸收: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其他各段肾小管都没有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能力。如果在近球小管以后的小管液中仍含有葡萄糖,则尿中将出现葡萄糖。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均属继发性主动重吸收。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所以,肾糖阈是指刚一出现尿糖时的血糖浓度或者是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2、
11、髓袢:小管液中20%的Na+、CI-、和K+等物质在髓袢被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I主动重吸收在尿液稀释和浓缩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1Na+:2Cl-:1K+同向转运模式 通过钠泵活动,继发性主动重吸收2Cl-,同时伴随2Na+重吸收,其中1Na+主动重吸收,1Na+经细胞旁路被动重吸收,为Na+重吸收节约50%能量。速尿、利尿酸能与同向转运体结合,抑制其转运功能,使NaCI的重吸收受到抑制,破坏外髓的高渗状态,并使小管液的渗透压升高,妨碍小管液中水的重吸收而导致利尿。3、远球小管和集合管:(1)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大约12%滤过的Na+和CI-远曲小管前段:NaCl同向转运 远曲小管后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肾脏的排泄功能 课件 肾脏 排泄 功能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