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标准》研究.ppt(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部分课程的一般理论一一.课程的内涵课程的内涵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n n新的课程观有了两大突破:第一第一 拓宽了课程的领域。拓宽了课程的领域。第二第二 全面地认识了课程的教育功能。全面地认识了课程的教育功能。n n课程设置主要涉及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1.学校寻求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学校寻求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什么;2.2.能够提供哪些教育经验使学校有可能达到这能够提供哪些教育经验使学校有可能达到这些目的;些目的;3.3.怎样把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起来;怎样把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起来;4.4.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正在接近这些目标。我
2、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正在接近这些目标。二语文课程的设置n n国际课程分类:核心课程 知识课程 技艺课程夏、商学校夏、商学校庠、序西周西周 课程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清朝末年(清朝末年(1903年)年)标志现代学科意义的 语文课程诞生。定名: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民国(民国(1920年)年)五四运动 定名:国语新中国建立新中国建立定名:语文三语文课程标准的编订n n 作用:A.是语文教学活动前教材编写的依据B.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组织的规范 C.是语文教学活动后教学评估的准则 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论述,对语文教学目标或目的和要求的规定,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说明,对语文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阐释
3、,对语文教学注意事项和配套措施的提示。n n内容: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后课程改革研究的历程一课程改革的历程一课程改革的历程(一)起步阶段(一)起步阶段(19781985)1介绍、总结国内外课程改革实验。2各个学科的课程实验分布极不平衡。(二)拓展阶段(二)拓展阶段(19861992)1实验的规模、范围不断拓展,种类不断增多。2实验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三)深化阶段(三)深化阶段(19931999)1实验的自我反省意识增强。2实验的科学水平进一步提高。3活动课程实验迅猛发展。4课程管理体制的研究和 实践获得突破性进展。(四)启动和实施阶段(四)启动和实施阶段(2000200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4、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 (2000-2001)试点实验阶段 (2002-2004)全面推广阶段 (2005年)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课程改革的动因(一)课程改革的动因:1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语文的要求 2新的文化观念、人文精神和课程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二)课程改革的条件(二)课程改革的条件 1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以及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2改革各种考试和评估的制度和方法,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4师生之间创设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3老师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三)课程改革的内容(三)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目
5、标的确定 2课程结构的优化 3课程内容的更新 4教材的编制与建设 5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校本课程实验、地方课程实验)(四)学科课程实验异常活跃(四)学科课程实验异常活跃 120年来,学科课程实验涵盖面广 2活动课程实验备受关注 3综合课程实验引人注目 4课程整体实验成效显著(五)课程改革的模式(五)课程改革的模式第三部分语文课程标准研 究一一.关于课程性质与地位关于课程性质与地位(一)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一)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n n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n
6、 n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二)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二)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二)语文课程的功能、地位n n功能:功能: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全面发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全面发展基础,是终身发展的基础。展基础,是终身发展的基础。n n 地位:地位: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段的重要地位。二二.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
7、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 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2 2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3 3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4 4语文学科的社会性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三)积极倡导自主、(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三.关于课程目标关于课程目标(一)设计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一)设计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一)设计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一)设计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 1 1九年一贯整体考虑,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8、、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考虑,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性和连续性。2 2从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全面而富有新意。从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全面而富有新意。3 3从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五个方面提出“阶段目标阶段目标”,其中,其中“综合性综合性学习学习”的目标更应引起重视。的目标更应引起重视。(二)关于总目标的特点(二)关于总目标的特点1 1努力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是通过一是通过“知识、能力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过程、方法”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
9、的工具性。二是通过二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2 2突出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自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性。(三)关于阶段目标的特点(三)关于阶段目标的特点1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2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3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4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5把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注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四四.关于实施建议关于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1 1“新新”新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改变教材陈旧的面貌,更新教材内容。2 2“实
10、实”指培植思想情感,树立学语文信心;养成学习良好习惯;加强整合注重实用;教材深入浅出。3 3“活活”一是活用教材内容“活”;二是教材要体现内容和要求上的弹性,不要编满,不要求过死,给地方、学校、教师、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三是教材形式要“活”。4 4“宽宽”一是指课程的内容要宽。二是指教育、教学的渠道要宽。(二)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2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3要根据需要,适时适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三)关于教学建议(三)关于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实现角色的转换 由
11、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时代,需要掌握的新技能 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实现这方面的目标与实现其他目标的关系。4打好基础,开发潜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四)关于评价建议(四)关于评价建议 1明确评价的目的。2不断改进评价的方式。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人。第四部分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一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一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1舶来式课程改革理论研究的困惑。2课程改革理性的缺失。3课程实验发展不平衡 4课程实验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5课程实验的理论建设十分薄弱 二课程改革研究展望二课程改革研究展望 1.理性整合:理论框架与模式构建 2.关注实践:理论研究基础与动力 3.课程实验目标取向愈益合理 4.课程实验的类型层次日益多样化 5.课程实验理论的深入研究与课程实验水平的普通提高 6.课程实验的组织管理将更加完善 7.坚持自我更新,促进自我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