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备课教案7篇.docx
《202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备课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备课教案7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备课教案7篇 老师在上课之前都会打算好自己的教学教案,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老师务必要考虑联系实际,我今日就为您带来了七年级下册历史备课教案7篇,信任肯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教案1 学问与实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务、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驾驭 学问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实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实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育; 3、口头表达实力的熬炼。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
2、败的缘由。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建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探讨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日我们共同探讨这课的内容。 3、讲解并描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晰,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
3、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照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也许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爱好,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头。(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打算,后由学生发言,讲解并描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
4、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4、小结。展示课件学问点汇萃 5、课堂探讨: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分。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绽开探讨。 最终由老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辩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疼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行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领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允的。
5、) 七年级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记,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实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相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限制人才,又为隋唐的旺盛供应了人才,培育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实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育学生的比较分析实力。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旺盛的缘由之一,相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
6、用 教学方法: 讲解、探讨、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从前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改变,今日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须要,很多地主学问分子要求参加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须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记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学问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冲突,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
7、后世发挥了主动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行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供应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学问: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简单。 制举:为皇帝选拔“特别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干脆录用。 活动探讨: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允竞争使有实力的人有施展
8、才能的舞台;按起先成果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老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2、正确相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限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老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七年级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驾驭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育学生的识
9、图实力、视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实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情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念和骄傲感。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记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情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许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10、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学问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洁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
11、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探讨、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运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视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沟通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常常骚扰我
12、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缘由(可分组探讨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斗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协作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缘由。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我国人民抵挡外侮的第一次成功,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平安。(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热忱,体会到“得道多助”
13、、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殊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剧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敬重,在民间具有剧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每当遭遇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旧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解并描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起先侵略活
14、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复原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沟通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力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成功,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冲突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起先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斗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化,特别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七年级历史教案4
15、学问与实力 驾驭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务、时间;相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实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实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育; 3、口头表达实力的熬炼。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缘由。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建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探讨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日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访西域: 1、
16、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心政府的起先。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干脆友好往来的起先。 四、小结。展示课件学问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
17、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心政府的起先。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干脆友好往来的起先。 七年级历史教案5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旺盛,大运输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索与探究“隋朝经济旺盛出现的缘由?”“隋朝开通大运输河的主要目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级 下册 历史 备课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