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 说“木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说“木叶”是林庚先生为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而作的一篇文艺理论随笔,作为一篇文艺理论随笔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来说读懂并不容易,而且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思路有些跳跃,也增加了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但是阅读这样的文章不但能使我们感受到古代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学情分析: 本文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现在的中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积累不多,理解
2、不深厚,要学生自己单凭自己的知识积累、认知能力去把握作品的内容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的学生由于自己知识水平的欠缺,对这样的文章也没有多大的兴趣,更意识不到说“木叶”在其体现民族文化层面上的作用了,所以教师应是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比较的方法去把握、理解、体悟作者的基本观点,并引导学生去理解、品味文中出现的大量诗句,把握诗歌意象,进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品精髓,掌握诗歌意象,感受到古代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课外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搜集自己所学诗歌意象,然后小组分析、交流,最后各小组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行
3、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2、学习借鉴文章的写法,练习写一写文艺评论。 过程与方法: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 2、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习论述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 能力,增强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 能力, 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引导法 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的
4、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指什么呢?(学生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去品味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去思考作者说的“什么是木叶”,“作者是怎样说木叶的”和“为什么要说木叶”。 二、了解作者 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三、课文梳理与解读,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精髓。(学生齐读,个别读,速读,精读相结合,讨论,教师及时引导) 1、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 ? (“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木叶”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2、围绕“木叶”,作者是怎样“说”的?弄清
5、作者的思路和他所采用的方法。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列举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情况。) (第3段:提出对“木”的来历要思索。 )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 (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 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 的形象不一致,
6、“木叶”暗示着落叶。 (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 3、思考:古诗中的艺术形象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要“说”“木叶”呢?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辨析“木叶”外,还有什么是他想要表达的? (借说“木叶”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4、拓展延伸: (1)下面的诗句都与“月”有关,说说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7、。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月亮是思乡之情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2)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是
8、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而且“柳”与“留”谐音。) 四、小结: 作者由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运用大量实例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借“木叶”的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将深奥的文学理论说得通俗明白。不但使我们感受到古代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五、作业 1、读下面一首诗,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风鸣两岸叶”中的“叶”能否换成“木”?为什么? (2) 说说你对诗中“
9、孤舟”意象的理解。 2、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两首以上的诗词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六、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木:落叶、空阔、疏朗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外形上的) 木:透着黄色、干燥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色泽上的)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 ,但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不大,由于涉及到的的古诗词较多,有的地方学生读起来比较艰难,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计划让学生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进而理解把握作者的意图,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最后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增强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自豪感。 但是由于学生的积累量不够,预习不充分,也由于课堂容量较多,虽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但对课文深层的意义理解不到位,而且教学过程稍显急促,学生的拓展训练不够,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都应有所改进。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说木叶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