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docx
《2023年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 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 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古代是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先哲们也纷纷针对个人修养的境界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在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对中国古人的修养标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明确应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儒家 孔子所提倡的个人修养以“仁”为核心。而“仁”是人的性情的真的并且合礼的流露。一方面,人不应该矫揉造作,应探索并追随自己的内心。只有在直视自己欲望的前提下,才能推己及人,反之则无法“通天下之志”(论语补疏)。但另一方面,人又应该自觉地接受礼法的约束,不能任意妄为。在不断平衡自身欲望与礼法约束的
2、过程中,人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境界。孔子并不十分看重个人行为的社会意义,虽然如果人们都能合礼地流露自己的欲望,对社会有利无害,但孔子看重的确是个人自身的“心安”。这一点可以从孔子一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卫灵公、“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的人生追求中看出。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圣人,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一方面,他同样认为为人处事的出发点应该是个人的性情而非对结果等多方因素的理性判断;另一方面,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首先,他将个人修养扩张到了政治层面,主张统治阶级推行仁政。其次,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同时又指
3、出人们提高自身修养,最后达到圣人的方法是“将此四端扩而充之”。最后,孟子还提出了“浩然之气”的说法,把它作为“个人在最高境界中之精神状态”,而要达到此种状态,则要“集气”,并做到“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公孙丑上)。 荀子与孔孟同样把性情当做君子为人处事的依据,他认为祭祀“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礼论篇)。但与孔孟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若要提高自身修养,则应该“伏木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性恶篇)。荀子还提出,在人积善的过程中,礼法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方面,礼法可以约束个人的行为,抑制人性中的恶念;另一方面, 也可以感化人民,动之以情,最后让人
4、达到“仁而且智”的境界。 墨家 与孔子孟子不注重结果,只注重个人性情的修养不同,墨子把“功”、“利”当成个人修养的重要指标。墨子强调功利并非为己,而是以自己的切实行动救世。墨子所强调的行为准则也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为求人民之富庶,墨子提倡“节用、节葬、短丧、非乐”;为防止战争对社会的危害,墨子倡导“兼爱、非攻”;为使人们兼爱,墨子注重制裁,并提出了“非命”之说。可以说,墨子心目中个人修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是个人对社会人民的有益影响。然而,墨子的某些看法过于理智而匮于人情,是以被荀子批判为“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天论篇)。 道家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哲学史 2023 中国古代 哲学 个人修养 读冯友兰 先生 中国 哲学史 有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