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2023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轴对称图形案例分析报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从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用合理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会判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2、轴对称图形,但是在日常生活等熟悉的情境中,学生对轴对称现象的存在并不是一无所知,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时,以合作与探究为主,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更加系统和清晰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探知欲,所一针对这一具体内容,课的开始是以蝴蝶飞舞,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学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比较感兴趣。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了我们眼前,(电脑出示半只蝴蝶)。可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藏起来了
3、,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是怎么样的吗?【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出示多种翅膀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种?(因为和身上的半边翅膀是一模一样的。)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游。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2)谈话:我把这些物体的平面图形送给了每一位同学,请你们拿出这些平面图形。
4、同学们都觉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那我们怎么样来验证呢?(学生说用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 谈话:自己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全班汇报。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说。 反馈: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边演示边说。 学生1:这些 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学生2:他们都是对称的。 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重叠在一起,也可说是图形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那其他两个图形是不是对折后也完全重合呢? 指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谈话: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有一条什么?(一条折痕) 这条折痕所在
5、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一起来认识*图的对称轴后,请学生指出飞机、奖杯的对称轴。 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之间轴对称图形特征及指出轴对称图形。【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通过实际操作,使一般问题转化为今天所要解决的内容】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圆形,并按顺序给图形编号。 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每个图形是不是? (可把这个图形对折,看折痕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 学生动手折。 反馈:指正方形,请学生判断并演示不同折法。 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能完全重合,左右对折
6、或沿对角线对折都能完全重合。不管怎么样对折,只要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都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指出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及时巩固,深入认识 1、找一找 谈话: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想认识更多更美的轴对称图形吗?那就和我一起去展览馆看看吧。看,里面有很多美丽的图形,你能回答展厅的问题吗?出示想想做做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2做一做 谈话: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你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吗?请同学们拿出材料,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将做的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3、画一画 谈话:这些图上都只画了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指导
7、学生先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4、猜一猜 谈话:我们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遮住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电脑出示五角星、奥运五环旗、中国结、工商银行标志等图案一半,学生回答后,展示整个轴对称图形。在联系中增加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 四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谈话:轴对称图形给人一种和谐、对称的美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美丽的对称现象,请欣赏。(课间播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炭化:大家感觉美吗?如果把它们画下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希望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推荐第2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
8、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种种误区 宿城区项里中心小学 徐生民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它的应用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变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以“整合”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带动教育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中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问题,最根本的就是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使用价值。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 首先使制作使用课件超量、超限、超时。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
9、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理解和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觉、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课件使用和课堂教学两者关系处置失当。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
10、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为了整合而整合在很多学校,各学科教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
11、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例如,在进行一些理科试验课时,教师让学生用电脑中的动画模拟天平称砝码,在电脑上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等,学生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还有一些协作形式的课,明明可以大声在课堂上发言的
12、,却要在论坛中用敲击键盘取而代之。 也许有的教师是追求新颖,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的工具,传统的东西就过时该淘汰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他们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甚至连教师也迷失了自我。一次遇上临时停电,一位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时,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我没有利用任何信息技术,我感觉讲得很顺畅,学生听得也挺投入。可见,并不是有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形式就该丢弃,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整合的
13、热度正在减退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是非常先进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践后,方知“整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个拦路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很多学校处于观望状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在降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为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整合”是分层次的,应该是循序
14、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整合”还是大有作为的。 推荐第3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A0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黄潭中学 余 杰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来阐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 关键词教育课程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
15、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课题,第一层面的第一类课题是,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其实质就是课程信息化,它的教育技术专家们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立场上所特别关注的问题,追求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第一层面的第二类课题是,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其实质是信息技术
16、课程化,它是课程专家们站在课程变迁创新立场上所格外重视的问题,追求的是“课题一信息技术”的单向整合,第二层面的课题则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言归于好程互动在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实质是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它是人们立足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同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上所深入探究的问题,追求的是以教育情境中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 实际上和实质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既包涵了“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信息技术”的两种单向整合,双追求一种深化和提高,教育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已经分别就“信息文化课程”的
17、整合和“课程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分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深入挖掘,探讨和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课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面对这一课题,人们需要首先在更深的层次上探明两个基本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哪些基本原理?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不仅关涉课程结构与课程过程的平衡和统一而且是当代课程本质的实现形式之一,在文化哲学视野里,课程作为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实质就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在课程结构与过程的统一的意义上,课程就是人的学习过程。人的学习总是具体的知识学习、
18、经验学习、文化价值学习以及学习的实现,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分别处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经验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以及课程研制的整合等四条基本原理 (一)知识的整合 A07 在分科课程的历史传统里对人的学习而言知识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知识的外在与内化的关系、不同知识系列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准备与获取的关系所以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科知识的学习,二是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学习实质上是行为的持续而较为稳定的变化,行为变化只有在实际生活情境里
19、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很少是仅仅应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的;而更多的是超越学科界限综合应用适合的或有关的知识,这就需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如果问题或情境超越了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并且十分重要人们就会尝试着去寻找和掌握未具有的必要知识,这就需要具有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在信息文化背景里,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课程所含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和呈现。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虚拟的真实情景
20、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比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经验的整合 这里所谓的经验,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哲学一元论意义上的经验,学习经验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学习者在经验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活动中学习心理与经验世界的双向互动。人关于自己和世界的观念来自经验的建构,所以对于学习者学习的真正实
21、现来说,课程就必须经验化,但是当前我国课程只停留在作为内容的外在知识层面而忽视了经验的内化,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等待着接受外在的知识而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冲主动的过程,就需要使课程成为学生亲身经历的经验使学生学习生涯成为一种永远无法忘怀的经验。 经验学习的机制主要有转化、同化和顺应三方面转化就是通过知识内容与环境的融合,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条件,创造出作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同比,就是内在的心理经验图式将学习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主动反应形成的各经验散片吸收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应,就是能动地把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心理经验图式,以应对经验世界变化着
22、的情境和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经验的整合原理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和时空统一的整合一是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创新学习环境通过精选有时代价值的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经验世界,创设出具有信息文化的典型性和全息性的学习环境,使之具备学生学习反应的敏感性这是对不同空间里的学习资源的整合。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使内化的新经验以多媒体为载体,成为融合了知情意的活经验颗畅地融会到已有经验的意义系统之中这是学习中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在时间进程上的整合,三是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时间整合基础上,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促使内在经验的再组织;去主动寻找和应对外在的新问题情境将源于外部空间
23、的新经验整合到内在的经验系统之中,这就是时空统一的整合显然,这实际上就是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民主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这样,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课程就成为学习者主动经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三)价值的整合 学习作为学习者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在知识和经验学习基础上的价值学习价值学习遵循价值认识规律,价值认识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大致表现为价A07 值感知、价值理解和价值体验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正是通过价值认识过程,个人的价值观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价值观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发展社、社会历史性、导向性和系统性,它实质上是主体对客观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教学 设计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