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设计思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中,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播, 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构,轻学习过程;重 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取,这种封闭的 教学方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实 践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这 节课中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 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生动的课 堂还给学生,因为生活才是数学的源泉。 同时在这节数学课中增加知识含量和密度,穿 插美学、实践、艺术等学科知识,让学生的手
2、、口、 脑充分的动起来,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方法,体会学习过程。从 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正确地画出来。 3、能够自己用多种方法动手验证结果,学会与同 学合作完成。 4、体验与感受对称带给大家的美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具准备:课件、学具、彩纸一张、自制几何图形、白纸、 直尺、铅笔、剪刀、组长用记录纸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师:你熟悉你同桌的脸吗?请你观察你同桌30秒,看看他的五官在 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生: 师反问
3、:如果某人的五官不是这样分布,而是双眉在一侧,双眼在 另一侧,嘴和鼻子、耳朵随意分布,你觉得这个人还好看吗?为什么? 生: 师: (或师或生引出“对称”一词)对称体现了一种美,这种美 在我国的京剧脸谱中有着更加完美的表现,今天我就为大家准备了一组脸谱图片,请你一边欣赏一边找出与众不同的一 张来,并说明他为什么与众不同? (配说唱脸谱乐出示课件:幻灯片1) 生:号脸谱与众不同,因为左右不对称。(可视机提示) 师:京剧中的画脸谱就是运用了数学中的“对称”知识,对称分为 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件:幻灯片2) (二) 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师:看到这个标
4、题你有哪些问题需要问?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则师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等等) 、师:带着这些问题大家自学课本100101页的知识,看看哪 些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自己不能解决,不会的与本组的同学寻求合作完成;或者你又发现了哪些新的知识? 、小组汇报结果与发现 (课件出示:幻灯片3)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 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 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4、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什么是对称轴,下面 我们就来判断下列图形哪些
5、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并找出它的对称轴。小组合作,组长记录结果。 (出示课件:幻灯片4) (如果有分歧即用自制图形验证) 5、师:我们知道了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那我们怎样在图形 中表示呢?拿出自己的自制轴对称图形来画一画,画之前我先告诉的大家对称轴的表示方法: 板书演示: 师:画完之后与别人交流一下,评价一下,看看意见是否一致? 师生共同探讨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并不是唯一的。 强化练习:101做一做第题(先完成的检查后完成的) (三) 拓展延伸,迁移知识 、师: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有关对称的知识你能够出一道题 来考考大家吗?或者设计一下今天的作业? 我这有两道题你想
6、试试吗? 使用学具三:画出另一半 出示课件:幻灯片 、师:轴对称这么有意思,你想不想进行一下艺术创作?师示 范剪纸步骤:折画剪展 (四) 总结欣赏,体验美感 师:轴对称现象不仅体现在数学中,他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也 处处存在,它的出现体现了一种对称美,给我们以充实、匀称的美感,那就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来欣赏大自然 的杰作吧!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 2、 3、5倍数的特征,以及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能够准确判断 2、 3、5的倍数和公倍数,能够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目的。 3
7、、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总复习安排的“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以习题的形式呈现本学期的知识内容,包括倍数与因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程、相遇问题等。通过这些题目的复习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梳理各知识间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复习的目的除了要达到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会应用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由于本领域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数与代数”将分几节课进行复习。本节课复习的重点是倍数与因数。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为期末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包括了认识自然数
8、与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 2、 3、5倍数的特征,找因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概念纷繁复杂,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记忆起来较为困难,若单纯的以知识点的方式进行复习,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感。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在复习中将这几个知识点的复习以具体的数学问题方式呈现,给学生创造出特殊情境,使学生既易于接受又便于掌握,也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 师:(出示题目)两根木条分别长18厘米、12厘米。现在要将它们截成长度相等的小段,且无剩余,每段最长是多少厘米? (设计说明:要将每根木条截成长度相等的木条且无剩余,每段长度就应是12和18的 公因数。“最
9、长”应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利用短除法可得( 12、18)=23=6(厘米)。当然,这一题的内容超过教材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五、教学反思 “数与代数”的复习课,目的就在于对“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进行再认识,提高学 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是复习课,内容就应是含概量多,书中问题少,想 通过仅有的几道复习题让学生们掌握所有知识点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 几个问题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在填写完2和3的倍数集合圈时,增加了填写2和5的倍 数集合圈,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机会再尝试一次如何填集合圈,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己总结 出2和5的公倍数的特征的机会。
10、 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如在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用列举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 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让学生尝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的方法,在达到预定的教学 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作者:林新冰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547更新时间:2023/12/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7-6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灵活的计算,已知圆的半径、直径,求圆的面积。 2、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猜
11、测、观察、对比、发现、尝试等数学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迁移、分析、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圆的面积的奥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在草地的一个木桩上拴着一只羊,想一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最大范围在哪里? 师:现在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二、探索合作,推导公式。 1、认识圆的面积 师出示一个圆片:圆的面积在哪里?请同学们拿出圆片,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圆的面积,你想说什么?出示结语: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圆的面积让学生在充分直观感知
12、圆面积的基础上,概括出圆面积的意义。 1、估算圆的面积 师:圆的面积有多大呢?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吧.如图所示:以这个圆的半径r为边画一 个小正方形。 提问:小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表示?(板书:r2)大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表示?如果用 r来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又如何表示?(4 r2)那么,认真观察一下,与大正方形比, 圆的面积与大正方形有什么关系?(老师把学生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很显然,这个圆的面积小于4 r2.这个估计只能是个大概,要准确地求出圆的面积, 还必须找到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巧设估算圆的面积这个环节 ,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 让学生 带着悬念去探索推导公式
13、,与后面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加深学生对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3、积极动脑,讨论推导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用什么方 法推导出来的? 引导转化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起学生用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并明确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师:那圆可转化为哪一个学过的图形呢?小组可以剪一剪、拼一拼,试试看!哪怕是 近似的图形也可以。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展示在投影仪上并汇报。 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你们是沿着什么来剪的?为什么要沿着半径来
14、剪呢? (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 师:这种思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按照这种思路拼成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你们都很满意 了吗?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的边变得更直呢?再剪几份,你是说把它分得更多份些,是吗?(可以把它分得更多份些) 师:请拿出手中的圆片试着折一折,展开来,看看你折成了几等份?(学生展示并汇报) 如果再折下去可以吗?现在老师就把你们折的这几种方案输入电脑。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课件演示八分法、十六分法、三十二分法的展开图) 师:观察这三种分法,比较一下,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拼出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汇
15、报、采访小组等不同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互助合作的精神,并通过电脑验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圆可以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 三、转化成长方形,研究推出圆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1、设疑:我们沿着半径把圆切开,巧妙地把圆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现在我们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就把圆进行十六等分来研究。请四人组拿出十六等份的圆和讨论提纲,小组合作探究 ,动手摆一摆,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边推导,看哪组合作得最快最好! 课件出现以下问题:(1)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2)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3)长方形的面积相
16、当于圆的?(4)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的面积=。 2、小组四人带讨论提纲汇报拼的过程并演示,媒体演示公式推导过程 3、揭示字母公式,验证猜想 4、小结:可见要求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就行?(半径r)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汇报、试写面积公式等不同形式.再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现在我再回到羊吃草的问题上来看看,告诉你们拴着羊的绳子长是3米,你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羊吃草的问题吗?(学生运用公式直接做,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2、完成P69做一做第一题一个圆
17、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 3、出示喷灌装置图, 师:瞧,这是一种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认真观察一下,这里隐藏着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呢?公园草地上一种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5米。它能喷灌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提示:射程相当于圆的半径,灌溉面大约相当于圆的面积,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渗透学法(略) (本设计在首届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 设计思
18、路: 一、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课件演示,先创设羊吃草的情境,引出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圆片的上色过程,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圆的面积。在学习新知之前,通过正方形和圆形的大小比较,让学生猜测并估算出圆的面积大约的范围,激发学生带着悬念,迫不及待想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二、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让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用“转化”的好方法,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动手把圆剪拼成各种图形,鼓励不同拼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沿半径剪拼的方法是较为科学的,让学生尝试把圆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为后
19、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多媒体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 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小组拼摆学具,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了创设的情境问题等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
20、维,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乐学,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亲身经历提出猜想、动手实践、分析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学会与人交往,自我
21、反思,自主评价。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节课我在课堂评价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指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的思维又比较活跃,提出了多种拼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所顾虑,处理的偏急躁些,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深究,无形中抹杀了一些较好资源;其次,学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显然是不可能完全离开教师指导的,一有指导,就意味着学生的一部份自主要失去,所以,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这些问题将是我以后要探索的。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小学 数学 教学 设计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