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 的问题与对策 一处理好“区分”与“结合”的关系 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本质特征把握不准确,实践中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课程特点不突出,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纠缠在一起,界限不清,成了“四不像”。综合实践活动一会儿姓“语”,一会儿姓“数”,一会儿又姓“校”,就是不姓“综”。为什么?没有做好“区分”与“结合”的文章。 要先做“区分”,拉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距离,然后再考虑“结合”的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借用学科教学资源,但不能盲目整合。 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有综合性学习
2、内容,但都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肩负着学科教学的特殊任务。这些内容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性资源,但不能简单拿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更不能互相取代。二者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完全相同,活动侧重点不同,学生收获也不一样,简单“整合”会两败俱伤。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跳出学科视野,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确定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这是学科综合性学习很难做到的;以综合实践活动取代学科综合性学习,又很难充分兼顾学科教学目标,因此也不可取。周新奎科长强调“慎言整合”,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观点非常正确,应引起高度重视。 有的老师认为:“六一”儿童节把歌曲、舞蹈、小品、游戏、魔术、诗朗诵等等整合在一起,运动会把诗歌
3、与体育整合在一起,室外美术才艺展示活动将学生所学的美术技能打破年级界限进行交流,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观点有道理,但不完全对。“六一”儿童节、运动会本来就是非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当然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室外美术才艺展示属于学科综合性学习内容,带有明显的美术学科特点,与综合实践活动就不是一回事了。可见有相关的学科参与,不一定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关键看活动设计是从学科教学出发,还是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活动是否达到了一定的综合程度。当前我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普遍比较低,原因大多是受到学科视野限制。不解决这一问题,学科化倾向就无法避免。 2、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地方
4、课程资源可以借用,活动可以结合,但也不能盲目整合。 借用、结合、整合、融合,概念含义不同。借用、结合,都没有失掉特点,根本上说仍是各行各的路,只是在局部有些交叉;整合、融合则不同,有了“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意思。如果能“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为什么还要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划分?都混为一谈了,三类课程的价值目标还能保障吗? “走进母亲河”既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也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 地方课程教材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借用,但不能简单用作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听过几节用探索活动内容作教材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伦不类,基本上是科学课的课后延伸,延伸
5、得还比较低效。同样的实验内容,科学课上做过了,再来摆弄一遍,教学没深度,学生没兴趣,时间浪费得可惜。有了这样的文本材料作教材,师生的视野被框住,教学活动又回到“教材中心”老路上去,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还如何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 3、四大领域各有各的任务、特点,也要“慎言整合”。 有的单位提出四大领域之间怎么整合的问题,积极探索具体思路,是有必要的。“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主要内容和载体,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方法,把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作为必要的手段”,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具体实施,合理性如何,我还没搞清楚,需要再深入调研学习。探索要积极,但态度要审慎,要做充分论证,不要轻言整合。指导纲要指出:“四
6、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什么是“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如何“彼此渗透”,都需要深入研究。 三、强化指导与管理 学校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完成课程内容规划后,就要层层抓计划落实,把课程规划变成每一位指导教师的活动指导实践。 1、完善指导、管理机构。乡镇办教委要像抓语文、数学一样,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明确一名有头脑的基层领导或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全乡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与管理。规模较大的乡镇小学,可考虑组建课程开发管
7、理中心,下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项目组,借用“弹性项目组”组织方式,组成力量精干的课程指导管理机构。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主任、项目组组长可享受中层待遇,但要通过公开竞争答辩选聘,明确任期和发展目标,每学期公开述职,接受一线教师和领导的考评,不称职者辞职另聘。通过这样的机制,把真正有事业心、有研发管理能力的骨干教师推上前台。所有小学都应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正常开展教研活动。 2、建立课程分级审查的制度。学校课程规划完成后,要责成指导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规划要求制定学期指导计划,明确学期活动指导目标、内容主题、大致时间划分和保障措施。然后再根据指导计划具体制定每项活动的指导
8、方案。活动指导方案可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时间规划、过程设计、指导措施等重要内容。乡镇教委课程指导组负责审查学校课程规划,学校课程开发管理中心审查各年级学期指导计划,课程教研组审查指导教师每项活动的指导方案,分级负责,分层把关,不合格的重做。不要只是备案待查,要充分发挥审查环节的指导功能,把问题消灭在活动实施之前。要实行问责制,凡是通过审查的计划、方案,出了问题应追究审查人的责任。 3、加强研讨交流。为了尽快提高基层管理干部、指导教师的课程规划、指导能力,要及时分层组织交流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探索成果、攻克难关。组建课程指导管理机构,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完成课程规划,制定学期指导计划
9、,层层审查把关,这些工作应于开学前完成,确保课程开学后正常实施。其间应组织多次研讨交流,解决突出问题。开学后,要通过经常性课程教研活动,结合具体活动案例展开专题研讨,帮助指导教师解决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活动指导水平。教研室也将通过召开调度会、组织网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宏观指导。 四、尽快完成教师培训的两个过渡 老师们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概括为“三条线、四领域、五特点”,简明、易记、好懂。这样的培训,能让老师尽快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目标、内容领域等,作为课程实施前的岗位培训是有必要的,但层次还太浅。老师们理论上明白了,但一对具体活动就又容易犯糊涂。必须尽快由一般性的理论培训向专题性的实
10、践培训过渡,由宏观的研究探索向中观、微观的研究探索过渡。 宏观层面:三条线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每条线都是一个活动领域,都可以产生无数个活动主题。每条线可以引出哪些活动主题,如何规划这些活动主题,每个主题活动应怎样展开,如何指导,需要一条线一条线地去研究探索。 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同的领域有什么特点,活动方式、指导策略有哪些不同,不同领域之间如何共享资源、结合进行,都需要具体研究。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劳动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尤为突出。 上一节信息技术教育课,孤立地学习某一程序操作,与
11、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距离。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中之。”“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这三点应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让学生制作水果拼盘,课前做做准备,课上做一做,课上完活动也结束了,算不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单纯组织一
12、次植树活动,算不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指出:“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等方面。”“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合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选择哪些内容,如何综合运用知识,应融合哪些方面的教育视野,都有具体说明。不认真研读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凭经验理解想当然,很容易使课程“变味”。 中观层面:五大特点整体性、实践性
13、、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每个特点在活动中如何具体体现,活动指导中须注意哪些问题,都牵扯到具体的实践策略,需要结合具体活动进行培训。 比如“自主性”,目前多数单位学生的自主作用没受到足够重视,选题、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效果评价仍掌控在教师手中。老师指定选题,老师代替学生制定活动方案(老师制定的应是活动指导方案,而不是活动方案,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的事),老师代替学生组织活动,代替学生进行评价等等,一切都是老师主宰。体现自主性,教师就要“退居二线”,甘当指导者,而不是主宰者。 再比如“生成性”。如何及时发现、利用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关注活动过程中生成了什么,哪些是有价值的资源,如何及时利
14、用它拓展延伸活动。精心预设十分必要,方案设计应尽可能完备;在此基础上要关注生成,及时发现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活动指导计划。这样才能使活动的时空打开,充分体现“开放性”。 再说整体性。整体性有不同的层面,学校、学年、学期课程规划设计要体现整体性,一次活动的设计组织也要体现整体性。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利用需要整体性,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发展也需要整体性考虑。从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说,要跳出学科局限,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从学生生活、发展需要出发提炼主题,围绕活动主题组织探究、体验活动,提高活动的综合性。 又如实践性。要明确实践的具体方式和内容。不只是动手制作、操作才算实践,现场观察、采访、调查、网上搜集资料、
15、整理资料提炼印象感受,制作宣传品、发出倡议书、小组 合作探究,整理、交流收获、成果,都需要实践技能和习惯。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指导的视野要开阔,在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 微观层面:就一个个具体的主题活动而言,教师如何精心预设、制定尽可能完善的活动指导方案,怎样指导学生选题、制定活动方案,怎样指导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拓展深化(包括如何及时发掘生成性资源拓展延伸),怎样组织指导成果交流,怎样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活动结束后教师如何自我反思总结提炼活动指导成果,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来得及研究解决,教师心中茫然,乱打乱撞,直接影响了活动的质量。这样的专题培训只有结合具体
16、案例进行才有意义,老师才最欢迎。 有些单位,课程实施前就没认真组织岗前培训,领导、老师都没认真学指导纲要,稀里糊涂仓促上马,结果至今连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都还没弄清楚,老师们大多在按照课堂教学的路子“教”,课程变成了“四不象”,带有明显的学科化、课堂化、简单化倾向。 1、“课堂化”倾向:用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看综合实践活动,总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一节课,课前做什么准备,课上开展什么活动,课后怎么拓展,完全以课堂为中心,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本质要求。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课程,而不是一种“课”。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些环节会在课堂上进行,但那与一般的“课”有本质区别
17、。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容易出现课堂化倾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些环节需要在课堂上集中进行,但活动的主要空间应在课堂之外。具体哪些活动要在课堂外,哪些在课堂内,要看活动需要。 (3)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路和策略不能套用课堂教学研究的老路子,“研究课”、“说课”、“评课”等“以课堂为中心”的教研模式有很大局限性,需要转变思路。为什么叫“活动指导案例”而不叫“教学案例”、更不叫“课例”?为什么叫活动指导方案“预设”而不叫“备课”?基本理念不同。我一直不赞成搞什么“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为什么?容易误导老师!可以叫师生活动现场展示、活动现场观摩研讨,就是不要叫什么“优质课”“
18、研究课”。此外,除了现场观摩研讨,还可以有更多的研讨方式,如活动实施前的指导方案交流,活动中的问题研讨,活动后的反思交流,如何细化活动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反思、如何准确把握教师的“活动指导者”角色等各种专题性的研究交流,都很有针对性。 2、学科化倾向。用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局限性明显。有些教师的论文、案例就叫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这更像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也还算不上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简单化倾向。不少教师的活动指导思路总是展不开,活动设计过分简单。我与电视制作水果拼盘植树,都可能成为很好的活动主题,但要展开活动指导思路,体现多方面综合
19、。比如利用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就可以组织多方面的活动,植树节的来历,古今中外与植树有关的文化传统,与植树有关的传说、故事、英模事迹,植树的科学常识,当地植树绿化的历史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规划,多少内容可研究啊!完全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等活动领域整合起来,组成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主题活动。事先布置学生带工具、提醒注意安全,一节课植树,回到教室简单总结几句,完了,再也想不出还能干什么,活动主题就萎缩了。 解决设计简单化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活动前广开思路,围绕活动主题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预设多方面的活动。如可以围绕活动主题画一张平面图,尽可能多引出几条线
20、,列出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活动内容,再把这些活动内容排列组合,形成活动序列;也可以以某一领域的活动为主,把相关领域的活动整合进来。 二是活动中及时发掘生成性资源,不断拓展延伸活动思路,使活动序列更完善,活动内容更丰满。 三是加强活动反思指导,及时反思活动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彻底解决重活动轻反思感悟、为活动而活动的问题。反思总结交流不一定总在活动后,活动过程中也需要经常反思交流。一项活动可能预计开展一个月的时间,但通过反思交流又发现了新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就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活动计划,将活动延伸开去。有活动未必有教育,有教育未必有实效,关键是看活动前做了哪些工作,活动中进行了哪些指导,活动
21、后组织了哪些活动。活动中形成的感受、体验未必都是积极的,有些甚至是反面的,可以通过反思交流修正感受、深化认识。魏晓岑走得慢一点,走得远一点活动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教师要强化反思指导的意识,将反思指导渗透到全过程中。方案设计出来了,交流交流,感悟感悟,有哪些得失;活动开展了一个阶段,再交流交流,反思反思;活动结束了,全面反思总结,把最突出的感受、感悟整理一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感悟,学生经验体系得以完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才能得以落实。 此外,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课程内容规划、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如何进行课程实施质量(包括学生活动质量、教师指导质量)的监控评价,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与学科教研活动的联系与区别,等等,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加强管理层的培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做法与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限制150内